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現代音樂鬼才郭貝爾 隨興揮灑的精確美感

2010臺北藝術節《史迪夫特的事物》
8/11~14 19:45
8/12~13 16:45
8/14~15 16:45
台北啤酒工場347成品倉庫
INFO 02-25289580轉196

這是一個很弔詭的經驗:舞台上的音樂家們看起來如此自由、如此隨之所興地「玩著」他們的樂器,但是在聽覺上卻精密無比,每一個隨手揮出的動作、彈撥的音符、丟出的球…所有的聲音精確地組合成一部完整的聲音作品。
這是德國作曲家郭貝爾(Heiner Goebbels)於一九九六年為德國當代樂團「摩登樂集」(Ensemble Modern)創作的《白紙黑字》Schwarz auf Weiss,一部「音樂劇場」,以音樂的演奏進行著戲劇的作品。不僅是郭貝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能夠完全窺見郭貝爾特質的作品。


非學院經歷 累積出日後的精采作品
生於一九五二年的郭貝爾,大學時攻讀社會學與音樂,有著戰後新生代特有的實驗精神,但有趣的是他在四十歲之前的經歷,有一大部分是「非嚴肅」音樂:與多媒體藝術家、實驗音樂家哈爾斯(Alfred Harth)(註1)共組二重奏樂團,演奏曲目完全不受限於風格,包括了前衛作曲家艾斯勒(Hanns Eisler)(註2)到巴赫的作品;創立前衛爵士樂團卡西柏(Cassiber)(註3),並與樂團一起演出長達十年。看似與學院路線分歧的音樂生涯,卻累積出日後時時令人驚艷的作品。
郭貝爾受到艾斯勒與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長年合作關係的啟發,早年即投注許多心力在戲劇與文學等各類藝術領域上,一九八七年發表音樂劇場《電梯裡的男人》Der Mann im Fahrstuhl之前,他即創作了許多以劇作家、文學家海涅.穆勒(Heiner Müller)作品出發的“Hörspiel”——一種以音色、聲響等為創作素材的實驗作品型態,亦稱為「聲響作品」,這些創作歷練讓他在日後的音樂劇場作品中,成功地達到以聲音作為戲劇主軸的目的。


工藝家一般的精確 跳脫各類藝術的扞格
因其作品的型態建立在「音樂劇場」的基礎上,郭貝爾與劇場音樂幾乎劃上等號。但探究他歷年的作品,不管是為戲劇而做的音樂、以音樂取代文本的音樂劇場、器樂作品等等,可以發現他最令人讚嘆的不是科技的運用、也不是在舞台上落實聲音裝置的技術,而是他有著工藝家一般的精確度——精確的樂譜、精確地實踐時間的藝術,這種將創意完全落實於樂譜與科技的結合之中的能力,在戰後繁花般的當代音樂作曲家中,寥寥無幾,而能真正跳脫各類藝術的扞格與限制者,更是少見。
繼《白紙黑字》之後,《史迪夫特的事物》是台灣引進的第二部郭貝爾作品,這部二○○七年完成的作品引起國際樂壇相當大的關注,目前國際間的巡演仍方興未艾,在這部作品裡,郭貝爾將裝置技術與聲響藝術的結合發展到極致。郭貝爾目前住在德國法蘭克福,除主持德國吉森(Giessen)大學劇場應用科學研究所之外,並同時任教於柏林藝術學院與表演藝術學院,二○○六年起擔任赫斯戲劇學院(Hessischen Theaterakademie)校長,這是一個整合四所大學與戲劇院的平台組織。

註:
1.阿爾佛列德.哈爾斯(1949-),德國多媒體藝術家,擅長多種樂器與多種音樂類型,為德國當代音樂唱片品牌ECM創始時期的音樂家之一。
2.漢斯.艾斯勒(Hans Eisler,1898-1962),奧地利作曲家,與貝爾格(A. Berg)、魏本(A. Webern)同為荀貝格(A. Schoenberg)的弟子之一。生前與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B. Brecht)為摯友,與布萊希特共同創作許多精采作品。
3.卡西柏(Cassiber,1982-1992)為郭貝爾與阿爾佛列德.哈爾斯、克里斯.庫特勒(Chris Cutler)、克里斯多夫.安德斯(Christoph Anders)共同創立的前衛搖滾樂團,共發行約20張唱片。


越洋獨家專訪

郭貝爾:音樂,帶給人自由


Q:您與多年的音樂夥伴阿爾佛列德.哈爾斯從漢斯.艾斯勒玩到巴赫的作品、更參與前衛搖滾樂團「卡西柏」的創團與長達十年的共同演出,這些不同領域的音樂演出經驗是否帶給您創作上的靈感?或是這些不同領域的演出經驗是您追尋聲響藝術的過程?
A:與不同的團隊共同演出的經驗,對我而言是與各種美學的相遇與碰撞。這些經驗同時也是一種可能性:讓人不僅將腦海裡面的東西「作曲」出來,還能讓一種音樂──一個你尚未知曉、尚未成形的東西,真正發出聲音,讓你知道這個「音樂」聽起來如何──也許,這可以視為複音音樂的新定義(註1)。


Q:在一九八○年代您開始創作大量的「聲響作品」,而且大多數是根據德國劇作家、文學家海納.穆勒的作品。穆勒的作品是否帶給您聲音作品靈感?甚至讓您想嘗試舞台作品的導演?
A:一開始我陸陸續續地為各種不同的舞台元素工作,然後將「聲響作品」在一個經過音響設計的舞台上「表演」(註2),接著發表了第一部音樂劇場(註3)。一九九○年代我開始嘗試將音樂劇場帶上舞台,當然「聲響舞台」是一直都在的,即使是《史迪夫特的事物》也是如此,人們「觀看」這部作品總是與人們所「聽到」的有些不同。


Q:二○○三年您的音樂劇場作品《白紙黑字》由德國現代樂團「摩登樂集」(Ensemble Modern)在台北演出,帶給台北觀眾非常大的震撼與深刻的印象。《白紙黑字》從觀眾席看來,像一場自由即興的遊戲,可是它卻是百分之百精密設計所寫出的作品,您如何辦到?
A:這主要歸功於演奏者相當傑出的專業能力與投入的工作,同時也透過「距離」——聲音與影像、音樂與情境、聆聽與觀看之間的距離——距離與空間。


Q:可以請您談談《史迪夫特的事物》的構想與您如何發展這個構想?
A:《史迪夫特的事物》完全沒有什麼構想。一開始的初衷只是做一個實驗,一個「不在場-缺席」的實驗。更精確的說就是,如果舞台上沒有半個演員,我們要如何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如何讓觀看者維持對舞台的關注力?如何讓舞台上下的互動源源不斷?所以從接下來的一連串實驗中產生這個作品,連音樂都是來自我們製造出來的「樂器」——鋼琴、石頭、金屬、水管、光、水、霧氣與雨水等等。

註:
1.polyphonie,複音音樂,郭貝爾此處意指作曲者同時進行探索已知與未知領域的狀態,有如複音音樂多聲部同時並行的層次與互動。
2.原文為“inszeniert”,與音樂的演出spielen略為不同,inszenieren多用於戲劇表演。
3.1983年「卡西柏」樂團受柏林爵士音樂節之邀,於西柏林演出由郭貝爾發想並導演的《柏林曲目》,這個製作於1984年2月再於東柏林演出,第一部完整的音樂劇場為1987年發表的《電梯中的男人》Der Mann im Fahrstuhl。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11期)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33939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854013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3.網路訂閱:兩廳院售票系統、博客來網路書店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兩廳院禮品店(音樂廳地面層)
5.電子雜誌:UDN數位閱讀網、遠通KOOBE、摩客資訊

讀者服務 專線(02)3393-9874 傳真 (02)3393-9879
請於周一至周五9:30-18:30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