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監理鐵娘子施瓊華 看過去現在談未來

日前南方澳大橋坍塌,所有的媒體都在探討大橋、漁船有沒有保險;不久前外送員騎機車造成傷亡,立刻有人關注為什麼沒有營業用的機車保險。打開新聞,無論是娛樂、運動、政治、國際、經濟、社會、生活……在各個不同的媒體版面,都能看到跟保險有關的新聞。

保險對民眾生活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台灣產、壽險公司合計不到五十家,但年收保費三.六兆元,是中央政府歲入總預算一.九兆元的近二倍,各類賠款、給付合計近一.九五六兆元,比政府歲出總預算的一.九兆元還多!產壽險資產總額累計雖然高達二十六.七兆元,但其中有高達九成五(約二十五兆)左右來自保戶預繳的保費,等同對保戶的負債,一個這麼龐大又高槓桿的保險機器,理當被主管機關高度監理,民眾的權益才能獲得確保。

然而,保險並非一直受到媒體關注,過去歷任金管會主委對保險監理缺乏主動積極,因此媒體對保險的報導大部分都是「輕薄短少」,自從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上任之後,在保險監理多所用心,因此,保險局就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執行者角色。

一直以來,擔任監理官就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內心的度量衡只要稍有差池,就會遭到許多非議與責難,能在監理工作持之以恆,免不了贏得兇悍、難搞的名聲。

今(二○一九)年上任的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局局長施瓊華,大學唸的是淡江大學保險系,一九八一年高考人員及格後進入臺灣產險,一九九○年轉任財政部保險司,自此開啟保險監理之路,迄今已近三十年。富正義感、有話直說、不駝鳥、更不怕得罪人,對於「對的事」相當堅持與執著,在業界有「鐵娘子」的稱號。

施瓊華在淡江大學期間,與《現代保險》雜誌創辦人黃秀玲教授有師生情誼,日前接受黃教授所主持《健康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專訪,暢談自己的保險監理理念及政策方針,同時一溫往日情懷,看看一路走來,保險業如何在監理機關的督促、修正、鼓勵下,一步步邁向國際舞台。

推動保險教育 解決申訴問題
保險申訴案件在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的統計總是名列前茅,評議中心自二○一二年正式運作,截至今(二○一九)第二季已受理共三萬三千四百五十三件申訴及一萬五千二百六十四件評議案件,其中,屬於保險的申訴案件就有二萬八千九百八十九件、評議案件有一萬二千九百三十三件,分別占八十六.六六%及八十四.七三%。

施瓊華進入財政部保險司,最早接觸的就是為民眾處理保險申訴,也從處理申訴的過程發現民眾金融知識不足。「在整個監理工作裡面,我覺得民眾的教育最重要。」無論是申請理賠對保單條款的理解與保險公司有落差,或在購買時對保單有錯誤期待,最根本的環節就是民眾對保險知識匱乏。

推動保險教育無法即刻獲得效益,即使不被看好,仍義無反顧。施瓊華從二○○四年開始,不斷推動金融保險教育,並且說服教育部將其納入基礎教育。「我們把教材訂出來,甚至擬定十二年國教學生的能力指標,而且修正到第二版。」經過十幾年推動,逐漸看到成果。「我們希望透過教育,建立學生保險、理財觀念,瞭解風險意識,對自己的財務負責,也能夠做適切的判斷,這是我覺得一定要做的事。」

儲蓄險不會絕跡 但保障一定要增加
二○一八年壽險公司的給付仍以解約金的七七三○億元為最大宗,占全部給付一.八七六兆元的四成左右,儲蓄險熱賣、解約金居高不下、民眾保障不足,無法發揮保障效益。為回歸保障價值,金管會出手嚴管,要求儲蓄險的身故保障須達一定比例以上,由於此舉會使儲蓄險的賣相變差,因此引來不少反彈。

施瓊華表示,過去因為大環境的關係,保險公司開始賣儲蓄型的商品。一九七九年爆發第二次石油危機,引發國內物價二位數上漲,通膨壓力劇增,當時財政部以利率水準維持九%以上、甚至高達十五%為由,為維護保戶權益,頒定「人身保險……責任準備金依據之利率標準及保單分紅辦法」,以年利率八%作為保單紅利分配的標準,促使壽險公司設計增值且分紅的保險商品。

「發展到最後,保障成分已非常低,民眾繳納的保費與獲得的保障差不多,或者再多一點點而已,這樣就脫離保險的本質,」施瓊華分析,「從這樣一個理財型商品來看,沒有辦法發揮保障的功能,賣這樣的保險,也不是保險公司該做的事。」

~精彩全文與圖表請詳見11月號(371期)現代保險雜誌,請至各大連鎖書店購買,或 訂閱現代保險雜誌(http://www.rmim.com.tw/news)

本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