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瀕危物種保育會議登場 聚焦開放販售犀牛角等議題

全球瀕危物種保育會議今天在烏茲別克撒馬罕(Samarkand)登場,預計將就加強鯊魚保育、有限度開放犀牛角販售,以及限制鰻魚貿易等議題進行表決。

法新社報導,180多個國家的代表與保育專家現正齊聚一堂,討論數十項野生動植物貿易提案。

這場會議召集了「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締約國。已實施50年的CITES旨在保護全球最瀕危的動植物,同時規範逾3萬6000個物種的貿易行為。

其中最具爭議的提案之一,是加強對亞洲部分地區常見食材—鰻魚的保護。

CITES根據動植物面臨的威脅程度,分別將其列入不同的附錄進行貿易管制。被列為附錄一的物種,被認為是全球最瀕危的種類,幾乎全面禁止貿易;附錄二的物種則須經過額外審核與證明才得以交易。

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被認為是極危物種,並於2009年被納入附錄二,但數個國家希望將其他鰻魚物種列入管制。

他們主張,各種鰻魚在幼體階段事實上難以分辨,而貿易一般集中於這一階段,導致極危的歐洲鰻常被冒充成其他受威脅程度較低的鰻魚出售。

全球最大的鰻魚消費國日本強烈反對此提案,並積極展開遊說行動。

其他備受爭議的提案,還包括允許政府販售庫存象牙與犀牛角的請求。支持者主張,各國政府應可透過出售這些庫存來資助保育工作,但許多動保團體警告,重啟販售可能會助長非法貿易。

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政策資深總監柯里斯(Matt Collis)表示:「一旦開放合法貿易,非法象牙和犀牛角就會有機可乘,流入已造成嚴重問題的亞洲市場。」

會議亦將討論對7種鯊魚加強保護,包括將極危的遠洋白鰭鯊(oceanic whitetip shark)列入附錄一,實施全面貿易禁令。

專家認為,這項措施有望獲得所需的2/3多數支持,但其他修正案可能面臨更多審查,包括對因魚肝油遭捕殺的鯨鯊(whale shark)及大西洋刺鯊(gulper shark)設下貿易限制。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