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保局一肩扛起全民保險重擔,24小時不停機服務靠穩健IT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資訊室主任梁海珠表示,勞保局所維護的核心系統就有40個,每個系統又都環環相扣,而因應現代政府推出更多e化服務的要求,IT環境變得愈加複雜。面對這樣的挑戰,勞保局是靠物件導向跟建立通用系統元件搞定。(圖片來源/iThome)

大學為歷史系背景的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簡稱勞保局)資訊室主任梁海珠,畢業後隨即加入了勞保局,從事應用程式的開發、維護等基層工作。或許是受歷史學科的薰陶,在她談及勞保局資訊室過往各項IT專案的導入、建置過程,就像對歷史事件般瞭若指掌,往往可以清楚點出該項計畫推動的年分,甚至細至月分。勞保局在1974年導入電子化作業後的3年隨即加入資訊室,深耕於此40年的梁海珠,可說她幾乎完整見證勞保局資訊化的演進史。

勞保局的資訊化可以追溯至1974年,當年成立的電子處理資料工作小組。早期是由臺灣電腦、IBM等廠商委外建置維護、建置系統,直到1985年初,才開始採買硬體設備自建機房。勞保局跟健保署兩大單位就掌管臺灣民眾絕大多數相關的保險業務,除了健保外,其他保險,像是勞工保險(勞保)、就業保險(就保)、勞退(勞工退休保金)、國民年金保險(國保)、農保(農民保險)等全部都集中在勞保局。

梁海珠表示,目前勞保局服務的被保險人數高達1,500萬人,每月發放之各項年金或津貼也多達300萬人,服務範疇除軍公教人員外,與每個人的工作及生活都息息相關,「無論是否為勞工身分,都是勞保局服務的對象,提供民眾從出生到死亡的保障。」

「雖然都是保險,但每個業務性質又都不一」,梁海珠表示,每個保險中的條文、施行細則都不一樣,但是彼此間又有所關聯。例如,勞保會根據被險人的投保年資,計算所得替代率後以年金給付。而以日計算的勞保除了要以書面形式申請外,透過網路申報的單位,也允許追溯申請。

而相比勞保、農保、就保這些需要申請加保的業務,只要年齡超過25歲,未滿65歲的民眾,只要曾經領過勞保老年給付、公保養老給付或軍保退伍給付,在沒有參加勞保、農保、公保或軍保的期間,都要參加國保。

而勞保局資訊室的挑戰,除了這些複雜的保險條文外,「新法律、政令一旦通過,就會對資訊室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梁海珠舉例,像是國保在2007年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之後,1年之內就必須實施。而資訊單位必須在1年內,完成編制預算、採購機器以及系統建置的任務。因應這樣的壓力,勞保局資訊室可不能在法案確定通過後,才開始著手開發。梁海珠表示,當法案還位在草案階段時,資訊室就得開始準備系統分析、設計工作,「當確定法案不會有大幅度的更動,我們就會著手開發。」

她表示,如果該修法會導致系統架構的變革,資訊單位也會強力爭取實施的緩衝期,「不可能公告實施後,系統隨即就上線」,像是國保在立法後到正式實施間,原先預計農保也要納入國保中,但是後來立法單位決議取消。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後來國保更從以月計費,改成以日計費,「甚至得額外採購設備才能應付。」

開發通用元件IT才會快

目前,勞保局所維護的核心系統就有40個,像是勞保、國保、承保及欠費等系統,「每個系統都是環環相扣的」,梁海珠舉例,像是每個月都會執行開單作業的保費系統,結算保費之後,會將資料傳送至財務系統沖銷。如果該員不繳費的話,欠費系統也會發出通知,寄送欠繳通知要求補齊。或是給付國保年金時,同時會需要比對勞保系統的資料,而這兩個年金不能重複請領,因此雙方系統的資料也必須同步。

而除了舊有系統外,因應現代政府推出更多e化服務的要求,現在也開發許多網頁應用程式,導致IT環境變得愈加複雜。面對這樣的挑戰,勞保局資訊室的解法除了利用模組化開發、物件導向的方法解決外,還要跟業務單位合作,建立統一開發標準,減輕溝通的阻礙。

首先是仰賴模組化開發。梁海珠解釋,勞保局每個業務單位都有帳務出納需求,因此,資訊單位將這些需求整併,打造出一套獨立的帳務系統,「讓它變得適用農保、勞保或各類保險」,來介接各業務單位的其他保險給付系統,讓帳務系統成為一套共用元件。

雖然每個保險的計算、給付方式都不一樣,「所以勞保局不可能只有一個給付系統」,但是把帳務出納系統整併後,各單位皆都用同一套規範,進行帳務出納流程。梁海珠表示,過去這些出納流程往往仰賴人工作業,但在整併帳務系統後,「資料輸入系統,相關金額匯給出納單位,再由銀行進行支付,全程都是電腦化作業。」她表示。

《全文請見iThome(http://www.ithome.com.tw/people/11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