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七年級──七年級作家新典律論壇觀察報告
1
世代現象、世代更迭,尤其是「新」世代如何在文學場域中登台現身,進而進駐聚光燈下,是文學社會學或世代研究關注的重點,而那從來不只是「七年級」的獨特現象。
回顧過去一年,2010年6月起,《文訊》雜誌分別就詩、散文、小說、戲劇,製作「台灣文壇新人錄」專輯,邀請了多位論者綜觀評之。10月初,寶瓶文化同時推出六位年輕創作者作品,包含多位七年級,配合書店展設、媒體副刊、巡迴講座,合力打造「未來10年」的焦點作者群。2011年2月,秀威資訊亦同時推出三本選輯《台灣七年級散文金典》、《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台灣七年級新詩金典》,強調出版過程從編選、評述,到後續多場座談會,皆由七年級自己觀看七年級。
2011年9月16日,第一場以「七年級」為名,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聯合文學執行「私文學年代──七年級作家新典律論壇」在台大文學院舉辦。三個場次邀請了詩、散文和小說共十五位作者,與「交鋒作家」們進行對話。
從媒體出版上的議題性操作,以至進入學院內的論壇對話,一年內,一波「新」人「新」勢力彷似大舉登場。
然而每一次在觀看那論者形容為「小行星」的「成形」過程(張瑞芬語);或期許,或深切題醒後輩的窄化經驗、翻譯文體、媚俗、無深度、偽知識、錯知識……兩種立場之外,「新」世代現象,甚至不同世代之間,文學觀念的張力拉扯乃至引發焦慮之症狀,究竟可以提供讀者的我們什麼反覆思考的起點?
甚至與其在此描摹、論證「七年級」文學創作者的「新典律」內涵如何,或是標記出某人某作品在歷時性的縱軸和平行橫軸的交會所在(小說場主持人陳芳明教授所提問);之前,一個更基本的問題卻是:當我們提到「七年級」時,究竟意指著什麼?
七年級如何成為七年級?七年級如何成為一個文學現象的觀看視野。以前談到文學,我們可能會說,這是現代主義,這是鄉土文學,這是後現代主義,以思潮為界,有所「交鋒」也有所交會;現在我們說,這是一個七年級。
第一次一場論壇以「七年級」為名。
這樣一個媒體文化裡的詞語如何進入文學論術的場域,而七年級又如何在一個特殊的時期中,成為此詞語足以成熟為提問的起點,連帶地重新以七年級為準,看他們前排的四年級五年級,或後排的學弟學妹?
七年級如何同時包含了時期先後的意義又在象徵的層次上指向著「新」?七年級會否過了十年,仍被所有「新世代」的特質論定,不管正面或是負面?
何謂世代之「新」?
摒除狹隘的斷代分期意義上的「新/舊」,更令人感興趣的,也更是某一思考/創作平面的出現甚或皺摺。文學的發生,從來不是共同性的,我們可以說他們折射了某共同的時代性,但終將成為各種角度的折光。因此七年級現象,並非文本考察後的頁岩層理,分類學的、命名式的,比較研究的工作;如何更帶有「前瞻」、「預視」的特質,一份給下一輪文學盛世的備忘錄。
然而弔詭之處正在於,七年級這樣一個概念的前提,是否已隱含了某種共同性的假設?
七年級其實不是七年級。七年級牽涉的,是一種觀看,七年級是一個觀看的問題,以John Berger的句子,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
「注視是一種選擇行為。」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每個影像都具現了一種觀看的方式。」
注視七年級,已是一種選擇行為;關注著七年級,同時也延伸出相對的觀看主體與七年級客體之間,狀似自然而不自然的關係。
世代現象、世代更迭,尤其是「新」世代如何在文學場域中登台現身,進而進駐聚光燈下,是文學社會學或世代研究關注的重點,而那從來不只是「七年級」的獨特現象。
回顧過去一年,2010年6月起,《文訊》雜誌分別就詩、散文、小說、戲劇,製作「台灣文壇新人錄」專輯,邀請了多位論者綜觀評之。10月初,寶瓶文化同時推出六位年輕創作者作品,包含多位七年級,配合書店展設、媒體副刊、巡迴講座,合力打造「未來10年」的焦點作者群。2011年2月,秀威資訊亦同時推出三本選輯《台灣七年級散文金典》、《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台灣七年級新詩金典》,強調出版過程從編選、評述,到後續多場座談會,皆由七年級自己觀看七年級。
2011年9月16日,第一場以「七年級」為名,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聯合文學執行「私文學年代──七年級作家新典律論壇」在台大文學院舉辦。三個場次邀請了詩、散文和小說共十五位作者,與「交鋒作家」們進行對話。
從媒體出版上的議題性操作,以至進入學院內的論壇對話,一年內,一波「新」人「新」勢力彷似大舉登場。
然而每一次在觀看那論者形容為「小行星」的「成形」過程(張瑞芬語);或期許,或深切題醒後輩的窄化經驗、翻譯文體、媚俗、無深度、偽知識、錯知識……兩種立場之外,「新」世代現象,甚至不同世代之間,文學觀念的張力拉扯乃至引發焦慮之症狀,究竟可以提供讀者的我們什麼反覆思考的起點?
甚至與其在此描摹、論證「七年級」文學創作者的「新典律」內涵如何,或是標記出某人某作品在歷時性的縱軸和平行橫軸的交會所在(小說場主持人陳芳明教授所提問);之前,一個更基本的問題卻是:當我們提到「七年級」時,究竟意指著什麼?
七年級如何成為七年級?七年級如何成為一個文學現象的觀看視野。以前談到文學,我們可能會說,這是現代主義,這是鄉土文學,這是後現代主義,以思潮為界,有所「交鋒」也有所交會;現在我們說,這是一個七年級。
第一次一場論壇以「七年級」為名。
這樣一個媒體文化裡的詞語如何進入文學論術的場域,而七年級又如何在一個特殊的時期中,成為此詞語足以成熟為提問的起點,連帶地重新以七年級為準,看他們前排的四年級五年級,或後排的學弟學妹?
七年級如何同時包含了時期先後的意義又在象徵的層次上指向著「新」?七年級會否過了十年,仍被所有「新世代」的特質論定,不管正面或是負面?
何謂世代之「新」?
摒除狹隘的斷代分期意義上的「新/舊」,更令人感興趣的,也更是某一思考/創作平面的出現甚或皺摺。文學的發生,從來不是共同性的,我們可以說他們折射了某共同的時代性,但終將成為各種角度的折光。因此七年級現象,並非文本考察後的頁岩層理,分類學的、命名式的,比較研究的工作;如何更帶有「前瞻」、「預視」的特質,一份給下一輪文學盛世的備忘錄。
然而弔詭之處正在於,七年級這樣一個概念的前提,是否已隱含了某種共同性的假設?
七年級其實不是七年級。七年級牽涉的,是一種觀看,七年級是一個觀看的問題,以John Berger的句子,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
「注視是一種選擇行為。」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每個影像都具現了一種觀看的方式。」
注視七年級,已是一種選擇行為;關注著七年級,同時也延伸出相對的觀看主體與七年級客體之間,狀似自然而不自然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