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韋安/沈逸、蔡正元的統獨之辯

近來針對台灣統獨及兩岸「統一」議題,上海復旦大學教授沈逸與前立委蔡正元(圖)針鋒相對。(圖/記者陳明安攝影)
[NOWnews今日新聞] 近來針對台灣統獨及兩岸「統一」議題,上海復旦大學教授沈逸與前立委蔡正元針鋒相對。兩人對「和平統一」的概念,有明顯的分歧。
沈逸強調「中國必將統一、終將統一」,並認為台灣人之所以排斥「統一」,出現高度本土化認同,是因為「認知防火牆」、「資訊封鎖」與「錯誤認知」的結果。
蔡正元則認為,大陸方面提出「和平統一」的口號,若沒有明確可行的行動計劃,就等同空話,並指出「統一」是「中央政府的責任」,不應把責任推給台灣民眾。
這兩種觀點背後隱含的,是對台灣社會認同變化成因的不同判斷。若要對照誰的說法更接近事實,可以回頭檢視台灣自2000年以來,三位總統任內的民調數據變化趨勢(資料來源: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一、2000~2008 陳水扁任內:本土認同穩定增長
陳水扁任內,台灣人認同從 37% 增至 45%,增加 8 個百分點;中國人認同(包含「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與「我是中國人」)則從 58.4% 降至 40%,減少 18.4 個百分點。整體認同結構變化幅度為 18.4%。
二、2008~2016 馬英九任內:交流最密集,認同變化幅度最大
馬英九主政八年間,台灣人認同從 45% 增加到 58%,中國人認同從 48% 降至 37%。台灣人身份認同變化幅度高達 24%,是三位總統任內變動幅度最大的一次。
換句話說,在資訊最暢通、接觸最密集的時期,台灣人對中國的距離感反而更加深刻。
三、2016~2024 蔡英文任內:政治對立加劇,但認同變化相對趨緩
蔡英文任期內,台灣人認同持續上升至 67%,中國人認同降至約 30%。整體認同變化幅度約為 16%。
在兩岸關係持續疏遠、政治對立情勢升高的背景下,台灣社會的主體認同集中於「我是台灣人」,但整體變化幅度已不如馬英九時期劇烈。
四、對照兩種說法:民調數據所呈現的是什麼?
沈逸主張,若台灣人能突破島內資訊封鎖,理解中國真實立場,就會更傾向「統一」。蔡正元則表示,沒有可行計劃的「統一」主張只是願景口號,實際操作不存在,且「統一」不是台灣人民的義務。
但從數據來看:
1. 馬英九時期,身份認同變化幅度最大,達 24%;
2. 陳水扁任內為 18.4%、蔡英文任內為 16%;
3. 大交流帶來的不是接納,而是距離。
這些變化是經驗的反映,不是封鎖或誤解造成的錯覺。並非因為「沒聽見」,而是「聽見之後不接受」。
五、沈逸「少說兩句」
台灣民意認同的變化,無論是陳水扁時期的穩定增長、馬英九時期的大幅攀升,還是蔡英文任內的高點鞏固,都清楚顯示一件事:多了解中國,未必產生認同,反而更可能產生距離。
「和平統一」若只是口號而無具體實踐機制,和說服人的誘因,自然難以讓台灣社會接受;而若對岸繼續以「資訊封鎖」作為認同落差的解釋,也難以應對台灣社會面對,兩岸交流接觸後形成的真實感受。
這種認同度的變化,當然就是「和平統一」最大的障礙──或者助力。它不是來自封閉,而是來自選擇;不是因為不知道,而是因為知道之後選擇不同。
如果兩岸的交流,讓台灣人聽到的只是越來越多像沈逸這樣的說法,那麼這種交流對於「和平統一」而言,恐怕不但無濟於事,反而正是「和平統一」最大的障礙之一。
去年2024年12月,沈逸在中國一場網路直播節目中發言時,曾指大陸無法理解台灣「殖民地思維」。接著他竟大言不慚地說:「殖民地的特點是什麼?你揍他一頓就對了!」此語一出,引發網友震驚與譁然,紛紛質疑:「這樣的話,還有什麼善意可言?」
兩岸的交流,仍應以自然發生、堆疊善意為本。最起碼,不要走向兵戎相見的局面。畢竟,我看十個沈逸,也抵不上一個在台灣有流量,願意講真話的網紅。
交流若只是讓人聽見「你揍他一頓就對了」這類話,不如就讓兩岸人民自己來決定該如何對話。
●作者:韋安/資深媒體人、高端策略顧問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 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賈程年/大罷免應看成賴清德的期中選舉
名家論壇》黃創夏/大罷免竟成「呂布」的成功?
名家論壇》吳崑玉/再論大罷免為何而戰?與如何作戰?
- 記者:nownews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