美國 20% 對台互惠關稅的經貿衝擊影響/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智庫研究員)
美國自2025年8月1日,公布對台灣輸美商品統一徵收20%「互惠關稅」,並於8月7日正式生效。此舉旨在縮減對台貿易逆差,卻遠超傳統關稅水準(多數國家約3–5%,極少超過10%),對我國供應鏈、出口商訂單、匯率及市場情緒等層面,均帶來嚴峻挑戰。
首先,對台20%關稅的宣布,雖讓許多企業措手不及,卻也是美國「互惠關稅」架構下的政策延伸。川普政府最初威脅對台徵收32%的關稅,隨後降至20%,其目標在於以高稅率,迫使台方重新協商貿易條件。相較一般3–5%關稅,20%足以顯著提高進口成本,扭轉台灣對美鉅額順差結構;但也顯著的影響兩岸與全球供應鏈動態。
其次,面對美高關稅的壓力,全球廠商紛紛調整布局。以羅技(Logitech)為例,其2025年上半年,已將供應中國大陸出口美國的比例,由40%降至30%以下,並積極將生產線轉移至台灣與東南亞,預計年底前降至10%。對台廠而言,短期可望承接更多外國訂單,提升產能利用率與營收。然而,廠商集中落腳,亦可能造成台灣北中南工業區產能緊張、租金上漲、物流與零組件供應鏈壓力激增。部分企業或將面臨排隊等廠房,或是增購設備的成本負擔。
此外高關稅帶來一個可預見的未來,便是導致部分廠商利用「轉運」規避稅制:先將貨物出口至關稅較低的國家,如日本、南韓、印尼、菲律賓或新加坡,取得當地原產地證書後,再運往美國。因此美方已加強原產地規則,並宣示對違規轉運貨品加倍罰款 。這對台灣中小企業而言,若涉入此類操作,除必須承擔更高的合規成本,與海關查驗延誤風險外,更可能因商譽受損,而喪失長期客戶信任。
依據中央銀行2025年7月的紀錄,新台幣對美元已由年初約30.3元,升值至7月末的29.9元,升值雖暫時緩衝進口成本並抑制通膨,卻同時降低了出口價格優勢,壓縮製造業利潤。此外,台股加權指數的日均波動率,自5月的0.5%上升至7月的1.1%,反映整體市場對貿易政策風險的再評估。
針對此突如其來的關稅變動,賴清德總統透過社群平台向國人保證,生效日前的 20%「暫時性稅率」可望經由後續達成協議再調降。這為企業應對短期衝擊提供緩衝與希望。因此,短期而言,不少企業將妥善運用政府支援,以審慎應對這波供應鏈轉移帶來的機會與壓力。從中長期角度來看,政府與企業需要共同深耕高附加價值與多元市場,才能在新貿易格局中保持韌性與競爭優勢。(照片示意圖翻攝畫面)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