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丸湯原來是鄉愁
菱角或元寶形狀的魚丸,過不了濁水溪嗎?
一直都以為,魚丸就該長成這樣子,類似菱角,肥滿且左右往上翹的角度必須呈現完美平衡的俏皮模樣;或說是元寶,小時候看古裝劇,有錢的員外從袖子就可以掏出來的……元寶。
菜市場賣魚丸的攤子,或路邊小吃攤的魚丸湯,一概都是這種形狀的魚丸模樣,偶有圓球形狀,類似小光頭,也是勢力單薄隱在元寶或菱角魚丸大隊的身旁,畏畏縮縮伸出光溜溜腦袋瓜子,不敢張揚。
不管是賣米糕的、賣碗粿的、賣肉燥飯的,搭配選項的湯品主流,就是魚丸湯。湯底雖是大骨熬煮,但湯色清透,一般都是六顆魚丸,撒上芹菜珠或韮菜花,講究一點的,還有油條。
芹菜珠與韮菜花,切得細細的,彷彿池塘青色的浮萍,把魚丸和魚丸之間的水平面都填滿了。客人點餐了,老闆才會用大湯勺舀魚丸湯入碗,再用手捏一小撮生的芹菜珠或韮菜花,撒在熱湯裏,那滋味特別好,有點生,有點熟,生熟的比例恰好,那湯的清甜就很迷人。
喜歡芹菜珠或堅持韮菜花的店家都有,我的記憶裏,小碗魚丸湯從五塊錢、十塊錢到現在普遍二十五塊錢一碗,但菱角或元寶狀的魚丸仍然是臺南魚丸湯的主流,怎麼看,都覺得討喜,可愛,吉祥。
小時候,大約在我說話發音還處在「臭奶呆」的階段,就懂得指名要吃「翹翹的魚丸」,而母親經常料理的魚丸湯,則是加了茼蒿菜,湯底是醬油味,湯汁呈現琥珀色,魚丸搭茼蒿菜,滋味出奇好。小學一、二年級,家住光華女中後方的巷內,瓦屋頂小平房籬笆牆。某晚,母親正在廚房煮晚餐,突然停電,夜間部上課的光華女中校舍傳來尖叫聲,正在煮魚丸湯的母親也大叫一聲,原來,倒醬油的時候,醬油蓋子不翼而飛。那天的晚餐,點著蠟燭,家人一邊吃飯,一邊講鬼故事,不曉得誰喝湯的時候,也大叫一聲,從嘴裏吐出一個醬油瓶的蓋子。
北上念書之後,在淡水渡船頭吃到的魚丸湯,粗壯的圓桶形狀,裏面還包了鹹鹹的肉燥,太讓人驚訝了。可是我喜歡的魚丸,像菱角或元寶那樣的魚丸,在臺北幾乎未曾相遇,臺北的魚丸都是小光頭造形,或好大一顆,鬆軟,或包肉餡香菇,不管是口感或滋味與形狀,都跟臺南魚丸不同。
所以,菱角或元寶形狀的魚丸,過不了濁水溪嗎?
我在臺北菜市場遍尋不著家鄉的魚丸,跟店家形容,「像菱角啊!」「像菱角的魚丸?」「對啊,像金元寶一樣!」「像金元寶的魚丸?」店家一臉疑惑,我說的,彷彿外國語言。
於是我回到臺南,也站在菜市場的攤子前,好像轉述什麼重要的情報似的,告訴賣魚丸的阿桑,「臺北,沒有這種魚丸,像菱角或元寶一樣的魚丸……」阿桑睜大眼睛,「真的嗎?沒有這種魚丸?那有什麼魚丸?」我說,「像小光頭一樣的魚丸,或大圓桶那樣,裏面還包了肉燥。」
這幾年,只要搭高鐵轉乘接駁車回到臺南,必然要先拖著行李到東門路大榕樹旁邊吃碗粿配一碗魚丸湯。父親說,古早時代,東門城往仁德方向,只要過了大榕樹,就是壟起如山丘的上坡路,大榕樹儼然是個重要路標,過了大榕樹,人煙稀少,當真是城外的城外了。
我因此在大榕樹底下,喝一碗六粒配備的菱角或元寶形狀的魚丸湯,做為回鄉的第一道味覺洗禮,彷彿跨進家門之前,大喊一聲,「轉來啦」……到了兩角翹翹的魚丸國度了。
一直都以為,魚丸就該長成這樣子,類似菱角,肥滿且左右往上翹的角度必須呈現完美平衡的俏皮模樣;或說是元寶,小時候看古裝劇,有錢的員外從袖子就可以掏出來的……元寶。
菜市場賣魚丸的攤子,或路邊小吃攤的魚丸湯,一概都是這種形狀的魚丸模樣,偶有圓球形狀,類似小光頭,也是勢力單薄隱在元寶或菱角魚丸大隊的身旁,畏畏縮縮伸出光溜溜腦袋瓜子,不敢張揚。
不管是賣米糕的、賣碗粿的、賣肉燥飯的,搭配選項的湯品主流,就是魚丸湯。湯底雖是大骨熬煮,但湯色清透,一般都是六顆魚丸,撒上芹菜珠或韮菜花,講究一點的,還有油條。
芹菜珠與韮菜花,切得細細的,彷彿池塘青色的浮萍,把魚丸和魚丸之間的水平面都填滿了。客人點餐了,老闆才會用大湯勺舀魚丸湯入碗,再用手捏一小撮生的芹菜珠或韮菜花,撒在熱湯裏,那滋味特別好,有點生,有點熟,生熟的比例恰好,那湯的清甜就很迷人。
喜歡芹菜珠或堅持韮菜花的店家都有,我的記憶裏,小碗魚丸湯從五塊錢、十塊錢到現在普遍二十五塊錢一碗,但菱角或元寶狀的魚丸仍然是臺南魚丸湯的主流,怎麼看,都覺得討喜,可愛,吉祥。
小時候,大約在我說話發音還處在「臭奶呆」的階段,就懂得指名要吃「翹翹的魚丸」,而母親經常料理的魚丸湯,則是加了茼蒿菜,湯底是醬油味,湯汁呈現琥珀色,魚丸搭茼蒿菜,滋味出奇好。小學一、二年級,家住光華女中後方的巷內,瓦屋頂小平房籬笆牆。某晚,母親正在廚房煮晚餐,突然停電,夜間部上課的光華女中校舍傳來尖叫聲,正在煮魚丸湯的母親也大叫一聲,原來,倒醬油的時候,醬油蓋子不翼而飛。那天的晚餐,點著蠟燭,家人一邊吃飯,一邊講鬼故事,不曉得誰喝湯的時候,也大叫一聲,從嘴裏吐出一個醬油瓶的蓋子。
北上念書之後,在淡水渡船頭吃到的魚丸湯,粗壯的圓桶形狀,裏面還包了鹹鹹的肉燥,太讓人驚訝了。可是我喜歡的魚丸,像菱角或元寶那樣的魚丸,在臺北幾乎未曾相遇,臺北的魚丸都是小光頭造形,或好大一顆,鬆軟,或包肉餡香菇,不管是口感或滋味與形狀,都跟臺南魚丸不同。
所以,菱角或元寶形狀的魚丸,過不了濁水溪嗎?
我在臺北菜市場遍尋不著家鄉的魚丸,跟店家形容,「像菱角啊!」「像菱角的魚丸?」「對啊,像金元寶一樣!」「像金元寶的魚丸?」店家一臉疑惑,我說的,彷彿外國語言。
於是我回到臺南,也站在菜市場的攤子前,好像轉述什麼重要的情報似的,告訴賣魚丸的阿桑,「臺北,沒有這種魚丸,像菱角或元寶一樣的魚丸……」阿桑睜大眼睛,「真的嗎?沒有這種魚丸?那有什麼魚丸?」我說,「像小光頭一樣的魚丸,或大圓桶那樣,裏面還包了肉燥。」
這幾年,只要搭高鐵轉乘接駁車回到臺南,必然要先拖著行李到東門路大榕樹旁邊吃碗粿配一碗魚丸湯。父親說,古早時代,東門城往仁德方向,只要過了大榕樹,就是壟起如山丘的上坡路,大榕樹儼然是個重要路標,過了大榕樹,人煙稀少,當真是城外的城外了。
我因此在大榕樹底下,喝一碗六粒配備的菱角或元寶形狀的魚丸湯,做為回鄉的第一道味覺洗禮,彷彿跨進家門之前,大喊一聲,「轉來啦」……到了兩角翹翹的魚丸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