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的故事 - 平價取得阿拉丁的寶藏 Naxos細說從頭
場景是台北市,時間是週五晚上。在經過一週辛勞後,你(妳)決定為週末夜提供些餘興。但礙於預算,礙於經濟壓力,你能負擔的開銷就是兩張百元大鈔。在這樣的限制下,你(妳)面對的是怎樣的選擇?
電影?多數戲院200元還不夠付早場票價;晚餐?200元應該夠點主菜,但多數時候沒有湯、飲料或甜點;買書?200元大概只能買雜誌,平裝出版品除非薄薄一本不然多半時候也不只這價錢;音樂會?運氣好的話,200元可以坐到音樂廳最後一排的某個角落,但票數量不多而且演出素質不見得讓人滿意。至於其他比較多采多姿的夜生活,200元恐怕連入場的飲料錢都不夠。整體看下來,能夠有些什麼印象深刻事物或活動的希望似乎是越來越渺茫。
現在,你(妳)發現有家唱片公司提供全新古典音樂唱片、曲目可能新奇可能熟悉,演出本身水準優異,年初方完成的錄音聲音沒話講,還有世界知名的雜誌與音樂評論媒體背書。重點是,200元預算便綽綽有餘──價錢只需要多數廠牌新錄音的一半不到。相較於頂上,這筆交易似乎看起來划算許多?
頂上所描述的便是Naxos這個廠牌的最大特色:它給入門者輕鬆負擔經典作品的機會,同時賦予資深愛樂者接觸冷門作品的途徑。不管你(妳)是剛接觸古典音樂或重度上癮,Naxos總能讓你認識一個陌生作曲家,或熟悉名字的陌生作品。而隨著它的目錄日漸成長,眾多足以並列或挑戰經典版本的錄音也越來越常見,比起20多年前的草創期,現在的Naxos毫無疑問已經是古典音樂世界裡最具有影響力的廠牌之一,唯一從未改變的便是其低廉的價格以及探索未知曲目與作曲家的精神。這系列文章便為讀者介紹Naxos這個廠牌與它底下的音樂家和錄音作品:一個在些許摸索下便能找到無窮樂趣的低價阿拉丁寶庫。
「Naxos的起源」
1970年代,一位在香港代理音響器材的德國商人克勞斯.海曼(Klaus Heymann)為了促進產品銷售,開始跟Bose或Revox等知名廠商合作推出一系列的音樂會,希望藉此推廣民眾對音樂的喜愛並順便刺激音響器材的消費。出於本身對古典音樂的喜愛,海曼的音樂會主要以古典音樂為主,並在過程中結識了為數不少的演奏家,其中包含了他未來的妻子,同時也是Naxos草創時期最重要的音樂家之一,日本女小提琴家西崎崇子。
在這些音樂會廣受好評的同時,海曼意識到一個小問題:雖然這其中多數演出者都有在唱片公司留下錄音,但他們的唱片想要在香港取得,卻有相當的難度。一開始,海曼的處理方式很簡單:在原本的音響與電子器材外,他同時也開始進行唱片相關的代理事務,把知名廠牌如Hungaroton、Supraphon、Erato等帶進香港市場。但隨著他與西崎崇子的婚姻,單純只是代理唱片已漸漸無法滿足實務上的需求。為了推廣妻子的演出生涯同時「給她找點事做」,海曼開始為妻子灌錄並製作唱片,Naxos開始逐漸成形。
1978年,為了打入香港當地的華人音樂圈,西崎崇子與家鄉日本的名古屋愛樂灌錄了著名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並獲得廣大且前所未有的成功,無論在香港、東南亞、中國大陸、台灣或新加坡皆成為暢銷古典錄音。有了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銷售量的鼓勵,海曼成立HK,一個專精華人作曲家交響作品錄音的廠牌,運用日本、新加坡與香港當地的樂團,搭配過去舉行演奏會認識的音樂家,利用經營唱片代理所建立的銷售通路,將華人作曲家的音樂推廣到整個亞洲。不久之後,海曼所合作的樂團希望灌錄在華人作曲家以外的古典音樂經典曲目。經過協商,海曼成立了他的第二個品牌,Marco Polo,利用同樣樂團錄製19世紀左右的古典音樂的罕見作品,藉由明確的市場區隔創造出本身的利基(Niche)。
1986年,在壓製CD的成本大幅降低下,海曼意識到他可以運用較低的價格進入亞洲市場,Naxos也隨之正式誕生。當時,亞洲除日本以外的地區CD售價與歐美國家無異,但比起低價LP或錄音帶卻貴了三倍之多。透過代理商時期建立的管道,海曼開始在東歐等成本較低的國家大量生產古典音樂CD,後在亞洲區取得廣大成功後銷售回歐美市場。因為CD主要於東歐製作,海曼也同時接洽當地的樂團、指揮與獨奏家,從冷門曲目開始逐漸擴張Naxos的目錄。在當時唱片大廠認定這只是塊無利可圖的小眾市場下,Naxos得以在不必面對太多競爭的環境下快速發展,終於成為現今全世界銷售量最大的古典音樂廠牌。
今天的Naxos已不再是那個以50張發行為目標的小眾獨立廠牌,而是擁有超過3000張唱片,每個月出版15張新錄音,同時獲得無數獎項的龐大古典音樂勢力。但在這樣的成功故事背後,Naxos是用怎樣的方式建立自己本身的競爭優勢?
「Naxos的特色」
Naxos成功的原則其實很簡單:透過低廉的價格,提供無論是初學者或資深愛樂人少見曲目的優異版本。而為了要達到這樣的目標,Naxos在經營上有幾項特色:
實力大於名氣的演出群
雖然今天的Naxos已經有著許多在古典音樂圈裡稱得上小有名氣的音樂家──如:先前贏得唱片大獎的皇家利物浦愛樂(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常任指揮佩特連科(Vassily Petrenko)、巴爾地摩交響樂團(Baltimore Symphony Orchestra)常任指揮艾索普(Marin Alsop)、英國鋼琴家華斯(Ashley Wass)等人,但他們基本上皆是在不斷的錄音、樂團訓練、巡迴演出與得獎的過程中建立自己的知名度,唱片公司本身僅提供非常少的廣宣預算在推廣演出者上。相對來說,廣宣方面所省下的巨額預算便可反映到製作成本上,使得Naxos在價格上有足夠的競爭優勢。
另外,Naxos也投注相當心力在發掘年輕有潛力的演出者上,例如唱片公司本身的桂冠系列便是與各大音樂大賽合作,提供年輕有潛力的獲獎新人錄音合約,一面發掘更多更好的音樂家,一面也確保演出本身的品質。
錄音曲目選擇
錄製曲目的選擇是Naxos另一個獨具優勢的層面。相較於多數唱片公司同一首作品可能有為數眾多的版本,Naxos在曲目選擇上少有重複情形,僅在近年針對時間較久遠的錄音加以更新。相對來說,Naxos會針對特定作曲家、特定類型或特定背景的作品進行系統性的灌錄,因此對特定類型音樂的愛好者有極大的吸引力,舉凡英國作曲家史丹佛(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巴克斯(Arnold Bax),南美洲作曲家魏拉-羅伯斯(Heitor Villa-Lobos),美國作曲家巴伯(Samuel Barber)、威廉.舒曼(William Schumann)等,皆被視為Naxos全集錄音的重要成就,在同曲版本稀少、演出素質優異且價格低廉的情況下更具有競爭力。
而隨著時間經過,Naxos也開始從冷門作品的全集錄音延伸到其他較為知名的曲目,如:海頓(Joseph Haydn)、舒伯特(Franz Schubert)或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的弦樂四重奏,亦或近年大受好評的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與德布西(Claude Debussy)管弦樂作品,都擁有足以挑戰其他版本的錄音與演出水平,價格卻往往只要一般錄音的一半不到,自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時,Naxos也向許多唱片公司購得特定錄音的版權,再以全集方式以Naxos的廠牌發行,如:匈旺特(Michael Schønwandt)的尼爾森(Carl Nielsen)交響曲全集、考夫特(Robert Craft)的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管弦樂作品集等,都讓Naxos的目錄更加完整豐富。
線上音樂資料庫
Naxos另一個利基點,在於其對網路的經營。相較於其他多數唱片大廠對網路避之唯恐不及的態度,Naxos卻利用網路做為另一個宣傳與擴張版圖的重要工具,創造出Naxos線上音樂資料庫這個平台。
簡單說,線上音樂資料庫收錄了每一張Naxos至今的所有錄音,甚至涵蓋其他與Naxos屬於同一母公司但價位較高的其他品牌,專精北歐音樂的Ondine就是例子之一。消費者(這個平台其實以學校或圖書館等機構購買得較多)只要負擔每個月或每年一定的費用(一年大約是225美元),便可任意在線上聆聽超過45000張錄音。對許多願意投入部份資源深入認識古典音樂的聽者來說,這個資料庫象徵的是一個完整認識各時期、各類型作品的大好機會;而對Naxos而言,在較低的製作成本下,這樣的資料庫可以讓更多消費者接觸到其擁有的錄音檔案,扮演了一定的唱片宣傳效果,無疑是雙營的局面。
製作與錄音
雖然本身是低價廠牌,但在製作與錄音上Naxos依舊有著一定水準。以解說書為例,雖然製作上不如其他大廠像是DG或Harmonia Mundi般精緻,但簡潔的設計,詳盡的作曲家、作品與演出者介紹等,對多數消費者而言已絕對足夠,甚至比起許多以心得抒發與聯想的解說書內容能更快速有效地引導聽者進入音樂的世界。
除此之外,近年Naxos在錄音上亦有長足進步。過去Naxos錄音最為人詬病的,便是其偏暖偏糊的早期數位錄音品質。但在持續不斷的訓練後,現今的Naxos不僅在過去發跡的東歐有著第一流的錄音團隊,其他舉凡英國、北美洲、俄國、紐西蘭或北歐等地皆得已維持相當高的錄音水準,聲音雖不到發燒片等級,卻也自然乾淨而具臨場感,以平價唱片來說已是不可多得。
(全文詳見《MUZIK古典樂刊》第48期)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 02-25775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995555 謬斯客國際有限公司
3.網路訂閱:PCHOME線上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MUZIK古典樂刊官網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
5.電子雜誌:遠通KOOBE、摩客資訊、多讀網、MAG V
電影?多數戲院200元還不夠付早場票價;晚餐?200元應該夠點主菜,但多數時候沒有湯、飲料或甜點;買書?200元大概只能買雜誌,平裝出版品除非薄薄一本不然多半時候也不只這價錢;音樂會?運氣好的話,200元可以坐到音樂廳最後一排的某個角落,但票數量不多而且演出素質不見得讓人滿意。至於其他比較多采多姿的夜生活,200元恐怕連入場的飲料錢都不夠。整體看下來,能夠有些什麼印象深刻事物或活動的希望似乎是越來越渺茫。
現在,你(妳)發現有家唱片公司提供全新古典音樂唱片、曲目可能新奇可能熟悉,演出本身水準優異,年初方完成的錄音聲音沒話講,還有世界知名的雜誌與音樂評論媒體背書。重點是,200元預算便綽綽有餘──價錢只需要多數廠牌新錄音的一半不到。相較於頂上,這筆交易似乎看起來划算許多?
頂上所描述的便是Naxos這個廠牌的最大特色:它給入門者輕鬆負擔經典作品的機會,同時賦予資深愛樂者接觸冷門作品的途徑。不管你(妳)是剛接觸古典音樂或重度上癮,Naxos總能讓你認識一個陌生作曲家,或熟悉名字的陌生作品。而隨著它的目錄日漸成長,眾多足以並列或挑戰經典版本的錄音也越來越常見,比起20多年前的草創期,現在的Naxos毫無疑問已經是古典音樂世界裡最具有影響力的廠牌之一,唯一從未改變的便是其低廉的價格以及探索未知曲目與作曲家的精神。這系列文章便為讀者介紹Naxos這個廠牌與它底下的音樂家和錄音作品:一個在些許摸索下便能找到無窮樂趣的低價阿拉丁寶庫。
「Naxos的起源」
1970年代,一位在香港代理音響器材的德國商人克勞斯.海曼(Klaus Heymann)為了促進產品銷售,開始跟Bose或Revox等知名廠商合作推出一系列的音樂會,希望藉此推廣民眾對音樂的喜愛並順便刺激音響器材的消費。出於本身對古典音樂的喜愛,海曼的音樂會主要以古典音樂為主,並在過程中結識了為數不少的演奏家,其中包含了他未來的妻子,同時也是Naxos草創時期最重要的音樂家之一,日本女小提琴家西崎崇子。
在這些音樂會廣受好評的同時,海曼意識到一個小問題:雖然這其中多數演出者都有在唱片公司留下錄音,但他們的唱片想要在香港取得,卻有相當的難度。一開始,海曼的處理方式很簡單:在原本的音響與電子器材外,他同時也開始進行唱片相關的代理事務,把知名廠牌如Hungaroton、Supraphon、Erato等帶進香港市場。但隨著他與西崎崇子的婚姻,單純只是代理唱片已漸漸無法滿足實務上的需求。為了推廣妻子的演出生涯同時「給她找點事做」,海曼開始為妻子灌錄並製作唱片,Naxos開始逐漸成形。
1978年,為了打入香港當地的華人音樂圈,西崎崇子與家鄉日本的名古屋愛樂灌錄了著名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並獲得廣大且前所未有的成功,無論在香港、東南亞、中國大陸、台灣或新加坡皆成為暢銷古典錄音。有了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銷售量的鼓勵,海曼成立HK,一個專精華人作曲家交響作品錄音的廠牌,運用日本、新加坡與香港當地的樂團,搭配過去舉行演奏會認識的音樂家,利用經營唱片代理所建立的銷售通路,將華人作曲家的音樂推廣到整個亞洲。不久之後,海曼所合作的樂團希望灌錄在華人作曲家以外的古典音樂經典曲目。經過協商,海曼成立了他的第二個品牌,Marco Polo,利用同樣樂團錄製19世紀左右的古典音樂的罕見作品,藉由明確的市場區隔創造出本身的利基(Niche)。
1986年,在壓製CD的成本大幅降低下,海曼意識到他可以運用較低的價格進入亞洲市場,Naxos也隨之正式誕生。當時,亞洲除日本以外的地區CD售價與歐美國家無異,但比起低價LP或錄音帶卻貴了三倍之多。透過代理商時期建立的管道,海曼開始在東歐等成本較低的國家大量生產古典音樂CD,後在亞洲區取得廣大成功後銷售回歐美市場。因為CD主要於東歐製作,海曼也同時接洽當地的樂團、指揮與獨奏家,從冷門曲目開始逐漸擴張Naxos的目錄。在當時唱片大廠認定這只是塊無利可圖的小眾市場下,Naxos得以在不必面對太多競爭的環境下快速發展,終於成為現今全世界銷售量最大的古典音樂廠牌。
今天的Naxos已不再是那個以50張發行為目標的小眾獨立廠牌,而是擁有超過3000張唱片,每個月出版15張新錄音,同時獲得無數獎項的龐大古典音樂勢力。但在這樣的成功故事背後,Naxos是用怎樣的方式建立自己本身的競爭優勢?
「Naxos的特色」
Naxos成功的原則其實很簡單:透過低廉的價格,提供無論是初學者或資深愛樂人少見曲目的優異版本。而為了要達到這樣的目標,Naxos在經營上有幾項特色:
實力大於名氣的演出群
雖然今天的Naxos已經有著許多在古典音樂圈裡稱得上小有名氣的音樂家──如:先前贏得唱片大獎的皇家利物浦愛樂(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常任指揮佩特連科(Vassily Petrenko)、巴爾地摩交響樂團(Baltimore Symphony Orchestra)常任指揮艾索普(Marin Alsop)、英國鋼琴家華斯(Ashley Wass)等人,但他們基本上皆是在不斷的錄音、樂團訓練、巡迴演出與得獎的過程中建立自己的知名度,唱片公司本身僅提供非常少的廣宣預算在推廣演出者上。相對來說,廣宣方面所省下的巨額預算便可反映到製作成本上,使得Naxos在價格上有足夠的競爭優勢。
另外,Naxos也投注相當心力在發掘年輕有潛力的演出者上,例如唱片公司本身的桂冠系列便是與各大音樂大賽合作,提供年輕有潛力的獲獎新人錄音合約,一面發掘更多更好的音樂家,一面也確保演出本身的品質。
錄音曲目選擇
錄製曲目的選擇是Naxos另一個獨具優勢的層面。相較於多數唱片公司同一首作品可能有為數眾多的版本,Naxos在曲目選擇上少有重複情形,僅在近年針對時間較久遠的錄音加以更新。相對來說,Naxos會針對特定作曲家、特定類型或特定背景的作品進行系統性的灌錄,因此對特定類型音樂的愛好者有極大的吸引力,舉凡英國作曲家史丹佛(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巴克斯(Arnold Bax),南美洲作曲家魏拉-羅伯斯(Heitor Villa-Lobos),美國作曲家巴伯(Samuel Barber)、威廉.舒曼(William Schumann)等,皆被視為Naxos全集錄音的重要成就,在同曲版本稀少、演出素質優異且價格低廉的情況下更具有競爭力。
而隨著時間經過,Naxos也開始從冷門作品的全集錄音延伸到其他較為知名的曲目,如:海頓(Joseph Haydn)、舒伯特(Franz Schubert)或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的弦樂四重奏,亦或近年大受好評的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與德布西(Claude Debussy)管弦樂作品,都擁有足以挑戰其他版本的錄音與演出水平,價格卻往往只要一般錄音的一半不到,自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時,Naxos也向許多唱片公司購得特定錄音的版權,再以全集方式以Naxos的廠牌發行,如:匈旺特(Michael Schønwandt)的尼爾森(Carl Nielsen)交響曲全集、考夫特(Robert Craft)的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管弦樂作品集等,都讓Naxos的目錄更加完整豐富。
線上音樂資料庫
Naxos另一個利基點,在於其對網路的經營。相較於其他多數唱片大廠對網路避之唯恐不及的態度,Naxos卻利用網路做為另一個宣傳與擴張版圖的重要工具,創造出Naxos線上音樂資料庫這個平台。
簡單說,線上音樂資料庫收錄了每一張Naxos至今的所有錄音,甚至涵蓋其他與Naxos屬於同一母公司但價位較高的其他品牌,專精北歐音樂的Ondine就是例子之一。消費者(這個平台其實以學校或圖書館等機構購買得較多)只要負擔每個月或每年一定的費用(一年大約是225美元),便可任意在線上聆聽超過45000張錄音。對許多願意投入部份資源深入認識古典音樂的聽者來說,這個資料庫象徵的是一個完整認識各時期、各類型作品的大好機會;而對Naxos而言,在較低的製作成本下,這樣的資料庫可以讓更多消費者接觸到其擁有的錄音檔案,扮演了一定的唱片宣傳效果,無疑是雙營的局面。
製作與錄音
雖然本身是低價廠牌,但在製作與錄音上Naxos依舊有著一定水準。以解說書為例,雖然製作上不如其他大廠像是DG或Harmonia Mundi般精緻,但簡潔的設計,詳盡的作曲家、作品與演出者介紹等,對多數消費者而言已絕對足夠,甚至比起許多以心得抒發與聯想的解說書內容能更快速有效地引導聽者進入音樂的世界。
除此之外,近年Naxos在錄音上亦有長足進步。過去Naxos錄音最為人詬病的,便是其偏暖偏糊的早期數位錄音品質。但在持續不斷的訓練後,現今的Naxos不僅在過去發跡的東歐有著第一流的錄音團隊,其他舉凡英國、北美洲、俄國、紐西蘭或北歐等地皆得已維持相當高的錄音水準,聲音雖不到發燒片等級,卻也自然乾淨而具臨場感,以平價唱片來說已是不可多得。
(全文詳見《MUZIK古典樂刊》第48期)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 02-25775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995555 謬斯客國際有限公司
3.網路訂閱:PCHOME線上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MUZIK古典樂刊官網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
5.電子雜誌:遠通KOOBE、摩客資訊、多讀網、MAG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