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好自己的哲學

經過學習,才能珍惜自己難得的人生

喜歡「端好自己」這一句話。
人只有在寶貝一樣東西的時候,才會小心翼翼端著,捧著他認為最珍貴的東西。例如,骨董、名畫、陶瓷……等易碎之有形、可見的物質收藏。然而世界上最值得端捧的,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自己。特別是「認識自己情緒」這部分。完整的人生,是一長串的生命累積,在不斷重整的過程中,慢慢拓展生命的深度與寬度。經過學習才能珍惜自己難得的人生,有如小心翼翼捧著收藏物,才能端好自己的修養與謙卑。願新的一年,臺灣所有的朋友,都能學習重新整理自己的過去,除舊布新。學習如何端好自己的情緒,讓社會更加平和,減少暴力事件。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大部分的人以為生活中所產生的喜怒、哀樂,都是當下事故引起的。其實不然,只要有「覺知能力」的人會明白一事,那就是從小到大的生命連串經驗,才是決定快樂或不快樂的泉源。一個人的童年遭遇不安,將影響他的成長過程。孩子被遺棄,或生活在父母暴力陰影所產生的恐懼。一個人在孤獨且寂寞的歲月裏,不知不覺又到了青壯年。找工作、談戀愛、結婚、生子。以為有了所愛的人,有了溫暖的家,一切就此安定。
生命現象是循環的。不論你是未婚或已婚或孩子已經成人,每個人生階段都會有現實生活的壓力。殘酷的社會造成內心惶恐而情緒不穩。該怎麼辦?人生道路永遠會讓我們做選擇,選一不能望二。有完整的人生的觀點,才能做對的選擇。所以必須檢視各階段的生命歷程,哪些是要避免的?哪些要增加?我在此提供一些看法。
一、童年要杜絕不安
卡謬說:「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我們要做個有學習態度的父母,目的在於培養一份覺知能力。零歲至十二歲是自我肯定階段,這段時間教養者請給孩子支持。不要打罵或冷嘲熱諷,影響孩子童年的自我認同度。
二、少年要支持肯定
這時期的孩子認為「做人太現實並不好」,為了要和社會保持距離,希望建立自己的價值系統與觀念,代表年輕人的一種理想世界。因此孩子的話變少、不想說話且有自己的想法。十三歲至二十歲是自我認識階段。要懂得陪伴青少年來認識他們心情。鬥毆少年來自問題家長,不是來自他們的反叛。所以要主動多傾聽孩子說話,也要懂得如何說話。
孩子反叛主因,是成人不能接受他們的行為表現,只好找尋新形式的世界,刻意與主流社會分道揚鑣。所以請接納此時期孩子的標新立異。他們的熱情很快就會減退的。正值第二波的人生價值觀的建立時期,與其逼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不如陪他們找出喜歡的事情。也許孩子的選擇,從外在看起來不能賺大錢做大事,但至少過得快樂,而不是選擇消極的手段經營生命。給他們支持,未來才懂得做自己。
三、青年要培養志趣
一個人的生命觀要有核心價值,他的人生意義才會出現。這就是自我定位的意思。二十歲至四十歲是自我定位階段。自我定位是一種有方向性的生命,為自己找尋新的位置。當走出校園步入社會,這時期擁有一切物質條件後,一成不變的生活再也滿足不了。此時心裏開始產生變化。青年期雖是人生衝刺階段,但趁早把似懂非懂的人生哲學搞清楚。至少要學會思考,為自己打造所謂的「核心價值」。用這價值取向,創造未來的自己。因此知識、藝術、信仰變得重要,培養志趣可以決定人的生命品質。
四、壯年要約束慾望
到了壯年期更需要找到明確的生活目標,四十歲至六十五歲是自我成長階段。推薦電影《心的方向》。這部電影生動描繪剛退休的人,從不適應到妻子突然過世,最後在社會關懷的行為裏找到生命意義。其實人生一路就應培養志趣,慢慢篩選、慢慢了解自己的嗜好及興趣,以備下一階段人生來臨時,不顯得倉皇而不適應。我的老師常說:「成長須以自由為前提。」所謂自由就是,人到中年已經可以明確看見外在能力的限制,然後逐漸轉向內心世界,看看自己心中是否還是茫然?而自由的核心,就是自覺。讓心靈有一份自由,不被外在事物所控制,生活才能自在。
五、老年要珍惜情緣
透過社會新聞,看到許多老人還是喜歡斤斤計較。六十五歲以上是自我超越階段,長者必須放棄許多肉體方面的快樂。雖然食與色可以帶來快樂,但同時也伴隨著慾望、需要、衝突、放縱……等痛苦。此階段已經不在乎既有名聲、地位,套一句電影《心的方向》中的話,那一些都是狗屎。屬於退休人的真正價值,應該是用錢都買不到的財富,這個財富就是「重新創造人生意義」。應善用成熟的思想、性格,及判斷力。這三個特質提供經驗、智慧,指導後生晚輩,我們所得到的是眾人的尊敬。
改變是由「小地方」做起,改變過去的習慣,勇敢踏出第一步。接受真實生活的人,將會減少對人、對己的抱怨,相對可以得到更多輕鬆的生活態度及方法來面對一時的困境。請培養謙虛、了解自己、懂溝通、懂反省的能力。在新的一年除舊布新。學習如何端好自己的情緒,讓社會更加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