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反彈 漲價題材優先
從歷史經驗來看疫情對金融市場影響屬短期效應,在資金寛鬆的效應下,只要疫情稍微緩和,貨能暢其流,已具有缺貨、漲價優勢的族群一定風雲再起。
由於台股休市期間,中國大陸的新型冠狀病毒之疫情擴大,導致鼠年紅盤加權指數暴跌,創歷史最大跌點,抱股過年的樂觀氛圍急轉為恐慌,沒信心的投資人受到第一輪驚嚇,肯定大幅減碼或清倉。
接著大陸股市主要指數二月三日開盤狂瀉約八%,在第二輪驚恐打擊下,台股加權指數盤中重挫三五○點,雖未達信心崩潰的地步,但雖不中亦不遠矣,換半信半疑的投資人爭相出場,市場幾乎僅剩法人買盤,等於沒信心的籌碼換到願意中長期持有者手上。
疫情對金融市場影響 應屬短期效應
這樣的恐懼其來有自。回顧二○○三年SARS爆發的場景,當時香港的經濟增長率下降四個百分點,恒生指數在疫情爆發初期下跌超過二○%,台灣加權指數、上證綜合指數下跌約一五%,韓國綜合股價指數(KOSPI)下跌約三成。
但是由歷史經驗投資人要了解一件事,從SARS、依博拉病毒(Ebola)到中東呼吸系統綜合症MERS,疫情對全球金融市場之影響都是暫時性的,至少沒有因一場疫情造成市場長期趨勢反轉的。
因此,我們先下個結論,疫情對金融市場之影響應屬短期效應,甚至比二○○三年的SARS還小。
根據專家說法,雖因病毒微粒太小,口罩基本上不能防止吸入空氣中的冠狀病毒微粒,但是到目前為止,新型冠狀病毒並未像SARS冠狀病毒那麼致命。它的死亡率約為三%,僅為SARS的三分之一不到,也遠低於MERS的三四%,且現在生物技術遠優於十七年前,在DNA解碼速度上已經遠超過往,代表疫苗問世的速度將大幅縮短。
中國首季GDP 疫情影響相較美、歐明顯
所以,雖說疫情發展尚未受到完全控制,但籌碼的快速清洗也相對讓行情走勢容易回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