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研究「提早大腸癌篩檢」死亡風險降4成

台大醫院研究登頂尖期刊,提早大腸癌篩檢有助降低死亡風險。(圖/記者張乃文攝)
[NOWnews今日新聞] 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中,以大腸癌位居第二;而國健署自今年下修大腸癌篩檢起始年齡至45歲;根據台大醫院最新社區研究證實,將糞便潛血免疫檢查(FIT)篩檢起始年齡從50歲提前至40至49歲間,相較於50歲才開始篩檢,大腸癌死亡率及發生率都可下降,相關研究成果今年6月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JAMA Oncology》。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及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團隊發起,結合基隆與台南市超過50萬名40至49歲民眾的社區篩檢資料,追蹤時間長達17年。研究發現提早篩檢組的大腸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年26.1例,顯著低於僅從50歲開始篩檢者的42.6例。死亡率也從每十萬人年7.4例降至3.2例,風險減少超過50%。
團隊發現,調整多項變因後,早期篩檢組相較對照組的大腸癌發生風險下降21%至23%,死亡風險則下降39%至42%。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何奕倫若提早啟動篩檢,每檢查1548 人即可預防1例大腸癌,顯著優於從50歲開始檢查所需的2079人。
研究也受到JAMA Oncology邀請的哈佛大學專家撰文評論,指出這項觀察性研究為目前缺乏隨機臨床試驗支持的年輕族群腸癌篩檢政策,提供強而有力的科學證據;研究也已刊登國際權威期刊《JAMA Oncology》
邱瀚模表示,研究證實透過FIT檢測的早期篩檢策略,不僅可降低死亡風險,更能減少疾病發生,特別對40至49歲高工作力族群具深遠影響。
「台灣40至49歲男女的大腸癌發生率均高居世界前三名」邱瀚模認為,不能觀望歐美諸國的決策再跟進,必須要有自己的對策。
邱瀚模更說,過去大多是以電腦模擬,但台大的研究提供了真實世界的實證。
台南市衛生局長李翠鳳提到,台南有許多偏鄉,因此在篩檢上有較特別的作法,包括推動行動醫院,由衛生所到社區設站,讓符合資格者尚未檢查,會撈名單通知。
李翠鳳也說,從台南數據發現,發生率有起伏,從5年來看,發生率及死亡率確實有下降,但其中在年輕族群的部分,大腸癌確實有發生率上升的情況。
台大醫院表示,相關成果與美國預防醫學專責小組(USPSTF)自2021年起建議將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的趨勢相符,進一步證明東亞地區民眾可從更早期的篩檢中獲益。
團隊運用傾向分數配對法及延伸調整模型,分析40至49歲就參與 FIT 篩檢並持續於50歲後接受定期篩檢者與僅自50歲起才接受篩檢者的結果差異。
相關新聞
她產檢無症狀!一查揪「產科殺手」 施景中:再晚一個月不堪設想
前台大名醫涉性侵!棄保潛逃遭通緝 台大院長批:台灣醫界之恥
他罹類風濕性關節炎!不痛以為沒事 醫示警1症狀:骨頭恐被侵蝕
- 記者:nownews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