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位的歷史迷霧:二戰遺留與美中臺話語權博弈/魯云湘

魯云湘(亞太安全與戰略研究人員)
在當今臺海地區緊張的局勢下,臺灣的法律與政治地位,又再次成為全球焦點。這得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關鍵文件: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舊金山和約與台北和約,並檢視它們,是如何被各方詮釋為話語權工具。
中國大陸強調,這些文件證明臺灣「回歸」為戰後秩序一部分;而美國與臺灣,則主張其僅為政治宣示,未決定最終主權。透過檢視最新研究與官方聲明,這場「三角敘事」的本質:中華人民共和國(PRC)、中華民國(ROC)與國際主流觀點,讓該議題的衝突,不僅是歷史遺留,更是當代地緣政治博弈的核心。
回溯至 2025 年 9 月,美國在臺協會(AIT)在當時發表聲明,指出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與舊金山和約,均未決定臺灣最終地位,並批評中國大陸「試圖重塑二戰歷史」以施壓臺灣。此聲明反映美國長期政策,但 AIT 刻意忽略 1952 年中華民國與日本簽署的台北和約(中日和約),這一「選擇性省略」與臺灣內部部分否定該和約者的邏輯一致:「避免條約文本鎖死主權主張,保留外交彈性空間。」在戰後秩序敘事競逐中,「臺灣地位未定論」重新浮現,成為美中臺三方拉鋸的戰場。
開羅宣言(1943年)與波茨坦公告(1945年)兩份文件,被中國大陸視為臺灣「回歸」的法理基礎,但其性質僅為戰時同盟國的政治意圖宣示,無批准程序,無法自行達成主權移轉。真正的法律拘束力源於日本在《降伏文書》中接受波茨坦公告條款,確認放棄臺澎主權;然而,這並未產生將主權直接移轉給中國的法律效果。畢竟, 1945 年的「中國」,指的是中華民國,PRC 未參與二戰(當時尚未建國),國際法上無自動承繼戰勝國地位。 北京的敘事因此更偏政治性,而非嚴格法律延續。國際學者和分析家常強調,這些宣言「非條約」,僅為意圖聲明。
1951 年舊金山和約第二條規定,日本放棄臺灣、澎湖的一切權利,但未指明受領國,形成臺灣主權未指定的法律真空。中國(ROC / PRC)未受邀簽署,這是東亞戰後秩序的最大矛盾,導致臺北與北京各說各話。台北和約雖重申日本放棄,但其國際承認度因日本 1972 年承認 PRC 而下降。
由此可見,PRC 的邏輯為:中國為戰勝國、開羅 / 波茨坦確認回歸、PRC 為合法政府,故臺灣回歸戰後秩序一部分。然而,此論述存在三大法律灰色地帶:首先,PRC 並未參與二戰(1949 年 10 月成立);其次,戰勝國地位不等於領土主權的自動取得;最後,國家繼承並不等同於政府繼承。例如,PRC 常引用聯合國大會第 2758 號決議(1971 年)來強化其繼承地位,該決議承認 PRC 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代表,但並未提及臺灣主權或領土歸屬,國際學者指出這是 PRC 對決議的擴張解釋。
因此,習近平主席於 11 月與川普總統的通話中,重申臺灣回歸為二戰後秩序關鍵,並強調中美的二戰合作。此策略將臺灣問題包裝為「未竟戰後安排」,讓美國道德難反駁。但此僅為政治宣傳,而非嚴格的國際法解釋。
而美國承認開羅 / 波茨坦角色、ROC 於 1945 年接管事實、PRC 為中國代表,但不承認臺灣屬 PRC 或二戰條款等同主權移轉。例如,美國的一中政策明確指出臺灣地位未定,且不承認 PRC 對臺灣的主權主張,這反映在 1979 年《臺灣關係法》中,強調美國對臺灣安全的承諾。AIT 不提台北和約,以維持一中政策模糊度,避免承認 ROC 主權。
此外,日本承認 PRC 為中國代表並放棄臺灣主權,但對臺灣的最終歸屬不予評論;尤其是 1972 年後,視《台北和約》失效,形成「法律有效但國際沉默」的尷尬局面。此種「策略性沉默」旨在避免激怒北京,同時維持與華府的協調。因為,日本永遠不會公開說出臺灣主權歸誰,因為那會立刻影響其對中、對美、對臺的三邊關係。
綜觀上述分析,臺灣地位在國際法上確立了三大事實:一、日本依和約放棄臺澎主權;二、主權歸屬在條文中未定,留有法律模糊空間;三、ROC 自 1945 年起行使有效統治,成為國際社會認知現狀的基礎。這第三點特別符合 1933 年蒙特維多公約的國家要素標準,包括永久人口、界定領土、政府及與他國交往能力,儘管臺灣的正式承認有限,但其事實國家地位廣受國際法學者肯定。
這種「法律未定」與「政治實控」的落差,恰恰為各方提供了各自表述的空間,形成了當前臺海問題的「三角敘事」博弈:
PRC 採取的是「繼承路徑」,主張從戰勝國地位連結至波茨坦公告,再延伸至主權繼承;ROC 則側重「統治路徑」,同樣基於戰勝國地位,但強調 1945 年後的有效管轄;而國際社會主流維持「未定路徑」,主張主權依和約未定,現狀不容片面改變。這三者在法理與政治現實間的激烈拉鋸,即是當前地緣政治僵局的根源。
總之,臺灣問題並非二戰的「定論」,而是戰後秩序的複雜「遺留」。北京試圖透過二戰敘事來正當化其統一目標,但回歸國際法層面,文件性質非主權移轉工具、中國缺席舊金山和會、以及美國維持的戰略模糊,皆是不爭的事實。這場延續八十年的敘事戰,正深刻地塑造著東亞的未來秩序。
然而,呼籲各方依國際法對話,或許只是理想。如今美中兩大強權,為了自身的政治與國家利益,究竟能將其他國家與政權犧牲至何種程度?這或許才是隱藏在歷史文件與法律條文背後,最值得深思的現實。
歸根究底,在這場話語權的爭奪戰中,臺灣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美中強權追求絕對利益的邏輯下,任何國家或政權都可能面臨被犧牲的風險。如何在歷史的迷霧與大國的夾縫中,確保自身不淪為強權交易的籌碼,才是臺灣真正的生存考驗。(照片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