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淨零永續論壇在慈大 產官學研跨域交流促合作


2025淨零永續論壇在慈大 產官學研跨域交流促合作


淨零不是漫天口號,而是即刻行動。九月五日,慈濟大學舉辦2025淨零永續論壇,邀請多位專家學者與會,深入探討淨零永續議題。論壇面向廣泛,涵蓋淨零永續行動、淨零農業和人才培育等多元主題,分享淨零永續的最新趨勢和實踐方法,期待透過跨領域交流,啟發創新思維,並促成跨界合作的機會,共同推動永續發展。



2025淨零永續論壇在慈大 產官學研跨域交流促合作


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表示,淨零永續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更要從社群協力、農法改善、人才培育各面向來著力。從創校起,慈大便以「利他」為核心教育理念,持續推動蔬食,並實踐在食衣住行的校園生活,進而影響他人。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蔣本基表示,去年起由南到北到大專院校,推動2025淨零永續論壇,今天終於抵達花蓮,期待與慈濟大學有更密切的合作。



2025淨零永續論壇在慈大 產官學研跨域交流促合作


緊扣行政院農業部「減量」、「增匯」、「循環」、「綠趨勢」四大主軸,2025淨零永續論壇特地邀約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以「淨零永續自然與行為解方」為題,暢談如何營造環境來促進參與淨零,像便利商店的負碳商品專區、個人碳帳戶、減碳存摺等,把行動力化為實際有感的「綠金」力。慈濟大學永續防災碩士學位學程主任邱奕儒以「社群協力農業促成淨零永續」為題,介紹食在永續消費合作社,整合消費者和在地小農的需求,讓雙方直接對接、避免浪費,更形成在地的循環經濟。



2025淨零永續論壇在慈大 產官學研跨域交流促合作


國立宜蘭大學森林系副教授郭佩鈺以「生質能挑戰、展望與創新」為題,分享將農業廢棄物轉變成可用的能源,在減少空氣污染的前提下,既多了另一種能源選擇,又能提升高附加價值。慈濟大學專案計畫研究員陳拓比(Tobias Neugebaue),以「趨合農法與農業淨零」為題,強調與自然環境的共生與協同發展,透過打造食物森林,改善土壤質地,涵養水源,增加生物多樣性,達到高度自給自足、具有永續性的生態農業模式。



2025淨零永續論壇在慈大 產官學研跨域交流促合作


其實,大自然本身就是最沈靜卻強韌的減碳力量。慈濟大學生物醫學暨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陳俊堯,以「淨零目標下的大地修復策略」為題,暢談如何透過友善環境耕作使土壤增匯,回應聯合國全球土壤夥伴關係倡議,促進土壤保護和永續管理,以應對氣候變遷並確保糧食安全;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高志明,以「土壤碳匯與農業淨零的方向及策略」為題,強調強化土壤碳匯技術,並建構負碳農法,推廣負碳作物栽培,充分利用農業剩餘資源,促成COP21的「千分之四倡議」(4 Per 1000 Initiative)。



2025淨零永續論壇在慈大 產官學研跨域交流促合作


慈濟大學永續發展辦公室主任江允智,以「淨零永續從社區實踐到人才培育」為題,分享多年USR淨零自然解方經驗和綠領人才培育,堅持理論與實務並重,不論是課程規劃、協助考照到碳盤查與溫室氣體減量實作,期待培育更多人才。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蔣本基,以「整合生質能與碳捕捉負碳技術」為題,暢談釋放自然碳匯的最大潛力。舉例來說,竹子在成長過程中可吸附二氧化碳,老化廢棄後又能發展出綠色建築、綠色食品、綠色燃料,形成一條完整的綠色商業價值鏈。其中需整合農業、工程、生態與環境科學等跨領域專業,並實地進行田間試驗,嘗試走出一條屬於臺灣的永續路徑。



2025淨零永續論壇在慈大 產官學研跨域交流促合作


慈濟大學舉辦的2025淨零永續論壇,不但匯聚產官學研各界菁英,更透過專題演講與綜合討論,暢談行為改變、循環經濟、土壤碳匯和實踐案例等,激盪出更多跨界合作的機會和火花。未來,慈濟大學也會持續投入,積極參與永續發展趨勢,以行動落實大學社會責任,一起為臺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而努力。



2025淨零永續論壇在慈大 產官學研跨域交流促合作


(撰文/葉秀品,拍照/李家萓,曾韻宇)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