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藥包

充滿人情的「放藥包」,滿足了偏遠山城、農村的需求



在交通不方便的山上,生病了怎麼辦?山上可沒有診所,更不可能有醫院。別擔心,有需求,肯定就有因應之道,裝滿各種應急成藥的「藥包」,就是過去得以暫時解圍救急的良方。
當年,家家戶戶幾乎都備有「藥包」,長方形厚紙袋(後來改為厚塑膠袋)的藥包上,都會印有藥廠或店號,藥包內有胃散、五分珠、明通治痛丹、治嗽散、止痛藥、黑藥膏、萬金油、仁丹、驚風散、愛兒菜、止瀉藥、正露丸、黑藥丸 ……等,各式各樣的成藥,所以,不管是蚊蟲叮咬、蜜蜂螫傷、跌倒損傷、腹瀉、腹痛、感冒、發燒、流鼻水……各種疑難雜症,都可以在藥包內找到派上用場的藥物。
而在那年代,山上或農村人家普遍都不識字,藥商為了讓大家易於辨認,有些藥品的包裝就會以圖案方式解說用途,例如:治嗽藥就會畫一隻蝦子、烏龜再加一支掃把,是臺語發音的「蝦龜嗽」意思;止痛藥就畫一個人面露痛苦表情,一手摸著頭就是「頭痛」,摸著臉就是「牙痛」,而止瀉藥則是畫一個人蹲在茅坑上。這些圖案,直接又生動,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真是充滿了創意。
至今,我都還記得掛在客廳與房間裏的三個「藥包」袋,那是分別由三家藥商提供的。當時,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一位背著方形大背包的藥包叔叔來到山上,一家家檢查藥品的使用狀況,並根據藥包裏的一張存貨清單,清點用掉的數量以結算費用,同時也補充不足的藥品,並且換掉過期或不需要的藥物。此外,如果有新藥,還會教導大家如何使用。
在山上,常常會被毛毛蟲爬過或螫到,會引發紅腫癢等症狀,雖然用清水沖洗淨後,再拿些鹽巴搓一搓,或加點米酒擦一擦,也可以消毒止痛止癢,但小孩子最愛拿萬金油或綠油精來擦了,因為很喜歡擦上去後冰冰涼涼的感覺。
此外,萬金油還有個特殊用途,那就是小寶寶到了該斷奶階段,卻一直戒不掉時,有些媽媽就會將萬金油塗在乳頭上,小寶寶受不了那種嗆辣味,幾次以後就不敢再吸吮母奶了。
充滿人情的「放藥包」,滿足了偏遠山城、農村的需求,一直到衛生署實施藥物管理法以及西藥房逐漸普及才結束,但宛如家庭醫師的「放藥包」卻是五○年代以前,許多人共同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