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瑞福:全社會防衛韌性是台灣堅定面對中共進犯關鍵

美國防部前助理部長薛瑞福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高度肯定總統賴清德擔任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召集人,「這傳達強健訊息」。台灣遭遇封鎖等非直接性攻擊時,自我維持的能力至關重要,比起軍隊武器系統,全社會防衛韌性才是台灣能否生存、堅定面對中共進犯的關鍵。

遠景基金會、(竹世)川平和財團以及印太安全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do-Pacific Security,IIPS)在台北合辦三方兵推,與會的美國及日本專家接受中央社專訪。

針對共軍加速擴軍並有意在2027年前具備攻台能力,美國國防部前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現任印太安全研究所主席薛瑞福(Randall G. Schriver)被問及攻台時間表時認為,不必然會有日期,共軍備戰過程也會遇到諸多挑戰。

薛瑞福指出,中共進犯有多種樣態,包括封鎖等脅迫手段,因此美日台必須有全方面的情境想定考量,不管是灰色地帶侵擾、還是直接開火等更具侵略性的行為,都必須預先做好準備。

對於「以演轉戰」可能性,薛瑞福表示,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2022年訪台後,中共的軍事行動節奏一直處在高點;印太司令帕帕羅(Samuel Paparo)曾說「中共正在預演」,意思是中共在其軍事行動加入新元素,以完備實際侵略的執行力,儘管演訓旨在恫嚇台灣。

薛瑞福說,看起來中共像在準備如D-Day般的侵略行動,但北京確實會有其他選擇,例如台灣離島被占領也是必須思考的可能性。

若中共發出第一擊,台灣如何尋求友盟協助。薛瑞福指出,台灣越努力備戰、建構反侵略能力,在全社會防衛韌性方面包括能源、通訊以及政府治理韌性的整備做得越好,美國馳援協防台灣的機會就越高。

薛瑞福強調,這是很實際的問題,如果台灣無法撐得夠久,美方可能也來不及到台海作戰,並有意義地干預並保護台灣,「台灣備戰程度跟美國政治決定高度相連」。

薛瑞福也高度肯定總統賴清德擔任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召集人,「這傳達強健訊息」。他指出,台灣遭遇封鎖等非直接性攻擊時,自我維持的能力至關重要,比起軍隊武器系統,全社會防衛韌性才是台灣能否生存、堅定面對中共進犯的關鍵。

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前次長、(竹世)川平和財團常務理事兼原信克也表示,台灣須展現自我防衛決心,且社會韌性是關鍵,台灣的戰略儲油僅有兩週,能做的其實不多,必須鄭重考慮使用核電廠。

曾任日本海上自衛隊海上幕僚長的(竹世)川平和財團資深研究員武居智久強調,日本因台灣變局而受波及難以避免,如同日相高市早苗所言,要能正視對日本的直接威脅,日本政府會決定是否防衛自己的國家;但是否介入台灣變局是另一件事,不論決定為何,都應遵照美日安保條約。

至於是否應走向戰略清晰,薛瑞福認為,戰略模糊不應是二元選擇,而是整個光譜,在某些議題與情境保留模糊,但就台灣維持現狀所帶給美國的利益、反對中國使用武力,以及台灣未來應由台灣人民決定而非脅迫結果,美國應該要清楚表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