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點亮綠未來 臺灣能-永續能源競賽 決賽暨頒獎典禮科工館登場

【記者 王雯玲/高雄 報導】為呼應2050年淨零轉型趨勢並培育永續能源人才,由教育部指導、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辦之「2025臺灣能—永續能源創意實作競賽」,決賽暨頒獎典禮今(26)日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盛大登場,邀集來自全國各地國中、高中職及大專校院學生團隊,透過實作、企劃與影音創作等多元方式,展現對永續能源的創新構想與實踐能力。希望藉由競賽賽制深化青年世代對永續能源議題的理解,並激發學子創意發想與發展前瞻能源科技作品。
本屆競賽自徵件階段起即吸引全國師生踴躍參與,總計640組隊伍、2,464人報名參賽,歷經初賽及複賽的激烈角逐後,最終有101組優秀隊伍晉級決賽。參賽作品內容涵蓋太陽能、風能、海洋能、微電網應用與創意減碳等多元面向,學生於決賽現場進行作品展示並簡報發表,充分展現出團隊協作的成果。
本競賽依學生學籍與參賽類型進行分組,金牌獎項分別由下列隊伍榮獲:大專淨零排放組–國立中山大學作品「強化CO2及CH4分解效率及產物高值化的綠色溫室氣體移除及再利用技術」;大專綠能創新組–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正修科技大學及國防大學組隊作品「雷射誘導石墨烯空氣燃料電池」;大專短片創作-淨零綠生活組–國立屏東大學「偽小寶﹔穿越來的偽環保」;高中職綠能創新組–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作品「汰役電池再利用:結合主動式電池平衡系統的再利用解決方案」;高中職短片創作-淨零綠生活組–桃園市立武陵高級中等學校作品「如果綠能去相親」;國中組–新北市立土城國民中學作品「新型態風能共振發電機組開發與設計」。得獎隊伍經由專業評審團隊審查,依創意、作品完整性、永續價值及簡報表現等多項指標綜合評比後脫穎而出,榮獲教育部獎狀及最高新臺幣10萬元獎金之肯定。
眾多參賽作品將永續能源概念融入生活、校園及社會場域,兼具技術創新與實際應用價值,展現出學生日益成熟的能源素養和創新能力。以大專淨零排放組的作品為例,來自國立成功大學的跨領域隊伍提出的《風風光光的微電網:大潭風電光電場為例,使用AI的再生能源預測與淨零排放模擬研究》,利用AI模型分析氣象與發電資料,打造出一個能夠評估不同再生能源比例與儲能配置的電力平衡與碳排變化的預測系統,目前已成功建立大潭地區的發電量預測模型,未來有望為社區或工業區提供實際應用與測試平台;而在大專綠能創新組的參賽隊伍中,由國立中興大學隊伍創作的《回收面板應用於自發電、自發光腳踏車》,善用回收的面板材料,製作出低成本且重量輕的腳踏車旋轉發電機,除實踐資源再利用外,更能產出潔淨能源,為低碳生活提供實用解方。
在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的進程中,永續能源的發展與人才培育亦為實現永續目標的關鍵之一。「2025臺灣能—永續能源創意實作競賽」強調學生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競賽鼓勵跨領域組隊,藉此促進學子在多元視野下建立更全面的永續能源概念,期盼透過競賽讓更多學子認識並掌握應用永續能源的關鍵能力,培養具備前瞻性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攜手邁向永續未來。(圖/記者王雯玲翻攝)
- 記者:王 雯玲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