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中的「差異」:美、法、中航母空翼的戰力差異與戰略啟示╱蔡元鴻

蔡元鴻(軍事戰略分析師)
航母被視為現代海軍的「移動式空軍基地」,其艦載機構成不僅影響戰術運用,更折射出國家戰略定位。美國、法國與中國大陸的航母艦載機,在種類上呈現高度相似,皆涵蓋多用途戰鬥機、空中預警機、電子戰機及反潛直升機,展現全譜作戰能力。然而,若深入觀察,三者在戰術運用、戰略布局與操作經驗上,卻存在本質差異,這些差異決定航母在未來十年的地位與效能。
美國「尼米茲級」與「福特級」航母,每艘可搭載 70 餘架艦載機,包含 F/A-18E/F「超級大黃蜂」、仍處於有限部署階段的 F-35C 匿蹤戰機、EA-18G「咆哮者」電戰機、E-2D「鷹眼」預警機及 MH-60R/S 直升機,形成全球最完整的航母空翼。法國「戴高樂號」則以近 40 架的 Rafale M 為核心,搭配 E-2C/D 預警機與 NH90 直升機,雖規模較小,但功能配置一致。中國大陸最新下水的「福建艦」,則預計搭載近 70 架的 J-35 匿蹤戰機、J-15 多用途戰機、KJ-600 預警機與 Z-20 直升機,據外媒觀測,福建艦首度採用電磁彈射(EMALS),顯示其正努力追趕美國標準。此外,三國都選擇 CATOBAR(彈射起飛/阻攔降落)系統,追求重型固定翼機的效能。這種「相似性」,反映現代航母對空中優勢與全譜作戰的共同需求。
美國航母依靠核動力與成熟的 EMALS,每日出動率可達 60-90 架次上下,加上 EA-18G 的電子壓制與 E-2D 的遠距指揮,具備在藍水高強度作戰中持久投射的能力。而法國「戴高樂號」則因規模限制,出動率較低,常透過與盟友協助合作行動來補足數量劣勢,其戰略價值更多在於,展現法國作為全球大國的存在,而非單純軍事力量的堆疊。反觀中國大陸的「福建艦」,雖完成 J-35 與 KJ-600 的電磁彈射測試,但仍受制於常規動力補給需求,以及艦載機飛行員培養周期過長的挑戰。有鑒於此,中國大陸航母當前的主要戰術角色,仍集中於東海、台海與南海周邊的近海區域防禦與軍事力量投射,而非長期遠洋作戰。
而美國憑藉 11 艘航母形成全球部署網路,能同時在印太、歐洲、中東等地區投射力量,維繫霸權秩序。法國雖僅有一艘航母,但善於將其作為「戰略旗艦」,在北約框架內展現歐洲存在感,同時向印太釋放政治訊號。中國大陸則計畫到 2035 年擁有 6 艘航母,其中的 004 規劃將採用核動力,挑戰美國在印太的優勢。然而,由於缺乏全球基地,中國大陸航母的戰略重點,仍鎖定於美國的「島鏈帶」,與蘭德智庫經常提及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這明確鎖定在延緩或阻止美國及其盟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影響及干預能力。
除前述兩點,從三國的航母戰力更可深層解讀:技術、後勤與盟友的「非對稱因素」:
1、無人機整合:美國 MQ-25「黃貂魚」空中加油無人機將於 2026 年服役,法國則規劃 nEUROn UCAV 納入 PA-NG。中國大陸的 GJ-11「利劍」雖已亮相,但成熟度仍落後。無人平台將在未來重塑艦載機的角色分工。
2、後勤挑戰:美國依賴遍布全球的基地網路,法國仰賴盟友港口,而中國大陸因常規動力限制,需頻繁補給,缺乏持久性遠洋作戰的支撐。
3、盟友合作:美法透過北約與印太演習加強互操作性,而中國大陸除了俄羅斯外,大多數均為獨立行動,反而讓其更容易在區域內遭遇戰略孤立。
4、成本與效率:美國「福特級」造艦延宕與超支問題突出,法國則受限於預算,必須依靠歐洲合作分攤成本;中國大陸雖以驚人的速度建造航母,但其品質與可靠度仍待長期檢驗。
總結來看,美國、法國與中國的航母艦載機配置在形式上趨同,但在戰術持久性、戰略投射範圍與後勤保障能力上差異鮮明。美國的優勢在於全球協調與成熟經驗,法國強調盟友合作與象徵性存在,中國大陸則快速追趕卻仍受制於經驗與後勤。
未來十年,無人機與核動力航母將是關鍵轉折。美國力求維持領先,法國追求區域影響力,中國大陸則試圖突破「近岸限制」。這場「空翼之爭」,不僅是技術競賽,更是國際秩序再平衡的縮影。(照片翻攝示意圖)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