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歸處,星耀歸途/羅登廉

先生歸處,星耀歸途/羅登廉

羅登廉

清華園裡那間掛著「仰觀宇宙之大 俯察粒子之微」對聯的辦公室,如今該是靜下來的時候了。 2025 年10 月18日,楊振寧先生(見圖)走了,帶著他跨越一個世紀的生命故事,回到了他牽掛一生的故土懷抱。

第一次知道先生的名字,是在物理課本裡。那時只知道楊米爾斯規範場論是個很厲害的理論,卻不懂這幾個字背後,藏著一個中國人在世界物理舞台上挺直腰桿的驕傲。直到後來讀了他的故事,才明白 在1957年斯德哥爾摩的領獎台上,35歲的他說為中國血統驕傲時,眼裡閃耀的光芒。那是打破西方對科學話語權壟斷的光,是讓全世界看見中國人也能站在科學之巔的光。

先生這輩子像走了一個圓。從清華園的少年到海外的學者,再到晚年回到清華園教書,起點和終點都繞不開這個園子。 1929年他跟著當數學教授的父親來清華時,恐怕想不到幾十年後,自己會在這裡給大一新生講普通物理。 82歲的老人,每週準時站在講台前,一講就是一個半小時,不點名,不擺架子,學生要去廁所直接走,不用打招呼。他說要做指路松,真就把自己的根扎在了校園裡,看著一批批年輕人像當年的自己一樣,眼裡裝著對科學的好奇。

最讓人動容的,是他心裡那股化不開的家國念。 1971年中美剛解凍,他就急著回國,見到鄧農先時,聽說中國原子彈是自力更生造出來的,當場哭了。返美後,他到處演講,把祖國的變化講給海外華人聽,架起了一座看不見的橋。後來他放棄美國國籍,把2000多件手稿圖書捐給清華,在住所題歸根居,每一件事都像在跟父親當年的期許對話。那個在照片背後寫振寧似有異稟的父親,終於等回了歸根的兒子。

有人總愛糾結他的私生活,有人會忘記他為祖國做的事,可先生從來沒辯解過。他只是默默募集資金,幫近百位中國學者赴美進修;只是一次次給中央寫信,建議發展自由電子激光;只是把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打造成中國版的普林斯頓,引進姚期智、王小雲這樣的人才。他像個老園丁,不聲不響地給中國科技的土壤施肥澆水,看著小苗長成大樹。

去年去清華,還在校園裡見過先生一次。他坐著輪椅,身邊跟著人,陽光灑在他銀白的頭髮上,溫和得像鄰家爺爺。路過的學生輕聲問好,他笑著點頭,眼睛裡還藏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就像翁帆說的,有時他率真得像個小孩。誰能想到,這個看起來溫和的老人,當年敢挑戰整個物理學界的權威,提出宇稱不守恆;敢在75歲高齡,從零開始籌建研究院。

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東西還在。 3421號楊振寧星還在天上亮著,清華園的資料室裡還存著他的手稿,聽過他課的學生還在講台上教書育人,他推動建設的自由電子雷射裝置還在運轉。這些東西像一顆顆種子,在祖國的土地上發了芽,長成了一片林。

昨天翻先生的晨曦集,看到他寫曙光已轉為晨曦,還說想看到天大亮。現在先生雖然沒親眼看到那一天,但他播下的光,已經照亮了許多人的路。就像他跟鄧農先約定的共同途,他用50年的時間走完了,接下來的路,該由我們接著走了。

先生歸處,不是終點,是另一種開始。天上的星星亮著,校園裡的書聲瑯瑯,大概就是對他最好的告慰。(照片翻攝畫面)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