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台灣有許多國際友人 對中關係不是唯一

總統蔡英文近日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時說,台灣有許多可以直接互動、相互扶持的國際友人,如今必須管理與許多不同國家的關係,與中國的關係不是唯一。

BBC駐台北記者傅東飛(Rupert Wingfield-Hayes)過去幾週貼身採訪蔡總統,採訪地點包括官邸與總統前往視察地震災情的花蓮。專訪影片18日在BBC中文網正式上架。

傅東飛說,今天的台灣與他1990年代在台求學時有很大不同,他問蔡總統對台灣哪一方面的改變特別滿意,總統說:「我認為我們更國際化了。」

國際間持續關注中國對台灣的威脅。有意見認為,台灣提升國防預算至國內生產毛額(GDP)占比約2.5%仍不夠,應拉高至3%以上或更多。

對此蔡總統指出,台灣去年對軍事能力的投資規模堪稱歷來僅見;儘管部分人士敦促台灣進一步提高國防預算,總統認為,只要有需求,台灣必將增加、擴大軍事支出,但現在該做的是有效運用可用資金,並以跟得上中國軍力擴張的速度,發展台灣的軍事能力。

提到她將義務役役期由4個月恢復至1年,總統坦言,年輕人對此確實有些抱怨,但這與他們是否愛國無關。年輕人熱愛自己的國家、願意為國家付出,只是政府必須確保他們在軍中的時間不會被平白浪費,「我們有義務提供他們最好的裝備和訓練,讓他們可以保護自己、保衛國家」。

面對來自中國的安全威脅,蔡總統指出,台灣的策略重點是盡可能提高對方侵略和奪取台灣的成本。為達此目標,台灣持續強化自身軍事能力,並與區域內友人合作、形成集體嚇阻。

總統說,台灣當然不能排除任何軍事衝突和侵略的可能性,但區域內各方的集體努力,事實上已對中國形成壓力,這不僅是在軍事,還有經濟層面。

總統指出,戰爭恐讓中國的經濟發展倒退數年、甚至數十年;中國領導人有必要思考「到底是拿下台灣、或是持續發展經濟和社會重要?」

2022年8月,美國時任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中方對此反應強烈,首次發射飛彈穿越台灣上空。BBC詢問,這類高調訪台行程對台灣的好處為何。

蔡總統說,台灣長期以來被孤立,需要朋友,需要有人前來台灣、表達對台灣的關心;無論是誰當總統,都無法對這樣的來台訪問說不。

總統坦言,這類訪問牽涉風險,而政府有責任管控風險。當時幕後有許多溝通和外交工作進行,以盡可能減緩兩岸情勢面臨的衝擊。

俄羅斯2022年2月全面侵略烏克蘭,戰事持續至今2年多,許多評論認為,一旦俄羅斯得以稱勝,則北京恐將大受鼓舞、進而侵略台灣。BBC詢問,對台灣而言,烏克蘭的勝利、以及西方對烏克蘭的持續支援有多重要。

蔡總統說,許多人認為,台灣比烏克蘭更具戰略價值,因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且地理位置重要;有意見指出,美國有必要將部分資源和援助由烏克蘭轉移至台灣,但台灣堅信,各界應堅定支持烏克蘭到底,「因為對台灣來說,決心是最重要的」。

總統指出,台灣不尋求從西方國家減少支援、或最終拋棄烏克蘭上獲得好處,「這不是我們(台灣)的立場」。總統強調,台灣的立場是,民主政體應全力支持烏克蘭。

BBC詢問,蔡總統是否認為世界已認知到台灣有多重要。總統說,台灣生產全球9成先進晶片,掌握人工智慧(AI)等未來科技的關鍵,「這件事本身對世界來說,就夠重要了」。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