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新視界:武俠皇后 茅瑛

紐約時報新視界 The New York Times
All Texts and Photos Provid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Syndicate Used with Permission

講義開闢「紐約時報新視界」這個專輯,收錄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新聞機構——紐約時報近日特別精彩且具啟發性的篇章,分為時事、新知、科技、教育、人物、藝術、旅遊等單元,相信使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趨勢,有更完整更清晰的了解。
此外,紐約時報有不少充滿人性關懷的文章,令人讀後熱淚盈眶,這是特別要跟讀者分享的。

「女版李小龍」的星途雖然短暫,但十分輝煌

在二○一○年的紐約亞洲電影節,一名特別嘉賓引發觀眾的驚喜與竊竊私語:是她嗎?是那位精通旋風腿的女俠嗎?
幾十年來,大家謠傳她離開香港演藝圈,在紐約享受幸福的居家生活。除此之外,三十年前最著名的功夫女星茅瑛,幾乎沒有什麼其他的消息。
一九五○年,原名茅復靜的茅瑛在臺灣出生,在八個小孩中排行老三。由於家學淵源,她自幼跟兄姐一樣學習京劇,之後進入復興劇校(今日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前身)學藝。她也勤奮練武,取得合氣道黑帶段位。從小紮紮實實累積的基本功,讓她不同於只是在打鬥場景做做樣子的動作明星。
到了一九七○年代,由於香港電影大亨鄒文懷的慧眼發掘,茅瑛移居香港,踏上了星途。
茅瑛近日受訪時坦言,她對電影圈沒有絲毫浪漫幻想,拍戲收入好,演戲純粹只是為了養家。她以機緣巧合形容自己的銀幕人生,提到鄒文懷時,則難得溫柔起來,直言必須感謝鄒文懷的提拔。
當年,香港最大的電影公司是邵氏兄弟,一年出品數十部不脫刻板印象的武打片。原本在邵氏兄弟擔任高職的鄒文懷不滿公司制度,另起爐灶,創立嘉禾公司與之抗衡。他將武打片引介到歐美,被封為亞洲電影的革命家,創業初期的戰績除了簽下李小龍,就是發掘了茅瑛。
茅瑛的星途雖然短暫,但十分輝煌。電影公司將她宣傳為「女版李小龍」,在十多年裏,她在港臺兩地演出三十餘部電影,譬如《鬼怒川》、《五雷轟頂》、《跆拳震九州》、《中泰拳壇生死戰》和《迎春閣之風波》,樹立起「武俠皇后」的地位。而在她早期幾部電影中,尚未成名的成龍還多次擔任無名替身。
茅瑛的武打動作伶俐激烈,但不失優雅,在惡鬥中還不時俏皮地將長辮甩到一旁。與自己體形兩倍大的反派搏鬥,往往是她主演電影中的高潮。
塔倫提諾(Quentin Jerome Tarantino)自陳受了她的影響。在他二○○三年執導的《追殺比爾》中,有一幕使用鏈球血滴子的打鬥場面,與茅瑛在《破戒》中的決鬥場景十分相似。
茅瑛退出影壇後,在紐約皇后區與家人經營餐館。二○一六年九月,一個和煦的午後,她在餐廳接受訪問,同時關照著餐館的生意。
茅瑛不明白影迷何以對她還有興趣。在三個小時的訪談中,她講著華語,由兒子和媳婦代為翻譯成英語。平日拒絕受訪的她,聊起了過去,沒有一絲的留戀或感傷。
她說,她做大明星時,成龍還是個無名小卒。除了九○年代初期客串幾個角色以外,茅瑛認為自己其實在一九八三年─也就是兒子出生那年─就息影了。當時,她的丈夫已經移居紐約,開了一間建設公司。一九九三年,茅瑛攜子前往美國,一家團聚。三年後,她在紐約法拉盛開了第一間餐廳,一九九七年,則開了賣臺菜的「南北和」。接下來幾年,茅瑛一家又開了賣臺灣牛肉麵的「新美華」及賣臺式石頭火鍋的「食霸」。
她笑稱自己是個傳統的人,賺來的錢都給了家人,婚後也必須保持低調,彰顯丈夫一家之主的權威。但在電影裏呢?她才是女王。


圖說:儘管有著風光的過去,年近七旬的茅瑛過著平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