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交流 繼續前行/楊雨亭

楊雨亭
晉《桃花源記》:「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1949年以來,兩岸隔絕與隔離至今76年,從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觀來看,分治的兩岸社會已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朝代」,其治下的人民不論在語言、文字、觀念、行為上都顯出了微妙的差異。也由於長期以來的政治攻防,兩岸人民互為「他者」,在無法避免的影響下對彼此的感情變得遲鈍,對對方的看法常有固定的模式。自80年代末兩岸交流近40年來,人民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既熟悉又陌生,真如《桃花源記》中所云「問今是何世」,實「不足為外人道也」。然而在形格勢禁的政治結構下,事實上民間的往來情況是如何呢?
日前,台灣史學界一位資深著名的張教授,告訴我上個月他夫婦倆去大陸旅遊所經歷幾件的有趣事情,我認為很值得記下。
第一件事,他們在山東沿海某地,要去旅遊網站推薦的一家海鮮餐廳,出租車司機說,那地方是觀光景點,我帶你們去真正新鮮美味的當地海鮮館,價錢只要一半,張教授夫婦欣然從命,轉到了一家巷弄裡的館子,果然是食客川流不息,物美價廉。老闆娘發現張教授口音不似當地人,問他們來自何處?張教授說台灣,那老闆娘居然說:「咱們大陸軍機常常繞著你們台灣飛,會不會帶給台灣人很不舒服的感覺呢?」張教授就像多數謹慎的台胞,一時之間不好作答,沒想到老闆娘繼續說:「唉!這是不好的,兩岸不都是自家人嗎?有啥事不能好好說呢?」老闆娘甚至在張教授夫婦離去前,為此表示十分的歉意。張教授夫婦為此感動了好幾天,共機繞台三年多來所累積的心理壓力由此感受到了相當的「療癒」。
第二件事,張教授沿途遇到一些年輕人們,他們對於媒體上那些經常捧黨中央的名人表示鄙視,甚列為「幾大無恥」,其中包括一些台灣眾所周知的人物。張教授極為驚訝,以為大陸人就應如台灣早年,萬歲不離口,可是許多大陸年輕人們的自覺,甚至超過了現在台灣年輕人們在藍綠白中的抉擇困難。
第三件事,他們到廈門,看到當地現代化建設,讚不絕口,沒想到出租車司機是河南人,卻說:「這些都是做給外面人看的,你們如果到河南去,就知道咱老家有多落後了!」
張教授經歷這幾次「文化震驚」以後,告訴我,由於他感受到大陸基層老百姓的坦誠相待,反而對中國大陸的印象極好,大陸民間社會給他實際上的感受,和中共當局長年以來給人的壓迫印象,差異很大。所以張教授鼓勵人們之間真的要多交流。
由張教授「禮失求諸野」的經驗,我也開始反思自己往常根深蒂固的成見,認為別人的習性絕不會改變,我則以不變應萬變,如此太平無事。然而,兩岸關係是動態的,世界局勢動盪不安,都不可能一直保持現狀。我們雖然生活在各自的文化情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態度與價值觀,但是不表示我們沒有自己的個性和判斷,我們也不該永遠只是特殊情境下的產物,兩岸之間可以共同摸索到一條經由回溯過去從而向前的道路,找回我們曾經共同擁有的桃花源。要做到這一點,就如張教授的願望:「不論如何,保持交流,保持對話。」而我這樣的表達,不只是兩岸,也是島內。
【作者簡介】楊雨亭,一九五三年生於台北,作家,輔仁大學數學系畢業、美國麻州大學電腦碩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美國矽谷工程師,麻州大學數學系助理講師,著有《上校的兒子》等書。
- 記者:ELAINE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