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攀高易中暑 北慈中醫清熱解暑小妙招


氣溫攀高易中暑 北慈中醫清熱解暑小妙招


近年來台灣夏秋氣溫逐步攀高,各地屢創攝氏36度以上高溫紀錄,中暑風險大幅提升,特別是兒童因體溫調節能力尚未成熟,更須提高警覺。對此,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兒科廖子嫻主任提供清熱解暑小妙招,讓家長在遇到暑熱狀況時,及時為孩子緩解不適。


中醫所說的暑熱,可分為「陽暑」及「陰暑」兩種類型,特別容易在高溫環境下發生。陽暑是因為長時間曝曬且補水不足,暑氣直接侵入體內,導致體溫調節失衡,常見症狀包括臉色潮紅、體溫升高、口乾舌燥、大汗、胸悶、頭暈、呼吸急促、少尿便秘等;陰暑則是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一直喝冷飲,使得毛孔被寒氣覆蓋,無法將熱氣排出,容易有頭暈、噁心、身倦、胸悶、腹瀉、口乾等情形。廖子嫻主任表示:「相較於成人,兒童因為體溫調節能力尚未成熟,且水分代謝快,又無法準確表達口渴、頭暈等不適,就容易引發中暑,嚴重可能出現低血容性休克,不可掉以輕心。」



氣溫攀高易中暑 北慈中醫清熱解暑小妙招


為了讓家長能及時應對孩童暑熱情形,廖子嫻主任提供兩種中醫茶飲與三種小兒推拿手法。茶飲部分,一種是綠豆西瓜皮湯,將西瓜皮去除外層硬皮,保留白色部分後加入適量綠豆並水煮,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適合在發現孩童臉紅發熱時或戶外活動後飲用;另一種是四神湯,可加入西洋蔘、紅棗,有利濕健脾、補氣養身的作用,適合陰暑病人或日常保養飲用。



氣溫攀高易中暑 北慈中醫清熱解暑小妙招


小兒推拿則有清天河水、退六腑及運內勞宮三種手法,一般以「左手」為主要推拿部位:



  • 清天河水:食指和中指併攏,自手腕橫紋中線推向手肘橫紋,輕推100次。
  • 退六腑:食指和中指併攏,從手肘尺側緣推向手腕尺側緣,輕推100次。
  • 運內勞宮:勞宮穴位於手掌正中央,大拇指按住左手穴位,逆時針方向畫圈,輕推100次。

    廖子嫻主任提醒,中午11點至下午2點為一天中日曬最強烈的時段,建議盡量避免於此時段進行戶外活動,並應隨時補充足夠水分。針對長時間待在冷氣房的孩童,家長平時可以用乾擦澡的方式,使用柔軟的乾毛巾將皮膚表面輕擦至微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使毛孔正常開合,降低陰暑發生的機會。



    氣溫攀高易中暑 北慈中醫清熱解暑小妙招


    撰文/鄭冉曦、攝影/盧義泓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