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財管教授:理財教育的關鍵是「誠懇」,長大比較不會投機理財,在職場也更容易被委以重任

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OECD發現,金融理財教育非常重要,甚至發表了白皮書。2012年,PISA第一次加考金融理財素養,至今已考三次。新冠肺炎對經濟的衝擊威力,更勝金融海嘯,「理財教育在如今顯得前所未有的重要」,這是《未來Family》採訪20多位專家後,獲得的一致答案。原因顯而易見:孩子未來要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

想讓孩子好好面對未來,願意自立負責、懂得安度變局,必須在孩子的「裝備清單」中加入「理財素養」。所謂「理財素養」,就是讓孩子擁有理財相關的知識,並有應用這些知識的技能、動機與信心,在生活中有需要時能派上用場,做出好的決策。

美國、加拿大、澳洲、中國大陸等國家,都已將金融理財素養納入學校教育,但台灣目前只有特定學校或教師做,僅是「點狀實施」,並未普及。也就是說,家庭教育端的積極補位有其必要。

本期《未來Family》從「金錢價值觀、零用錢、消費習慣、家庭財務、校園生活、賺錢、理財」等7大面向,羅列出30個常見的生活情境,採訪相關專家,彙整出教養解方。

5月7日,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發布了一份報告,主題是「Are Students Smart about Money?」(關於金錢,學生聰明嗎?)

報告內容分析了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在2018年針對「financial literacy」(金融理財素養)施測的評量結果。特別的是,報告一開頭就點出新冠肺炎的影響層面,除了危及眾人的身體健康之外,對於就業市場、金融環境、退休準備金等,都會帶來衝擊,報告中甚至提醒,如今的各種救市決定,都將影響到年輕一代。

這不是OECD第一次做這樣的警示。長期關注國際趨勢的台灣師大教授林正昌指出,2008年金融海嘯後,OECD發現,金融理財教育非常重要,甚至發表了白皮書。2012年,PISA第一次加考金融理財素養,至今已考三次,考題包括匯率或銀行手續費的算法,或是面對如手機資費等各種消費情境該如何聰明選擇等。

財富重分配悄然啟動,動盪成為新常態

OECD揭示的教育方向,向來呼應真實世界的變革。眼下各國失業率頻創新高、知名企業紛傳倒閉,「新冠肺炎對經濟的衝擊威力,更勝金融海嘯。在此同時,全球央行大印鈔票,量化寬鬆政策引發資本市場震盪,財富重分配已悄然啟動,」磊山保經董事長李佳蓉直言,動盪,將成為新常態。

不僅大環境有新的衝擊,小環境也是危機四伏。財經專家夏韻芬觀察,現在的孩子從小吃好穿好,有些會缺乏打拚的動力、長大無法自立。大人捨不得孩子吃苦,則讓情況更嚴重,她指出:「以前都是孩子不願出社會、待在家,算是『被動啃老』,現在開始有大人不捨孩子面臨出社會的考驗、要孩子待在家,變成『主動啃老』。」

「理財教育在如今顯得前所未有的重要」,這是採訪20多位專家後獲得的一致答案。原因顯而易見:孩子未來要面臨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

理財素養=懂知識+能應用+會決策

若想讓孩子好好的面對未來,願意自立負責、懂得安度變局,現在起,得在孩子的「裝備清單」中,加入「理財素養」。新北市安和國小教師溫世展說明,所謂理財素養,就是讓孩子擁有理財相關的知識,並有應用這些知識的技能、動機與信心,生活中有需要時就能派上用場,做出好的決策。

儘管PISA報告指出,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義大利等國,都已將金融理財素養納入學校教育,但台灣目前僅有特定學校或教師做理財教育,算是「點狀實施」,並未普及。也就是說,家庭教育端積極補位有其必要。



掌握8個基本態度,理財素養在家教

如何在家庭端教理財素養?本期《未來Family》從金錢價值觀、零用錢、消費習慣、家庭財務、校園生活、賺錢、理財等7大面向,羅列出30個常見的生活情境,採訪相關專家,彙整出教養解方。在實際進入教養情境前,專家提醒,不妨先掌握以下8個基本態度:

1. 愈小開始愈好

李佳蓉強調,理財教育,不嫌年紀小,只要孩子開始意識到「錢的存在」時,就能做了。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也證實,3歲大的孩子就能掌握「價值與交換」等經濟學概念。

知名財經主播夫妻檔廖廷娟與張心宇,在兒子讀幼兒園時開始給零用錢,還請孩子練習支配,將零用錢分為「短期消費」跟「長期儲蓄」,也會向孩子解釋股票的意義。「學校教各種科目,就是沒教理財,所以我們特別留意這部分,」廖廷娟直言。

2. 觀念務必正確

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政治大學財管系教授周行一指出,有三個觀念務必給孩子。第一點是「天底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必須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有錢能用,那是因為努力工作得來。

第二點則是,人為了要應付未來的需要,要懂得做些儲蓄,而不是賺了多少錢全部花掉。第三,讓孩子明白,並不是想買什麼都應該去買,「因為我們錢就只有那麼多,所以要有優先順序。」周行一強調,孩子若從小就觀念正確,長大後也不太會出大問題。

3.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不變的準則之一,理財教育領域同樣適用。太子建設財務長林俊良以自己兩個孩子為例,14歲的老大,從小不會主動要玩具,8歲的老二則完全相反,從小看到什麼都想要,「我就得教老大『當花則花』、有時還得『勸買』;老二則教她『買東西前要先分析,再做決定』,平常也要多練習『選擇』。」林俊良強調,不同個性的孩子,父母得有不同的教法。

4. 把握真實情境

生活中的各式情境,就是理財教育最好的場域。有「理財四寶媽」稱號的財經作家郭莉芳舉例,近期「振興三倍券」的議題正熱,不妨跟孩子聊聊三倍券的發放用意、預期產生的效益等等,也可請孩子蒐集相關資料,規劃看怎麼運用自己的三倍券,「倘若規劃得宜,不妨放手讓孩子照自己的方式用。」

5. 適度容錯

在各式理財情境中,孩子難免犯錯。夏韻芬舉例,她從開始發零用錢後,就要求孩子記帳,「過程中,孩子當然也曾不記、亂記,甚至還做過假帳,但我也不會太嚴厲責備,提醒一下就好。」對於偶發的錯誤,夏韻芬認為,大人別盯太緊,免得造成孩子反感,而且,從錯誤中學到的教訓會更深刻。

6. 見樹又見林

除了「微觀」的個人財務管理之外,林正昌很建議父母培養孩子的「宏觀視野」,習慣關注世界政經情勢,掌握整體金融環境。「外在情勢對個人理財的影響其實也很大,就像新冠肺炎一來,沒人能置身事外。大人可以試著跟孩子聊、帶孩子看,愈能保持對外在世界的關注,在關鍵時刻愈能做出正確決策。」

7. 父母言傳身教

大人的言行,決定了理財教育的成敗。有研究指出,如果父母常為錢吵架,孩子長大後也比較容易欠下卡債。「孩子的現況,是反映你過去的教育成果,寵壞十年的孩子,不可能來兩天的理財營就教好,還是得回到家庭,慢慢來,」從事兒童理財教育已15年的王友民強調,「你過成你想要的樣子,孩子就會像你。」

8. 鼓勵追夢

王友民說,理財教育到後來,得要「有財可理」,而這跟生涯規劃是高度連結的。以生涯發展來看,錢只是載具,更上位的概念是「勇敢做夢」。他指出:「父母得想想,要怎麼領著孩子,勇敢去想像自己的未來,找出自己的定位。」



理財教育從生活開始

台北市教育局近年來致力推動理財教育。局長曾燦金指出,從小建立孩子正確理財觀念跟態度,並累積良好信用,成為具有理財素養的公民,是必須關切的核心議題。為此,台北市教育局訂定了金融理財教育推廣計畫,發展系列教材,還曾在多所學校試辦。

值得留意的是,因為金融理財牽涉到的「生活情境」很多,在近期的大考中,成為常見的出題素材。台北市教育局統計,大學指考公民與社會科中,跟金融理財教育相關的考題,在104~106年度各有一題、107年度兩題、108年度三題;國中會考的數學領域與社會領域也有,社會科104~108年度都有一至三題,數學科108年度甚至出到五題。近來也開始有人積極倡議,希望將金融理財教育納入新課綱的「重大議題」。

周行一:理財教育的關鍵詞是「誠懇」

理財教育牽涉到的核心觀念還不少,包括「珍惜」、「負責」、「選擇」等等。而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政治大學財管系教授周行一認為,其中最重要的關鍵詞是「誠懇」。

周行一認為,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誠實、懇切,如果這樣,財務出問題的機會不大,因為你不會做不適當的事情。所謂誠實,也是對自己誠實,「沒有一個人的收入是無限的,要誠實面對自己:我就是只有賺那麼多的錢,我必須花費在這個範圍內。」

在此前提下,「你就不會為了突然變有錢,去做投機取巧的事,會願意比較懇切的去做事。」周行一強調,一般看到生活還不錯的人,都是因為他很努力把事情做好,進而獲得肯定、所得增加。也因為誠實,能被信任,人家就願意把重要的事給他做。這種人,財務不會有什麼問題。

如果對自己不夠誠實,明明知道自己沒有這樣的能力可以這樣花費、還拚命的去花,就會進到財務的惡性循環,甚至舉債度日,「當你一直得處理問題,也就沒辦法很認真的工作,把事情做好。」

周行一提醒,父母得從小就教孩子誠懇,「我們談理財,以為講的是『財』,其實不是,理財講的是『人』,人對了,錢就不會有問題。」

延伸閱讀:

1.別讓客觀環境和他人定義你的價值
https://bit.ly/2YYoT4Y

2.「問話都愛理不理,好像多講幾句話會噎到?我的乖孩子到哪裡去了?」當青春期風暴來臨......
https://bit.ly/3f2aZEx

3.為什麼明明是好意勸告,孩子卻不聽你的?而把別人的三言兩語當聖旨?
https://bit.ly/3gn6Paq

4.有時候管教孩子並告訴自己:「我這麼說是為孩子好」,其實是一種父母對孩子的嫉妒心態
https://bit.ly/3guHUlu

5.溝通力是給孩子最好的投資!人的一生有得有失,但是有一樣東西一旦擁有,別人就無法拿走,那就是溝通能力
https://bit.ly/2C5kq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