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天這樣「吃飯睡覺」 是心血管疾病殺手

「晚吃晚睡,身體毛病多!」、「食物就是疾病的根源,隨節氣變化作息,也是疾病的關鍵。」很多人冬天手腳冰冷,反應的不只是「循環不好」而已,現任台大內科部心臟血管中心主治醫師蘇大成指出,「冬天是個危險的時刻。」當溫度低時,血管收縮,血管硬度也增加,血壓隨之上升,血小板、白血球、紅血球也都上升,發炎、血栓指標也都提高,心臟負擔增加,容易中風、發生心血管疾病。

早餐效法日本人吃得豐盛、健康

早上喝現打綜合果汁,不是很健康嗎?蘇大成醫師打破迷思:「有些人早上起來一杯蔬果汁,或是精力湯,其實是很不好的習慣,即使在夏天也不鼓勵。」原來,早上起來,消化系統經過八至十個小時沒進食,需要溫暖的食物先下肚。「大部分人為追求健康,吃了很多綠色蔬菜,還有魚,但都是涼性食物,就容易手腳冰冷。」想改善四肢循環,就要避免吃寒涼食物,特別是女生要注意:「月經週期吃冰涼食物,也會影響子宮不易懷孕。」

很多人為了減肥,不吃或少吃米飯,蘇大成說:「心臟、腦都需要碳水化合物,一天熱量的攝取50%至60%都來自碳水化合物。」到底早餐該怎麼吃才健康?蘇醫師表示:「效法日本人豐盛的早餐,一定要吃到碳水化合物。」例如:白飯、稀飯、麵包等,加上肉、魚、蛋,還有一點蔬菜。

同時也要攝取幫助消化吸收的食物:「味噌湯和納豆都是幫助消化的。」他認為:「日本人的早餐就是在暗示我們,其實早餐可以吃得健康一點,不是隨便一個三明治、一杯奶茶就結束。」三明治加奶茶熱量雖足夠,可是營養卻不均衡。

心血管疾病的殺手之一,就是睡眠時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在《黃帝內經》就有記載,蘇大成說,這和去(2017)年諾貝爾獎,發現時間基因組合相互呼應:「clock genes(時間基因),與一天二十四小時作息,對健康有密切關連。」所以,「太陽下去了,溫度慢慢下降,就要準備休息了。」

在蘇醫師門診裡,許多高血脂、心臟病患者,都是「吃東西時間太晚,超過八點才吃晚餐,容易造成三高,吃完已經九點、十點,可是蛋白質消化代謝要三、四小時以上,就會干擾睡眠,到凌晨一點還睡不著。」然而超過晚上十二點才睡覺,嚴重影響心血管,使心臟不得休息。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天當中也有四季。」蘇醫師說,凌晨三點到早上九點是春天;九點到下午三點,是一天中最重要的時刻,也就是夏天;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就是秋天;晚上九點後就是冬天,蘇醫師提醒:「我們應該要在晚上十一點睡覺,九點把你的電視、手機關掉。」

配合節氣 作息時間學「鄉下人」

這種看似「鄉下人」的作息時間,卻有醫學臨床的根據,蘇大成表示:「我們做了二百個人的心血管測量,用二十四小時去監測,發現清晨三、四點的時候,因為周圍溫度已經慢慢改變,心跳、血壓就慢慢上來了。」所以想要健康,就一定要養成「早起」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