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大師許倬雲逝世耆壽95歲 一生歸屬歷史上永遠不停的中國

【記者 蔡叔涓/綜合報導】中央研究院與蔣經國基金會官網證實,中研院院士、享譽全球的史學大師許倬雲(見圖),在美國匹茲堡逝世,享耆壽95歲(1930-2025)。
中研院指出,許倬雲院士學貫中西,為享譽全球的史學領袖。他專精中國上古史、社會史、文化史,著述豐且深具創見;視野宏闊,以世界史的眼光探討中國古代史,卻不以中國為侷限,能從世界古代文明的比較中,指出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特色。
許倬雲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先後被聘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夏威夷大學講座教授、杜克大學講座教授、匹茲堡大學歷史系退休名譽教授,他引領的中國史史學研究風潮,對臺灣史學的影響超過半世紀。
許倬雲1930年出生在廈門鼓浪嶼,祖籍江蘇無錫,被認為是華語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家之一,善於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治史,研究領域主要在中國文化史、社會經濟史和中國上古史,其代表著作包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漢代農業》《西周史》《萬古江河》等。
許倬雲是生活在中西兩個文明系統之間的人物,他既沐浴著中國舊文化的夕陽,同時又接受了西方現代知識系統的訓練,這種中西之間的學習與生活經驗,賦予他治學的最大特色。他治學雖以中國古代社會文化史為重心,但他的目光從未局限於中國古老的過去,他從這個國家的過去看向它的未來,又從這個國家出發,觀察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與發展。
許倬雲的父親許鳳藻是清末海軍軍官,後來是國民政府的海軍將領,曾參加過辛亥革命。許鳳藻一方面受家中的傳統教育,一方面受英國海軍紳士風度的薰陶,雖為武將,卻很有人文學術素養。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許倬雲家人住在相當靠近前線的湖北,年年不斷避難。他的兄弟姐妹跟著難民學校步行幾千里遷移, 兩三個月換一個地方。許倬雲則隨父母搬來搬去。
許倬雲曾經表示,「總結言之,我雖然在抗戰期間失學甚久,其實因禍得福,獲得一些一般少年無法得到的機會」。他說,「抗戰是我非常重要的記憶,看見人家流離失所,看見死亡,看見戰火,知道什麼叫饑餓,什麼叫恐懼,這是無法代替的經驗。」
1948年,局勢日趨緊張,許家決定遷往臺灣。1949年,許倬雲考取臺灣大學外文系,但他入校的國文、歷史成績引起閱卷老師的注意,答卷被拿給校長傅斯年,傅斯年看了後說,應該去讀歷史系。一年後,在傅斯年親自勸說下,許倬雲轉入歷史系,從此一生以歷史為志業。
許倬雲於1962年取得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返臺任教,後來於1970年赴美任教。中研院強調,他雖長居海外,但極為關心臺灣,他關心臺灣史的學術進程,自1960年代起,引入社會科學治史新方法,透過研習營與國際會議,提倡社會經濟史研究,為規劃、推動臺灣史研究的先行者。
許倬雲治學與研究非常認真、嚴謹,他特別強調說,在治學研究中認識到民族主義情緒的局限,他意識到必須將這種強烈的感情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內,否則便可能造成盲目和短視。
許倬雲說「我到五十歲才拿自己的愛國思想擺在一邊,我覺得不能盲目地愛國,我發願關懷全世界的人類跟個別人的尊嚴。只有人類社會全體和個別的個人,具有真實的存在意義,國和族及各種共同體,都是經常變動的,不是真實的存在。」他說「到五十歲我才理解,我在抗戰期間被日本人打出來的愛國思想,固然是不容懷疑的情緒,但是到五十歲以後,我理解到人間多少罪惡是以國家之名在進行。」 許倬雲曾說:「我真正的歸屬,是歷史上的永遠不停的中國」,呼籲別丟掉中華價值。
許倬雲一生獲頒多項學術榮譽,包含2004年獲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傑出貢獻獎、2020年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國學終身成就獎、2024年唐獎第六屆漢學獎,於1980年當選中研院第13屆院士。(照片來自網絡)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