窖藏紅薯/徐成文

窖藏紅薯/徐成文

徐成文

每到秋末初冬,地裏的紅薯便迎來了收穫季節,一背簍一籮筐的紅薯被農民們沉甸甸地搬回家中。鮮紅的紅薯裹著些許濕潤的泥土,宛如一個個小巧的火球,在漸冷的鄉村裏,映照著農民們汗漬斑斑的身軀,也暖了尋常日子的底色——又是一個紅薯豐收年!

紅薯剛回到家中,農民們便趁著晴好天氣趕忙處理:先細心去掉薯塊上殘留的蒂結,再用粗糙卻靈巧的雙手輕輕抹去上面多餘的泥巴,最後將紅薯按照大小、品相進行簡單分類。那些個頭飽滿、表皮光滑的鮮紅大紅薯,會被整齊地堆放在牆角,靜靜等候入窖,以備日後自家食用和來年留種;那些身形嬌小、表皮破損或是被蟲蛀過的紅薯,則堆在另一側,多半會成為豬舍裏肥豬們的美味佳餚,一點也不浪費。

鄉村的冬天嚴寒徹骨,氣溫常常跌破零度,紅薯嬌貴得很,必須好好“保溫”。一旦受凍,紅薯就會形成硬心,蒸不熟、煮不爛,裏面柔軟的澱粉便沒了法子讓人享用。所以一到冬天,人們總會想盡各種辦法貯藏紅薯,只為留住這份來自秋天的甜潤。

農村生產責任制下放之前,生產隊要特意挑選品質優良的紅薯留作來年的種子。為了讓這批“希望之種”安全越冬,幾乎每個生產隊都會修建大屋窖。大家會選一間寬敞的屋子,多半是生產隊閒置的糧食倉庫,先在地面挖幾道深淺適宜的槽溝,再將選好的紅薯均勻鋪在上面。一切準備就緒後,還要在屋子外面挖個灶孔,每到夜晚,就燃燒柴草給屋內加溫。生產隊會安排專人輪流值守,按時往灶孔裏添柴,確保窖內溫度始終不低於15℃,這樣的日子往往要持續十天半月,直到紅薯完全適應窖內環境。

除了生產隊的大屋窖,農村裏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紅薯窖(也叫苕窖),那是鄉村人家冬日裏的“糧倉密碼”,藏著祖輩傳下來的貯藏智慧。農民會選擇在正屋中間的地面上挖窖,大小全憑自家收穫的紅薯數量而定。苕窖挖好後,不能立刻放紅薯,得先讓窖內的泥土晾乾幾天,散去濕氣。準備入窖時,先在窖底厚厚鋪一層曬乾的紅砂穀子,顆粒分明的紅砂能吸附潮氣,讓窖底始終乾燥;接著開始碼放紅薯,要一個個輕拿輕放,避免碰破表皮。每鋪完一層紅薯,就要在上面蓋一層蓬鬆乾燥的稻草,稻草既能保溫,又能透氣,再在紅薯的間隙裏均勻撒上些紅砂穀子,填充空隙的同時進一步鎖住溫度。最後,用一塊厚實的木板蓋在窖口,木板邊緣還要用泥土壓實,嚴嚴實實擋住屋外的寒風,只在角落留一個細小的透氣孔。窖裏最忌潮濕進水,所以家家戶戶端水提水時,都會特意繞開地窖所在的地方,生怕一滴冷水滲進去壞了一窖紅薯。每隔十天半月,遇上晴好的中午,農民們就會掀開窖蓋透幾個小時氣,讓裏面的水汽慢慢蒸發,同時伸手進去摸摸紅薯的溫度,看看有沒有發黴、發芽的情況。有經驗的老人還會拿一根細長的竹竿,從窖口伸進去攪動幾下,讓上下層的空氣充分流通,確保整窖紅薯都能安然無恙。

把紅薯貯藏在窖裏,食用起來格外方便。要是哪天想吃紅薯了,只需輕輕揭開窖口的木板,順著梯子下到窖裏,隨手就能提上來滿滿一籃。以前的日子物資匱乏,細糧稀少,一年裏大部分時間都要靠紅薯、洋芋這些粗糧果腹。所以家家戶戶的紅薯窖裏,總會貯藏得滿滿當當,就為了開春二三月的“荒月”裏,能有足夠的食物填飽肚皮,安穩度過那段青黃不接的時光。

也有一些農民不在自家屋內挖窖,他們會選擇在離家不遠、地勢較高的山坡上,挖一個與地面平行的土窖,直接把紅薯堆放在裏面,再在窖口蓋上厚厚的稻草,簡單又實用。這種窖雖然在野外,但因為選址乾燥、遮蔽得當,也能讓紅薯安全越冬。

如今,隨著城鄉統籌的進一步推進,農村裏栽種紅薯的人家越來越少了。老房子裏的紅薯窖,大多被泥土填塞,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新建的小洋樓裏,更是再也見不到紅薯窖的身影。

那些逐漸消失的紅薯窖,在過去的漫長歲月裏,曾默默守護著一家人的溫飽,為農民的生產生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承載著一代鄉村人最溫暖的生存記憶。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