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寶寶的溝通術

到底寶寶聽得懂我們的話嗎?而他們究竟在想些什麼呢?想必這是許多爸媽心中的疑問,其實寶寶的溝通能力是與生俱來的,雖然寶寶無法說出與我們相同的語言,但並不代表他們不懂得溝通哦,現在就請專家們從生理或心理上傳授爸媽幾招,讓我們換個角度輕鬆學習與寶寶溝通的方式!



寶寶會聽話嗎?
最有效的溝通,就是說對方聽得懂的話,但是寶寶從何時才聽得見我們說的話,甚至明白我們說話的意思呢?其實這兩者都與寶寶的生長發育有密切相關,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林昱志表示寶寶的耳朵發育很快,甚至早在媽媽的肚子裡時,就已經能聽見外界的聲音,即便是剛出生的新生兒,他們的聽覺都十分靈敏,不管週遭事物多麼細微的聲響,他們都是可以聽見的。

爸媽說的話 有聽沒有懂
不過和寶寶說話難道都是對牛彈琴嗎?林昱志治療師表示千萬不要這麼想,因為不管是語言能力或是認知,甚至是寶寶與他人互動的能力表現,都是需要時間才看得見成長,因此若說寶寶根本聽不懂我們說話,這樣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因為不同時期的寶寶對於聲音的認知,都是截然不同的情況:

0~2個月的寶寶
像是剛出生的新生兒雖然會尋找發出聲音的來源,像是人的聲音或是電話鈴響,但是他們並不懂這些聲音的意義,此時的寶寶主要都靠哭聲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偶爾爸媽呼喊他們的名字,寶寶會發出像是:「嗯嗯」、「啊啊」的聲音或是偶然的笑,但這都與表達需求和情緒並無太大關係,最有可能的是寶寶熟悉爸媽的聲音而自然發出的。

3~6個月的寶寶
此時的寶寶對於情緒表達又更進一步了,他們除了會以哭、笑表達情緒外,還多了對於聲音的辨識能力,像是對於主要照顧者(如爸媽、祖父母、褓母…等)的聲音特別敏感,甚至會想要轉頭去追尋,並認知到是誰發出的聲音。由於3個月後寶寶清醒的時間越來越多,因此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能夠試著發出一些不同的聲音,像是「ㄅㄚ」、「ㄇㄚ」或是「ㄉㄚ」的聲音來回應爸媽,乍聽之下像是對話,但這些聲音並沒有特別的意思,不過這卻是一種很好的情感交流互動。

7~9個月的寶寶
到了這個階段,爸媽會發現寶寶開始會認人了,而且發出的聲音越來越多,甚至開始會模仿大人說話的嘴型及分辨情緒,此外寶寶也可以認知部分簡易單字的含義,像是「喝ㄋㄟㄋㄟ」、「抱抱」、「親親」,並做出相對回應的動作,此外他們更會利用自己聲音頻率的高低,去表達自己的喜歡與討厭,像是興奮時可能會發出尖叫聲,想要拒絕或不開心時可能會發出低鳴的聲音表達,或是點頭或搖頭。

10~12個月的寶寶
除了延續7~9個月的發展,除了懂得一些簡易的單字外(如喝ㄋㄟㄋㄟ、親親…等),寶寶對於語言的認知更是不斷地在進步,也較能夠理解完整的指令,如:「把杯子拿給爸爸」或是「玩具給你」這樣的句子,甚至是會與人打招呼或道別,像是舉起手表達「掰掰」、「再見」,因此「懂不懂」其實是慢慢的、漸進式的,而非完全「有聽沒有懂」!

不只是聲音 情感交流不可少
但是提醒爸媽別忘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並不僅限於聲音的方式,其實對於尚未認知語言的寶寶來說,肢體上的情感互動更為重要,因此林昱志治療師有幾項與寶寶溝通互動的建議,提供爸媽在陪伴及照顧寶寶的過程中可以參考:

眼神與肢體的互動
許多的爸媽在照料新生兒時,重視最多的可能是寶寶的生理需求,但其實最常忽略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與寶寶的眼神、肢體的情感互動。對於寶寶來說此時他們的眼睛,容易被光源、色彩鮮豔所吸引,再者就是人類的臉部,建議爸媽可以利用寶寶醒著的時候,或是洗澡、餵奶的時刻,常常看著寶寶的眼睛說話、唱歌,甚至可以搭配撫摸,這都會讓寶寶感覺愉悅。

多回應寶寶的聲音
寶寶開始頻繁地發出不一樣的聲音,但大多都是難以理解的語言像是:「ㄉㄚ」、「ㄅㄚ」等聲音時,爸媽一定會苦惱這該怎麼回應呢?其實你只要與寶寶發出一樣的聲音就行了,因為當我們模仿寶寶發出的聲音時,便會讓寶寶覺驚奇甚至吸引他們的注意,同時也可讓寶寶感覺到一種情感互動的回饋,此時寶寶就更願意發出聲音,這對寶寶語言上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多一些唸故事書的時間
當寶寶醒著的時間越來越多,此時建議爸媽除了與寶寶眼神交流對話外,唸故事給他們聽也是不錯的選項,或許您會有疑問是「寶寶聽不懂話,怎麼聽故事?」,但其實無論他們懂不懂,寶寶都喜歡有人跟他們一直說話,尤其此時的寶寶開始會模仿爸媽說話的嘴型、音調及表情,因此在唸的時候增強語氣與發音,這對寶寶在學習與模仿上都有正向的影響力。此外,對於開始會用手碰觸物品的寶寶來說,爸媽可以嘗試在唸故事時,讓寶寶動手翻書刺激手部發展。

增加肢體指令的互動
對於可以明白簡易單字含義的寶寶,建議爸媽再與他們溝通時,可以搭配動作與完整的指令,像是:「這個餅乾給你吃」或「幫媽媽拿奶瓶去放好」這樣的指令,反覆地與寶寶進行互動,除了可以幫助寶寶在理解認知上的進步外,他也開始學習肢體語言的表達,從接收爸媽指令到自己也會下指令發出需求,這其實對於寶寶的溝通互動上,都有非常顯著的影響哦!

孩子難溝通 教養急喊卡
面對還是不太能夠理解寶寶或是時常錯估寶寶的需求,心裡難免會浮上「難溝通」的想法,對此台安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黃國洋認為爸媽應該多猜多觀察,就算猜錯也沒關係,因為這樣才能夠瞭解寶寶到底在想什麼,也絕對不要因無法理解,就將寶寶貼上難溝通的標籤。

理解何謂難溝通
建議爸媽可以先理解寶寶的難溝通,究竟是怎樣的「難溝通」?舉個極端的例子來說,像是自閉症的寶寶就是一種難溝通的類型,因為他們根本不溝通,因此如果爸媽在寶寶6~9個月時,觀察出他們對於肢體、表情的互動低,且眼神無法對視與追視的情況時,建議可以尋求專業醫療做協助與判斷,降低病理上難溝通的風險。

與眾不同的孩子氣質
另一種難溝通的情形,其實是與孩子的氣質有關,有些爸媽覺得自己的寶寶情緒反應較大,像是容易生氣、哭鬧,因此認為這樣的寶寶特質是不好的,對此黃國洋醫師並不贊同,他認為孩子的氣質是獨一無二、無分好壞的,因此在溝通時應以因材施教的方式進行溝通與教養。如果爸媽真不知道該怎麼做時,建議可上心理衛生中心的網站,用氣質量表評估孩子的情緒特質,然後以最開放的心態找到最佳的互動方式。

與寶寶溝通的心理學
每位新手爸媽在照顧寶寶時,很多時候情緒都是非常挫折的,尤其無法理解寶寶的反應時,又加上許多老手爸媽頻頻對您說:「不用那麼小題大作啦!」,瞬間感覺自己好像很遜。對此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簡怡人表示,新手爸媽們千萬不要這樣思考!

相信自己的判斷
「每位新手爸媽都是寶寶科學家啊!」心理師簡怡人笑著這麼說,絕大部分的爸媽與寶寶相處的時間肯定多於其他人,因此全世界最瞭解寶寶的人絕對是爸媽莫屬,因此當觀察出寶寶的哭聲、表情有些微不同時,請相信自己的判斷與直覺通常比其他人來得準確。

對於「哭」的新解讀
「我真的不知道寶寶為什麼哭」?其實爸媽有這樣的心情是常見的,我們面對「寶寶在哭」的認知有時候可以再鬆綁一些,不需要因為寶寶的哭聲就認定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因為有時候寶寶也正在摸索自己的情緒、嘗試練習用自己的表達方式讓爸媽知道自己的需求。因此爸媽可以適度接受自己有時候就是無法安撫寶寶不哭,也接受讓寶寶能夠有適當的挫折感受。學習當個不完美但夠好的爸媽,學習接受不完美但夠好的寶寶,都會讓新手爸媽與寶寶都過得更快樂、更健康喔。

好情緒才有好溝通
許多新手爸媽初期照顧寶寶時,經常會因為睡眠不足的關係導致無法有好的情緒,因此簡怡人心理師認為照顧寶寶的時候,父母雙方可以在時間上相互支援、分配,讓雙方都能有適度的休息,並且多一些包容且體諒彼此的辛勞。而面對寶寶時可以多一些心理建設藉以舒緩情緒,千萬不要因為情緒不佳進而傷害什麼都還不明白的寶寶。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 林昱志、台安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 黃國洋、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簡怡人
插畫/日光路

林昱志
現歷:國泰醫療財團法人國泰綜合醫院 物理治療師
經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嬰幼兒發展研究室 專任研究員、永誠復健科診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晉康復健科診所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系、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研究所-兒童與嬰幼兒發展
專長:嬰幼兒發展評估與介入、家庭親子互動評估與指導、兒童早期療育

黃國洋
現歷:臺安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暨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專長:小兒心智發展,青少年犯罪理論

簡怡人
現歷: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經歷:樂為診所心理師、新北市淡水區衛生所心理衛生中心心理師、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台北市私立八德服務中心心理師、臺北市大直/北投/文山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心理師、臺北市南港信義區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心理師
學歷:淡江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碩士、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輔修 教育學系 學士
專長:兒童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親職教養、親子關係、伴侶/婚姻諮商、家庭諮商、人際關係、兩性/情感/親密關係、失婚內在情緒整理/信心重建、自我探索與認同、憂鬱症、自我傷害危機處理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更多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6年04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