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研究中心:台日戰略連結?或是區域風險?/魯云湘

安倍晉三研究中心:台日戰略連結?或是區域風險?/魯云湘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2025 年 9 月 21 日,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正式成立「安倍晉三研究中心」(見圖),這是全球首個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為名的常設學術機構。成立儀式上,不僅有總統賴清德先生出席致詞,安倍晉三的遺孀安倍昭惠女士也親自出席,並以最高顧問身份致詞;多位日本政學界人士,包括甘利明、萩生田光一、西村康稔、佐佐木紀等政界要員,以及前駐日大使片山和之亦到場。此舉立即引發國內外關注。支持者強調其在加深台日關係、延續安倍理念上的意義,但批評者則擔心其政治化與外交敏感性。

從學術角度觀察,該中心的設立有助於制度化地研究安倍外交思想與政策,包括「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FOIP)、對中日關係的定位,以及安倍任內推動的安全保障改革與經濟戰略(如安倍經濟學)。這些議題與台灣的區域安全環境息息相關。透過研究與國際交流,不僅能深化台日學術合作,還可培養具備日本政治與外交專長的人才。

從外交角度看,安倍在生前被廣泛視為台灣的友人,他曾多次在公開演講中,表達對台海和平與穩定的支持,並推動日本在區域安全中扮演積極角色。成立以其為名的研究中心,強化台日間的價值連結與戰略合作象徵,也可作為公共外交的延伸。賴總統在致詞中特別指出,希望中心能發展為「安倍政經塾」,成為台日青年人才培育與理念交流的平台。

然而,研究中心的成立並非全然沒有疑慮。首先,難免會被外界質疑帶有政治色彩。政大作為國立大學,冠以特定政治人物之名,容易被解讀為呼應當前政府的政策方針。若研究方向僅停留在頌揚安倍遺產,而缺乏批判性,將打擊學術的嚴謹性。

其次,日本內部觀感亦需考量。安倍雖是日本政壇的重要人物,但其安全政策與憲法解釋改革在國內仍存爭議。若台北過度強調「安倍中心」,可能讓東京其他政治勢力,覺得台灣過於押注單一政治人物的遺產,從而影響多元交流的廣度。當日出席活動的日方人士多為自民黨「安倍派」人脈,也更突顯出這一潛在風險。

國際輿論方面,外界普遍認為此舉與美日同盟架構相呼應,將被視為台日合作深化的象徵。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尚無美國官方或媒體的正式表態,因此相關解讀,應是屬於推測性的評估。

相較之下,中國大陸的反應則明顯負面。其官媒《環球時報》批評此舉是「台獨進入癲瘋模式」,甚至使用「數典忘祖的奴性」等激烈字眼。大陸網路輿論亦普遍視之為台灣「傾向日本、挑釁中國」的象徵,顯示此事在兩岸政治氛圍下,具有高度敏感性,亦或影響兩岸日後的學術交流。

要使該中心真正發揮學術與外交功能,而非淪為象徵或政治工具,筆者僭越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確保學術中立性:研究不應僅停留在「紀念」或「歌頌」,而應全面探討安倍政策的得失,以及其對台日、中日、乃至印太地區安全的長期影響;

第二、資源與永續性:若僅依靠短期政治熱度,而缺乏穩定的研究計畫、經費與國際合作網路,難以成為長期具影響力的學術平台;

第三、多元交流:若中心能與美國、歐洲、東北亞及東南亞地區的學術與政策機構合作,便能避免被貼上「單一依附日本或安倍派」的標籤,也有助於提升台灣在國際戰略討論中的能見度。

外交,是門藝術,而非單純的科學。因此本身應是靈活多變的應用領域,但其靈活並非缺乏原則,而是必須在堅守核心利益的前提下,調整策略以因應變局。身為政大校友,筆者深感榮幸母校在國際學術交流上勇於開創,但也希望能在未來的發展中,兼顧中立性與多元性。

有鑒於此,「安倍晉三研究中心」的成立,在學術交流與外交戰略上確實具有積極意義,但同時也必須面對政治化、外交敏感性與中立性等考驗。未來若能在批判性研究、資源永續與多元合作上持續深耕,並透過跨國交流讓外界,包括中國大陸的學術界,讓對岸理解此舉並非出於政治傾向,而是台灣積極參與區域對話、尋求多元連結的實踐,則該中心或可真正發揮橋樑作用,成為台灣與兩岸和國際社會對話的重要平台,而非因政治介入而被局限於單一立場,失去應有的學術與外交價值。照片總統府提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