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10問黃政德

64歲的黃政德,從事馬拉松運動已32年,至今累積跑了384場馬拉松(至截稿為止),是臺灣完成馬拉松最多場次的紀錄保持人,和太太羅苔華則分別是臺灣首位男女完成「第一百馬」紀錄保持人,跑步足跡遍行全世界。不僅創立臺灣百回馬拉松協會,推動普查制度,也設立「跑者廣場」網站,鼓勵民眾參與馬拉松不遺餘力,並期望將臺灣馬拉松活動推向國際舞臺

什麼機緣讓你開始從事馬拉松運動?
三十三歲那年,我有體重過胖的問題,一百六十一公分的我,體重已達七十六公斤。當時我在化學進口商當業務員,是同業眼中的「超級業務員」,事業幾乎成為生活重心,但是肥胖加上快速又緊張的生活節奏,三不五時掛病號,心肺功能差,心跳超過每分鐘八十幾下,連高血壓、心臟病都找上門。打拚事業,卻犧牲了健康,家庭醫師看不下去,建議我用跑步找回健康。
持續跑步兩個多月,體重不僅下降,甚至減重十四公斤,心肺功能也提昇不少。過去因為身體狀況不佳連帶精神況態不好,尤其在職場上,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讓我不耐煩。但隨著開始跑步之後,新陳代謝變好,體能也增強,思維跟著變得積極與正面,拜訪客戶的意願和次數不斷增加,業績甚至是減肥前的兩倍。
透過馬拉松,我不僅把身體的健康找回來,人生觀也跟著轉變,世界變得彩色、美好,願意關心周圍的人事物,跑步從此成為我的終生信仰。我跟很多人說,跑馬拉松不只是跑步,只要堅持下去,人生競爭力會不斷提昇,就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好。

剛開始跑馬拉松,如何克服身體不適應的障礙?
我從小沒有運動習慣,踏入社會後,更因缺乏運動,身體肌耐力很差,所以一開始跑步很辛苦,「跑」的速度跟「走路」差不多,每天只「跑」四十分鐘就覺得很累。但兩周後,身體慢慢適應,開始覺得不過癮,時間能夠延長到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三、四月後已經能每天維持跑十二公里。
有了自信後,決定報名參加第五屆的金山馬拉松,以四小時五十二分鐘完成我的第一次馬拉松。跑完後我感到很不可思議,那種自我挑戰與完成後的成就感,讓我從此愛上這個運動。
這陣子有幾度膝蓋痛,我懷疑是否為運動傷害而萌生放棄跑步的念頭,但到膝蓋關節障礙科門診時,發現看診的人都是阿公阿嬤,沒有半個跑友,我當下才了解,膝蓋疼痛和跑步沒有關係,只是自己年紀大了,因此我更愛惜自己的身體,堅持這個興趣。

跑步帶給你最大的領悟和樂趣是什麼?
很多人都覺得跑步是一項孤獨的運動,但自從我迷上跑步以後,反而喜歡這種寂寞的感覺。跑步的當下,就像和自己做心靈對話,有純粹屬於自己的空間和時間,我會想想昨天做的事情,規畫明、後天要做什麼,讓思緒沈澱下來,對日常生活有調整的功能,我覺得能夠靜靜享受孤獨的感覺很不錯。
一場馬拉松總長四十二公里又一九五米,是一種長距離運動,過程難免心浮氣躁或體力不濟,要完成比賽需要很大的毅力,但我一直把跑馬拉松當作是一種「修行」,因為它讓我遠離各種不良的生活習慣、讓我心靈保持樂觀開放,並願意以苦為樂,「因為痛苦的結束是快樂的開始」。

曾訂下「百周百馬」的目標,即使到現在仍每周參與馬拉松賽事,當初為何有這個想法?而讓你持續跑下去的動力是什麼?
「百周百馬」,是指連續一百周不間斷的跑馬拉松。我在一九九六年參加第一百屆波士頓馬拉松,當時除了參加的選手擠滿街道,沿路更不乏加油的民眾,當時有股莫名的震撼,我向身旁一位年長者詢問他跑了幾次馬拉松,得到的答案竟是三百多次,我當時心裏想:「我跑了十三年才累計三十餘次,如果用現在的方法要跑到跟他一樣次數,那我跑到一百歲都還比不上。」當下萌生了用馬拉松橫跨各個國家的想法。
到了二○一一年這個想法慢慢變得踏實,我和太太羅苔華兩人從德國開始,哪裏有比賽就往哪裏去,足跡踏遍德國、接著到荷蘭、盧森堡,連續兩個月就參加了九個馬拉松比賽,回臺灣後仍維持一周一馬的習慣,沒想到四個月下來,已經跑完十八個馬拉松,當下就有「五十周馬拉松」的狂想。
想法成形後,我決定用馬拉松來旅行。在二○一二年徵得太太同意,獨自從臺灣飛到美國亞特蘭大,進行五十二天的馬拉松旅行,跑過密西西比、佛羅里達和阿拉巴馬,用五周跑七場馬拉松;接著又規畫一百零二天的假期到歐洲流浪,累積完成四十周連馬,這個時候我已經習慣了一周一馬的生活,便決定提昇目標為「百周百馬」。
去年七月底,我終於完成百周百馬的目標與夢想,心情頓時輕鬆不少,但我已經找不到停下腳步的理由,也和太太再次請長假,利用到澳洲探視兒子的機會,用兩個月馬拉松旅行的方式跑遍澳洲與紐西蘭。直到最近我已在臺中大雪山馬拉松累積完成了連續一百二十四周的百馬紀錄。
腳步之所以沒有停歇,不在於我想創造什麼樣的紀錄,而是我把跑步當作生活的一部分,因為持之以恆的運動為我帶來健康還有競爭力,這是一輩子的事,跑步對我來說就像是樂園,我希望能長期活在馬拉松的賽道上。

跑遍全球,哪一場是令你印象深刻的賽事?
十多年前的四月我和太太到紐西蘭的Rotorua參加馬拉松,從臺灣飛了一萬多公里到了奧克蘭,接著租車開了兩百多公里才到比賽現場。沒想到當地連續數天下著大雨,許多比賽路段已遭沖毀。到了比賽當天,來自世界各地幾千名的跑者集中在比賽場地,等待槍響那刻的最後十分鐘,大會才突然宣布取消比賽,當下幾千名跑者鴉雀無聲,每個人都覺得很可惜,但沒有人抱怨、更沒有人抗議,我們只能收拾裝配回臺灣。
到了第二年同一時間,我和太太不死心,決定再次回到紐西蘭,完成這場馬拉松比賽,沒想到有這個想法的不是只有我們,去年報名的跑者像是約好了一般,都再度回到這個跑道,「就好像參加同學會」,一起完成了這場比賽,大家對於跑步有著一樣的信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你致力推廣馬拉松運動,並一手推動成立「跑者廣場」網站,及創設「臺灣百回馬拉松協會」非營利組織,這些平臺的服務內容是什麼?是否曾遇到困境?
近年臺灣馬拉松比賽風起雲湧,帶來新的馬拉松氣象,各種多元賽事都舉辦得很精彩,我覺得臺灣舉辦馬拉松的密度與質量已是傲視全球,很值得推廣到海外,因此「跑者廣場」網站就像是推動的資訊平臺,介紹全臺各地的馬拉松賽事,讓跑者可以方便蒐尋資料並報名參加。而為了吸引外國人也能參加臺灣的馬拉松,網站也有義工進行英文翻譯,希望把臺灣的賽事推向國外舞臺。
「臺灣百回馬拉松協會」的工作主要是推動馬拉松普查制度,會員都是有過百馬經驗的精英,約八十名主要幹部憑著對跑步的熱忱,自掏腰包,且不接受商界捐贈,靠著民眾小額樂捐來經營。目前平均每年普查的頒獎獎金約新臺幣六十萬元,和樂捐的收入差不多打平,但也常常入不敷出,就算是這樣,我還是會繼續推動,不要停下來。

你積極建立臺灣最具公信力的「馬拉松普查制度」,什麼是普查制度,它的重要性在哪?推動有什麼困難?
馬拉松普查制度,是一個免費讓每個人登錄生涯跑過的馬拉松紀錄,包含距離、場次,以及時間,是一個公開平臺。除了可以看到個人紀錄,也可以看到其他人的成績。我們同時設立十馬、三十馬、六十馬、一百馬、兩百馬、三百馬獎,只要個人完跑經過認證的馬拉松比賽,至少完成十場馬拉松賽事,就能獲得「臺灣百回馬拉松協會」每回兩次的公開頒發獎狀與獎品。
會設立這個普查制度,主要是因為大部分的跑者可能跑一輩子都沒有機會上臺領獎,只有跑進前三名或前十名的約百分之一的跑者可以得到表揚,但我認為,同樣完成全程馬拉松的百分之九十九的跑者都同樣努力,卻沒有人知道,若能透過登入平臺,記錄每次跑的時間、距離、人生共完成幾場馬拉松,並獲得公開表揚,想必能獲得不小的成就感。
這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普查制度,就像去銀行存款,而這是一本「馬拉松存摺」,看著數字不斷提昇,儲蓄的意願就會愈大,主要是希望鼓勵更多人來參加馬拉松活動。從二○○三年創立這個普查平臺到現在已經第十年,人數從個位數到現在暴增到九千多人,這是過去到現在的努力開花結果,但我希望還可以有更多人一同參加。

現在各種路跑活動主題豐富,對剛投入跑步運動的民眾有什麼建議?
路跑風氣這幾年非常盛行,但有許多初學者撐不過三到六個月的撞牆期而放棄。長跑運動最重要的是「耐心」,痛苦是必然的,但卻可以在忍耐的過程中得到回饋,例如變瘦、身體健康、心靈提昇,「馬拉松的重點不在速度快慢,而是持續不斷的毅力。」每次進步一點點,長久下來就有收穫。
只要有一雙鞋,每個人都可以跑,這是要與不要的問題。「Run Happy」是我跑馬拉松的心靈口訣,無論是參加任何主題或形式的比賽,只要把比賽前的準備當成是一種生活型態,且能令你感到快樂,就能夠持久。

未來有什麼新的目標或是計畫?
未來我希望能達成「一千馬」的目標,現在我總共只完成三百八十四場馬拉松,我知道在我有生之年不可能做到,但唯有訂下這個目標,我才能大膽追尋,並且不會迷失。也許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但只要有任何可以鼓勵社會朝向正面健康的事情可以做,我都願意付出。

你心中最幸福的片刻是什麼?
跨過馬拉松的終點。尤其是跟太太一起手牽手,從頭到尾跑一場馬拉松,並跨過終點的那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