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由基〉進入孟若小說世界
孟若的小說各篇主題風格筆法多有不同,讀者能不能進入孟若的世界,似乎有點運氣成分。你第一次接觸的那篇小說,可能會決定你與孟若的緣份深淺。因此,對於想閱讀孟若又不知該從何讀起的人,我都會建議從〈自由基〉開始。
〈自由基〉是一個和謀殺有關的故事。主角妮塔患有末期癌症,又遭逢喪夫之痛,獨自住在村外的她,讓所有人都擔心她會提早自我了斷。然而,除了癌症和自殺,她受到另一個更迫近的死亡威脅——一名剛犯下三屍命案的殺人凶手,侵入妮塔家中,控制了她的行動自由……慢著!你或許會說,這樣的驚悚劇情,不正是歐康納的〈好人難尋〉或史蒂芬金的〈戰慄遊戲〉才會出現的情節嗎?向來以描繪家庭關係與女性幽微情感見長的孟若,怎麼也把題材伸進犯罪小說的領域了?
確實,犯罪小說該有的構成元素與緊張氛圍,〈自由基〉都具備了。閱讀這篇小說,只要能耐住性子讀完前面幾頁關於妮塔這位老太太的人生經歷概述,接下來你就會像坐雲霄飛車一樣,突然被拋進一個極度驚險的情境,一路繃緊神經憋住呼吸直到結尾。不過,你若以為這是一篇完全以情節為導向的作品,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情節只是孟若用來包裹主題的糖衣,人物才是這篇小說最精采與最值得討論的重點。
你不可能不注意到妮塔這位人物的轉折,因為她的舉動超出所有人的預料。大家都以為她會喪失活下去的念頭,沒想到在遇上犯下滅門血案的殺人者時,她竟奮力掙扎,展現強烈求生意志,完全無視就算逃過此劫也只能多活一年的事實。你很容易從這樣的人物演繹出意義頗為積極的題旨:妮塔的行動表現出了人類求生的本能,當然由此也能對照出生命無比珍貴的價值。
很好,這可能是孟若想透過小說表達的主旨之一。可是,如果這篇小說只有這樣,恐怕就會淪為費茲傑羅在〈作家的午後〉中所唾棄的,那種「完全是浮誇對比,和通俗雜誌故事一樣制式」的小說。孟若透過筆下人物所展現的微妙心境,可不是如此簡單。
從開場的概述中,我們知道妮塔是成功的小三,年輕時搶了別人的老公,接收丈夫與前妻共同打造的房子。她晚年生活是有點淒涼沒錯,但遇上殺人犯,她可一點也不想死。在與歹徒虛與委蛇的過程中,她聽出歹徒不認為自己犯罪,他只是幹掉傷害他的人而已。為了博取壞蛋認同以求脫險,妮塔便編出一個「自己也幹過這種事」的謊言。只是,她在情急之下編故事殺掉的那個人,竟然是自己——在歹徒面前,她讓自己化身為丈夫前妻貝蒂,完全以貝蒂的觀點,杜撰了一個用草藥下毒殺人的故事。
好了,重點來了。為什麼妮塔會在危急之中編出這樣的故事?看似急中生智,其實未必。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妮塔的「貝蒂情結」。對於貝蒂,儘管妮塔可以裝作若無其事,她的心情卻肯定是複雜的。她可能覺得尷尬、虧欠、羞愧、憐憫、懊悔︙︙無論哪種情緒都有可能,但絕對不會是無感的。搶人老公這種事,可說是一種很微妙的競爭關係。她必須打敗對手以成就自我,又不免眼見對手失敗後的慘狀而心生同情,畢竟她不是無血無淚之人。可是,身為勝利者的她又不能以行動向對手表達她心中的不忍,因為任何的同情、道歉或關心,都會被視為貓哭耗子或鱷魚眼淚式的虛偽。所以她什麼也不能做,只能這樣地活下去:一面享受你贏來的戰利品,一面又不斷從這些戰利品中看見那位失敗者悲慘的身影。
本來,妮塔會帶著這種情結走進墳墓的,但突如其來的殺人者侵入事件給了她一個出口。藉由故事的編造,她讓貝蒂殺死了自己。這或許是下意識給良心的一點補償,可是,當危急事件過去,她旋即發現自己竟然再次利用貝蒂救了自己,因此她對貝蒂的虧欠感更加深了。悲哀的是,她無人可傾吐,只能繼續抱著這份虧欠感過活。原本孤獨的妮塔,在這次事件後,變得更加更加孤獨了,而這樣的孤獨旋即又化為對丈夫的強烈思念。孟若細膩地捕捉到這種情緒,並寫出這種恐怖又絕望的感受:「她現在終於曉得真正思念他的滋味。就像天空中的空氣全被抽走一樣。」
一個看似庸俗老舊的題材,到了孟若手上,就變得如此輕盈又無比沉重。孟若晚近作品有越寫越長的趨勢,不是篇幅的延展,而是故事時間的拉長。她捕捉的不是人生的片段,而是想要寫盡整個人生。這種做法並不容易在小說中呈現出明顯的衝突與高潮,不熟悉孟若筆法的讀者,恐怕不易得其門而入——當然,〈自由基〉這篇例外。如果你對孟若心存畏懼,不妨先從此篇讀起,或許它能幫助你跨過門檻,就此走進孟若的小說世界。
一九六七年生,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候選人,現為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兼任講師。短篇小說曾獲聯合報文學獎、寶島小說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
著有長篇小說《花街樹屋》、《外島書》、《白色城市的憂鬱》,短篇小說集《失去夜的那一夜》。譯有《白噪音》、《時間箭》、《巴別塔之犬》等英文小說。
〈自由基〉是一個和謀殺有關的故事。主角妮塔患有末期癌症,又遭逢喪夫之痛,獨自住在村外的她,讓所有人都擔心她會提早自我了斷。然而,除了癌症和自殺,她受到另一個更迫近的死亡威脅——一名剛犯下三屍命案的殺人凶手,侵入妮塔家中,控制了她的行動自由……慢著!你或許會說,這樣的驚悚劇情,不正是歐康納的〈好人難尋〉或史蒂芬金的〈戰慄遊戲〉才會出現的情節嗎?向來以描繪家庭關係與女性幽微情感見長的孟若,怎麼也把題材伸進犯罪小說的領域了?
確實,犯罪小說該有的構成元素與緊張氛圍,〈自由基〉都具備了。閱讀這篇小說,只要能耐住性子讀完前面幾頁關於妮塔這位老太太的人生經歷概述,接下來你就會像坐雲霄飛車一樣,突然被拋進一個極度驚險的情境,一路繃緊神經憋住呼吸直到結尾。不過,你若以為這是一篇完全以情節為導向的作品,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情節只是孟若用來包裹主題的糖衣,人物才是這篇小說最精采與最值得討論的重點。
你不可能不注意到妮塔這位人物的轉折,因為她的舉動超出所有人的預料。大家都以為她會喪失活下去的念頭,沒想到在遇上犯下滅門血案的殺人者時,她竟奮力掙扎,展現強烈求生意志,完全無視就算逃過此劫也只能多活一年的事實。你很容易從這樣的人物演繹出意義頗為積極的題旨:妮塔的行動表現出了人類求生的本能,當然由此也能對照出生命無比珍貴的價值。
很好,這可能是孟若想透過小說表達的主旨之一。可是,如果這篇小說只有這樣,恐怕就會淪為費茲傑羅在〈作家的午後〉中所唾棄的,那種「完全是浮誇對比,和通俗雜誌故事一樣制式」的小說。孟若透過筆下人物所展現的微妙心境,可不是如此簡單。
從開場的概述中,我們知道妮塔是成功的小三,年輕時搶了別人的老公,接收丈夫與前妻共同打造的房子。她晚年生活是有點淒涼沒錯,但遇上殺人犯,她可一點也不想死。在與歹徒虛與委蛇的過程中,她聽出歹徒不認為自己犯罪,他只是幹掉傷害他的人而已。為了博取壞蛋認同以求脫險,妮塔便編出一個「自己也幹過這種事」的謊言。只是,她在情急之下編故事殺掉的那個人,竟然是自己——在歹徒面前,她讓自己化身為丈夫前妻貝蒂,完全以貝蒂的觀點,杜撰了一個用草藥下毒殺人的故事。
好了,重點來了。為什麼妮塔會在危急之中編出這樣的故事?看似急中生智,其實未必。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妮塔的「貝蒂情結」。對於貝蒂,儘管妮塔可以裝作若無其事,她的心情卻肯定是複雜的。她可能覺得尷尬、虧欠、羞愧、憐憫、懊悔︙︙無論哪種情緒都有可能,但絕對不會是無感的。搶人老公這種事,可說是一種很微妙的競爭關係。她必須打敗對手以成就自我,又不免眼見對手失敗後的慘狀而心生同情,畢竟她不是無血無淚之人。可是,身為勝利者的她又不能以行動向對手表達她心中的不忍,因為任何的同情、道歉或關心,都會被視為貓哭耗子或鱷魚眼淚式的虛偽。所以她什麼也不能做,只能這樣地活下去:一面享受你贏來的戰利品,一面又不斷從這些戰利品中看見那位失敗者悲慘的身影。
本來,妮塔會帶著這種情結走進墳墓的,但突如其來的殺人者侵入事件給了她一個出口。藉由故事的編造,她讓貝蒂殺死了自己。這或許是下意識給良心的一點補償,可是,當危急事件過去,她旋即發現自己竟然再次利用貝蒂救了自己,因此她對貝蒂的虧欠感更加深了。悲哀的是,她無人可傾吐,只能繼續抱著這份虧欠感過活。原本孤獨的妮塔,在這次事件後,變得更加更加孤獨了,而這樣的孤獨旋即又化為對丈夫的強烈思念。孟若細膩地捕捉到這種情緒,並寫出這種恐怖又絕望的感受:「她現在終於曉得真正思念他的滋味。就像天空中的空氣全被抽走一樣。」
一個看似庸俗老舊的題材,到了孟若手上,就變得如此輕盈又無比沉重。孟若晚近作品有越寫越長的趨勢,不是篇幅的延展,而是故事時間的拉長。她捕捉的不是人生的片段,而是想要寫盡整個人生。這種做法並不容易在小說中呈現出明顯的衝突與高潮,不熟悉孟若筆法的讀者,恐怕不易得其門而入——當然,〈自由基〉這篇例外。如果你對孟若心存畏懼,不妨先從此篇讀起,或許它能幫助你跨過門檻,就此走進孟若的小說世界。
◎何致和
著有長篇小說《花街樹屋》、《外島書》、《白色城市的憂鬱》,短篇小說集《失去夜的那一夜》。譯有《白噪音》、《時間箭》、《巴別塔之犬》等英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