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錦市場
無悔的「生命旅者」
近來,國內的教育團體大聲呼籲著:「為了孩子的未來,就放手讓他們去探險吧!」這樣的體察,自然是來自於本身因為成長的艱苦歷程,仍懷抱著拼鬥造夢的四、五年級生父母,為了一圓過去未能即時獲得的快樂童年,而將所有的美好,期待完整的寄付給下一代,卻也產生了今日大家口中只想享樂擁有、逃避責任、沒有未來目標的「後八○」世代。
其實,不光是年輕世代需要不一樣的歷練心態,年長的一代更發出「壯遊」與「生命學習」的豪語,企圖連結自己過去與未來的生命鏈環,從原本的「位置」離開,將自己放置到另一個更敏感的「空間」裡,藉由瞭解「異時空」下,對其它城市與他人生命的認識,重新辨識自己,扮演一個無悔的「生命旅者」。
濃入「時間高湯」的京都味
日本與台灣密切的歷史文化關係和漢字識別的便利性、相隔兩個多小時的航空距離,經常是許多人選擇國際旅遊或者人生中首次自助旅行的第一站。如果將「印象日本」作為台灣人的問卷調查,想必許多的記憶是來自於「日劇」、「江戶劇」或者時下年輕人酷愛的「漫動」吧!把日本作為與季節親密的想像,那麼「春天」與「冬天」應該屬於北海道壯闊自然的高山平原,而「夏天」則讓我們聯想到擁擠卻又充滿了新鮮活力的東京,「秋天」?自然是屬於滿山遍谷的楓紅,濃濃將時間凝住的江戶京都了。
深秋京都的陽光,溫柔地將周邊的色彩烘托得鮮麗無比,腳下踩著窸窣的遍地落葉,望著鴨川河旁兩岸傳統江戶風格的排屋和漫步的住民,如果耳旁的MP3這時候正巧播放著如同日劇《風のガーデン》(風之花園)般,充滿情感的劇前旁白,對眼前的畫幕進行城市導讀,想必迷倒一堆人,幻想將自己化身為劇裡的角色。
京都舊城的發展,重要名勝除了眾人所熟知的「鴨川」、「祗園」、「嵐山」、「東本願寺」、「二條城」、「京都御所」等之外,從京都駅的北面主要街道四條通附近,有著一個充滿典型京都常民生活的市場,早於日本延暦年間(782-805)就已經存在,距今1300多年歷史的「錦市場」,更在這千年之間由傳奇、神輿和商街營造再生所共同堆壘,到處漫流著濃濃的江戶生活傳統市集的氣味,平行著鴨川由「錦天滿宮」前的「錦小路」將整座京都古城貫穿,並拓植成為古城真正的主人,京都市民生活和記憶的中心區。
「錦市場」漬味散步
「錦市場」的發源,在中國大唐時代佛教的傳入時期,伴隨天皇居城的建立,京都逐漸成為具規模化的城市,在小廟「錦天滿宮」附近漸漸出現交易的市集,於宮前形成貿易巷道,俗稱「錦小路」,並在幕府時期(1615-1672)獲得特許,以「魚問屋」(魚貨批發店)為稱號踏出魚市場的第一步。商街在明治維新後原本魚貨批發店的特許受到取消而逐漸凋零,1911年在當地成立了以水產魚類和貝類的商會「錦盛會」,重新恢復了商街的活力,並且透過中央批發商場的經營模式,將這裡推向於重要的批發和零售市場,1928年起日本青果業和肉類加工技術逐漸進步,該年批發商會的規模擴大,「錦榮會」正式成立,「錦市場」終於完整地扮演了「京の台所」(京都的廚房)重要角色。
「錦市場」的存在與鴨川水系的充沛地下水源有著密切的關聯,在當時沒有冷藏庫的時代,地下井水成為最佳的食物冷藏冰箱,但是在1960年之後因為阪急電車河原町線的延伸擴建,錦小路地區的水脈因地下鐵的營造而阻斷,井水面臨枯竭,整個地區不得不面對總體的水系設備擴建,並且在1963年後正式地將「錦榮會」解散,改為成立「京都錦市場商店街振興組合」,並成功地阻止財團在這裡建造大型超市的計畫,將「錦市場」的傳統保存下來,後來又和新成立的錦市場推廣協會「京都錦市場振興組合青年部」合力推動著這裡的發展。
「錦市場」在協會的合力推動下,進行著商街的改造,放棄了現代化的超商經營,堅決地尋找一種保有傳統攤位經營管理的方式,並將市場棚架化,天花和地板分別由象徵著傳統京都的三種顏色構成:「紅」、「綠」和「黃」,同時延伸成為生鮮食品安全標章的基本識別系統。目前主要大道上計有126家參與市場共同管理商會的賣店,以各種生鮮蔬果、魚貨乾料所醃製的「漬物」為大宗,兼販賣著各樣野菜和各式精肉、家庭用品雜貨等。漫步在由歷史與集體市民所共同合力打造的街道上,眼睛搜索著各式各樣躺在充滿特殊「漬味」木盒中的鮮魚菜蔬,很難相信標榜毫無添加物的天然「漬物」,色彩竟是如此「栩栩如生」美艷誘人!在新一波的產業振興中,可以發覺由商會推廣的文化產業包裝創意,將各式各樣的生鮮傳統食材,或由環保的特色紙袋打包,或經由刻意設計過的真空塑膠包裝提袋的再結合,試圖賦予食材和不同醃漬老店間各領風騷的品牌風格,格外令人讚嘆。作為同樣面臨傳統產業和未來發展競爭壓力下的台灣,京都「錦市場」市街營造的經驗值得進一步研究參考,而台灣過度著重商業包裝缺乏文化涵養的形象視覺設計,應該也可以從這裡獲得一些靈光觸動吧!
散步京都古城,美景不斷湧現,但最美的幾乎沒有人會反對,是來自於總體古城的樸實與靈魂的深雋,而最令人動心的則來自於五感知覺的匯集;來一段初晨鴨川的漫步,信步穿過四條通走入濃濃瀰漫漬味的京都江戶生活劇場,流轉之間,我們可以更真切地發掘一座充滿不真實卻又熟悉的城市,重新喚醒自己早已沈睡千年的古老記憶和靈性。當旅程歸來回到自己城市工作的崗位上,午餐時刻,刻意在白飯上添加背包裡拿出來的小魚乾,抹去嘴角旁一縷漬味的笑意,這應該可以證明一切的記憶不是存在夢裡吧!
[info]
京都錦市場商店街振興組合公式網站
http://www.kyoto-nishiki.or.jp/
電車:從JR京都車站出發
・地下鐵烏丸線 「四条」車站下車,徒步3分鐘
・地下鐵東西線 「京都市役所前」車站下車,徒步10分鐘
・阪急京都線 「烏丸」車站下車,徒步3分鐘
・阪急京都線 「河原町」車站下車 徒步4分鐘
・京阪本線 「四条」車站下車,徒步10分鐘
・京阪本線 「三条」車站下車,徒步15分鐘
巴士:從JR京都車站出發
・市營巴士5號系統 「四条高倉」下車,徒歩2分鐘
計程車:從JR京都車站出發
‧到達「錦柳馬場」或「錦麩屋町」的乘車費用約1000日元
愛旅行由「太平洋旅行社‧日本旅遊達人」編輯發行。
全部圖文內容版權為原作者保有,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太平洋旅行社‧日本旅遊達人
免付費服務電話0800-533-883
http://www.pac-group.net
近來,國內的教育團體大聲呼籲著:「為了孩子的未來,就放手讓他們去探險吧!」這樣的體察,自然是來自於本身因為成長的艱苦歷程,仍懷抱著拼鬥造夢的四、五年級生父母,為了一圓過去未能即時獲得的快樂童年,而將所有的美好,期待完整的寄付給下一代,卻也產生了今日大家口中只想享樂擁有、逃避責任、沒有未來目標的「後八○」世代。
其實,不光是年輕世代需要不一樣的歷練心態,年長的一代更發出「壯遊」與「生命學習」的豪語,企圖連結自己過去與未來的生命鏈環,從原本的「位置」離開,將自己放置到另一個更敏感的「空間」裡,藉由瞭解「異時空」下,對其它城市與他人生命的認識,重新辨識自己,扮演一個無悔的「生命旅者」。
濃入「時間高湯」的京都味
日本與台灣密切的歷史文化關係和漢字識別的便利性、相隔兩個多小時的航空距離,經常是許多人選擇國際旅遊或者人生中首次自助旅行的第一站。如果將「印象日本」作為台灣人的問卷調查,想必許多的記憶是來自於「日劇」、「江戶劇」或者時下年輕人酷愛的「漫動」吧!把日本作為與季節親密的想像,那麼「春天」與「冬天」應該屬於北海道壯闊自然的高山平原,而「夏天」則讓我們聯想到擁擠卻又充滿了新鮮活力的東京,「秋天」?自然是屬於滿山遍谷的楓紅,濃濃將時間凝住的江戶京都了。
深秋京都的陽光,溫柔地將周邊的色彩烘托得鮮麗無比,腳下踩著窸窣的遍地落葉,望著鴨川河旁兩岸傳統江戶風格的排屋和漫步的住民,如果耳旁的MP3這時候正巧播放著如同日劇《風のガーデン》(風之花園)般,充滿情感的劇前旁白,對眼前的畫幕進行城市導讀,想必迷倒一堆人,幻想將自己化身為劇裡的角色。
京都舊城的發展,重要名勝除了眾人所熟知的「鴨川」、「祗園」、「嵐山」、「東本願寺」、「二條城」、「京都御所」等之外,從京都駅的北面主要街道四條通附近,有著一個充滿典型京都常民生活的市場,早於日本延暦年間(782-805)就已經存在,距今1300多年歷史的「錦市場」,更在這千年之間由傳奇、神輿和商街營造再生所共同堆壘,到處漫流著濃濃的江戶生活傳統市集的氣味,平行著鴨川由「錦天滿宮」前的「錦小路」將整座京都古城貫穿,並拓植成為古城真正的主人,京都市民生活和記憶的中心區。
「錦市場」漬味散步
「錦市場」的發源,在中國大唐時代佛教的傳入時期,伴隨天皇居城的建立,京都逐漸成為具規模化的城市,在小廟「錦天滿宮」附近漸漸出現交易的市集,於宮前形成貿易巷道,俗稱「錦小路」,並在幕府時期(1615-1672)獲得特許,以「魚問屋」(魚貨批發店)為稱號踏出魚市場的第一步。商街在明治維新後原本魚貨批發店的特許受到取消而逐漸凋零,1911年在當地成立了以水產魚類和貝類的商會「錦盛會」,重新恢復了商街的活力,並且透過中央批發商場的經營模式,將這裡推向於重要的批發和零售市場,1928年起日本青果業和肉類加工技術逐漸進步,該年批發商會的規模擴大,「錦榮會」正式成立,「錦市場」終於完整地扮演了「京の台所」(京都的廚房)重要角色。
「錦市場」的存在與鴨川水系的充沛地下水源有著密切的關聯,在當時沒有冷藏庫的時代,地下井水成為最佳的食物冷藏冰箱,但是在1960年之後因為阪急電車河原町線的延伸擴建,錦小路地區的水脈因地下鐵的營造而阻斷,井水面臨枯竭,整個地區不得不面對總體的水系設備擴建,並且在1963年後正式地將「錦榮會」解散,改為成立「京都錦市場商店街振興組合」,並成功地阻止財團在這裡建造大型超市的計畫,將「錦市場」的傳統保存下來,後來又和新成立的錦市場推廣協會「京都錦市場振興組合青年部」合力推動著這裡的發展。
「錦市場」在協會的合力推動下,進行著商街的改造,放棄了現代化的超商經營,堅決地尋找一種保有傳統攤位經營管理的方式,並將市場棚架化,天花和地板分別由象徵著傳統京都的三種顏色構成:「紅」、「綠」和「黃」,同時延伸成為生鮮食品安全標章的基本識別系統。目前主要大道上計有126家參與市場共同管理商會的賣店,以各種生鮮蔬果、魚貨乾料所醃製的「漬物」為大宗,兼販賣著各樣野菜和各式精肉、家庭用品雜貨等。漫步在由歷史與集體市民所共同合力打造的街道上,眼睛搜索著各式各樣躺在充滿特殊「漬味」木盒中的鮮魚菜蔬,很難相信標榜毫無添加物的天然「漬物」,色彩竟是如此「栩栩如生」美艷誘人!在新一波的產業振興中,可以發覺由商會推廣的文化產業包裝創意,將各式各樣的生鮮傳統食材,或由環保的特色紙袋打包,或經由刻意設計過的真空塑膠包裝提袋的再結合,試圖賦予食材和不同醃漬老店間各領風騷的品牌風格,格外令人讚嘆。作為同樣面臨傳統產業和未來發展競爭壓力下的台灣,京都「錦市場」市街營造的經驗值得進一步研究參考,而台灣過度著重商業包裝缺乏文化涵養的形象視覺設計,應該也可以從這裡獲得一些靈光觸動吧!
散步京都古城,美景不斷湧現,但最美的幾乎沒有人會反對,是來自於總體古城的樸實與靈魂的深雋,而最令人動心的則來自於五感知覺的匯集;來一段初晨鴨川的漫步,信步穿過四條通走入濃濃瀰漫漬味的京都江戶生活劇場,流轉之間,我們可以更真切地發掘一座充滿不真實卻又熟悉的城市,重新喚醒自己早已沈睡千年的古老記憶和靈性。當旅程歸來回到自己城市工作的崗位上,午餐時刻,刻意在白飯上添加背包裡拿出來的小魚乾,抹去嘴角旁一縷漬味的笑意,這應該可以證明一切的記憶不是存在夢裡吧!
[info]
京都錦市場商店街振興組合公式網站
http://www.kyoto-nishiki.or.jp/
電車:從JR京都車站出發
・地下鐵烏丸線 「四条」車站下車,徒步3分鐘
・地下鐵東西線 「京都市役所前」車站下車,徒步10分鐘
・阪急京都線 「烏丸」車站下車,徒步3分鐘
・阪急京都線 「河原町」車站下車 徒步4分鐘
・京阪本線 「四条」車站下車,徒步10分鐘
・京阪本線 「三条」車站下車,徒步15分鐘
巴士:從JR京都車站出發
・市營巴士5號系統 「四条高倉」下車,徒歩2分鐘
計程車:從JR京都車站出發
‧到達「錦柳馬場」或「錦麩屋町」的乘車費用約1000日元
愛旅行由「太平洋旅行社‧日本旅遊達人」編輯發行。
全部圖文內容版權為原作者保有,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太平洋旅行社‧日本旅遊達人
免付費服務電話0800-533-883
http://www.pac-grou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