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義英雄:在地食材追蹤者顧瑋

她的夢想,是讓更多人接觸臺灣在地食材,找回人與土地的緊密連結

你可能聽過法國頂級海鹽「鹽之花」,小小一罐要價不菲,但你是否聽說過,在嘉義布袋小小的「洲南鹽場」,也出產品質不輸國際的鹽花,而且「受到日曬、季風……等影響,春夏秋冬的鹽味道都不同。」講起臺灣在地食材,顧瑋的雙眼閃閃發光。多年來,她上山下海尋覓真正的臺灣味,與農友「搏感情」,設計出與食材最契合的產品,陸續創辦、參與「在欉紅」、「不二味」、「臺灣原味」……等。與其說顧瑋是個品牌創辦人,不如說她是個「替食物說故事的人」,希望喚醒更多人了解臺灣食材,重新與土地產生連結。
七年級生的顧瑋出生於平凡家庭,爸爸是調查員,媽媽是會計,她形容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有期待卻不強迫,要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頂著臺大動物學系、分子醫學研究所高學歷的顧瑋,畢業後從事論文翻譯,心裏卻時常有個聲音,問著:「你到底想做什麼?」顧瑋笑說,「愛吃」的個性,讓她意外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當時她迷上法國果醬女主廚Christine Ferber的書,自己也試著做果醬,想到「臺灣是個水果王國,為什麼沒有好吃的本土果醬?」她常上網了解臺灣的時令物產,在實驗室之外認識了各式各樣的朋友─開咖啡店的、做甜點的、做設計的……水到渠成之下,二○○八年,她與朋友推出第一個果醬品牌「在欉紅」,一路賣入誠品。研發過程中,她與夥伴嘗試了二、三十種水果,並親自下鄉挖掘出多種幾乎被遺忘的水果,包括紅心芭樂、燈籠果、花椒鳳梨……等。臺灣食材的千變萬化,讓顧瑋又驚又喜,「光是芒果,我們就試了十幾個品種。有些芒果聞起來有股尿騷味,製成果醬後卻意外甜美好吃。」雖然果醬大受消費者歡迎,但顧瑋的心願並不是「做生意」,「只是賣東西很簡單,但有沒有可能『再做多一點』?」除了成立「臺灣好食」協會,將食材與小農的故事放上網路,顧瑋也試圖解決旺季水果產量過剩問題。例如有位得過「神農獎」的果農,種出的土芭樂品質優異,卻容易腐爛,過去只能打成芭樂汁。在顧瑋與夥伴協助下,土芭樂得以製成果醬、果乾,無毒、無添加的產品除了讓消費者獲益,果農見到自己的作物變化多端、廣受歡迎,也產生自信與成就感。離開「在欉紅」後,顧瑋又投入「不二味」、「臺灣原味」等在地食材品牌。
「建立品牌」說來簡單,卻是不斷的體力消耗、腦力激盪,先要遊說農友使用自然農法,且為保障農民,堅持以合理價格收購,成本大幅提高,加上自然農法種出的作物個頭較小,再除去果皮等不可使用部分,「別人十斤水果能烘出一斤果乾,我們卻要二十斤。」為避免血本無歸,顧瑋與夥伴只好往其他方向動腦筋,像是修正行銷方法、更改包裝……等。問顧瑋,為什麼願意無怨無悔,去做吃力卻未必討好的事?她說:「容易的事都有人做了,難的事沒人肯做,才需要我們去做。」她以「臺灣原味」的小米為例,「讓部落的大人安心留在故鄉,做自己熟悉的事,才能給孩子留一條回家的路。」而她的終極目標,竟是「有一天不再被需要」,希望農友茁壯獨立,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那時候,我會毫不留戀的退場」。
顧瑋說,關注「臺灣食材」還有更嚴肅的意義。「我們飲食的選擇愈來愈少,例如水果,市面上能買到的,永遠只有最甜、最多汁、農害最少的種類,」她認為,「多樣性」是臺灣的優勢,品種的消失不僅是「味道的消失」,更是基因庫的消失,「但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什麼時候會需要它們」。顧瑋說,作物就像人一樣「有自己的個性」,而她努力替這些「個性作物」找出路。
將來,「臺灣原味」計畫在臺北開設實體店面,銷售以土生土長食材製作的「米油鹽醬醋茶」。「我們不用加法,而用減法,好比只用臺灣的黑豆、臺灣的鹽做醬油,不加任何人工添加物,」顧瑋笑著說,「現代社會『簡單』往往比『複雜』更困難。但這就像一個沒化妝的女孩,能讓人看到素顏的美。」她也計畫寫下臺灣風土物產的故事出版,讓更多人了解腳下的土地,重新看見臺灣小農與食材的真善美。回首來時路,雖然難免波折,但顧瑋卻不覺得辛苦,「反而愈做愈有趣,臺灣食材的故事,似乎永遠挖掘不完,」她說,「我很幸運,專注做自己喜歡的事,社會各界總會有人扶持。」

講義英雄的人生觀

請為幸福下個定義
我算是個「我行我素」的人,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事,為此我感到很幸福。我沒有太大的物質慾望,有錢多花,沒錢少花。近年深刻的體驗是,任何一件事經營久了,都會「長大」,因此成熟的人「做自己」之餘,更要學會為自己、他人負責,過程中永遠對自己誠實,且保持勇敢。

請說出你最景仰的人
「臺灣原味」創辦人吳美貌老師,長年來陪伴著部落,甚至不惜賠上自己的退休金。常有人說她「笨」,但十多年來吳老師始終甘之如飴,最讓我敬佩。另一位是我父親,他以身教讓我學會正直。

你至今遇到最大的挫折是什麼?如何克服?
因為與夥伴意見分歧,最後離開「在欉紅」,一度讓我感到挫折。但過程中我也體會到: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容易,不能以為「別人一定會了解我」,往後更加留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你認為人生最有價值的事物是什麼?
那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且能證明這件事的價值。之所以特別提到「證明價值」,是因為一廂情願太容易了。做喜歡的事又能被需要,才是我的目標。

你還有什麼理想未實現?
我希望臺灣的風土能重新被定義,如同柳丁滯銷,消費者或許能以同理心支持,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唯有臺灣作物有競爭力、相關產品有魅力,才是永續之道。

你認為講義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小時候我就閱讀過講義,被這樣的刊物採訪,感覺實在很奇妙。這麼多年以來,講義始終堅持傳承真誠、善良的價值,是一本「會被記得」的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