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步、進步

我開始行走,搖搖擺擺,用腳掌、足踝、膝蓋的力量支持自己站立起來……

我們學著如何關心、珍愛自己的身體,也因為自己這份關心與愛惜,開始注意到身體的許多細節。
例如,平時我們不太會注意或意識到呼吸的過程,但是在靜坐當中,隨著練習靜、慢、細、長的深呼吸,將氣流經由鼻腔、口腔,慢慢緩和地傳送到身體各個部分,我們才發現自己平日的呼吸原來很短促,沒有充滿身體。
調整呼吸,也是在調整自己身體的一個節奏,因為呼吸就是身體最基本的節奏。有時聽到某些人說:「這個人怎麼搞的,老是氣急敗壞!」「氣急」這兩個字被拿來當成形容詞,表示一個人做事太急躁,不夠從容,不夠篤定,不夠沈著。可見在民間的語言裏,也保留了我們對身體的一種觀察力。
呼吸節奏穩定之後,我們便能找到身體的重心,然後建立起自覺與自信。自我這一部分的功課做足後,我們才能開始談到對他人的愛:去握他人的手,去擁抱他人,能夠包容他人。
順著這一個邏輯,從個別的身體談到群體,身體才能夠傳達出非常健康的訊號。所謂群體,可能包含家族、同事,以及我們在整個社會所接觸到的各式各樣人際關係。
身體美學是需要「實踐」的美學,上再多的課,聽再多的道理,雖然可以幫助思考,可是不一定能轉換成身體的行為。我鼓勵朋友們用「行動」取代語言,在實踐當中慢慢去懂得自己的身體,了解自己的身體。
人類的成長過程中,大自然其實早已安排好身體實踐的步驟。
小嬰兒從被懷抱的階段到自己能落地站好,其實需要很多的摸索和學習。如果仔細觀察他們的身體姿勢,從「躺」到「翻身」、「爬」、「坐」、「站起來」……的過程裏,他們嘗試著要找到身體的重心,也就是開始學習平衡了。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可是很少有機會去重新回憶,也許是因為已經記不得那麼久以前的事情,也許還以為會走路是天經地義。其實人類的每一個行動,都是一個非常艱難而漫長的學習。
學走路的印象我有些模糊,只記得有一屋子的人都在看著我。我那時還很小,自己覺得走得穩了,可是又搖搖晃晃要倒下去,然後也真的就摔倒了。我記得是倒在榻榻米上,摔倒時聽到有人驚叫、也有人拍手的各種不同反應。有人在我摔倒的地方放了一個東西,也許是一本書吧,我記不清楚了,他還對我說:「爬起來!爬起來!」我覺得自己站起來,又搖搖晃晃地走,然後又摔倒了,他們又在我摔倒的地方放了一個東西……現在回想起來,他們是在做記號,讓我感覺到我每一次都有一點進步。
進步,是步伐的前進。我們的生命裏,每一次可以多走一步,也算是進步;多走半步,也算是進步;即使我們並沒有往前邁步,可是每一次摔倒之後只要能再站起來,也就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