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技發光 台灣未來希望

行政院推動六大新興產業,首波啟動生技起飛行動方案,已顯現初步成果。除成立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建置符合國際化食品藥物管理體系外,也研擬完成放寬《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中有關第三級醫材的適用門檻,藉此可望帶動廠商投資開發高階醫材的意願。此外,有關推動生技產業活水源頭的創投基金,也正緊鑼密鼓成立中。

台灣生技業能否成為繼高科技之後,下一個明星產業?台灣有沒有發展生技產業的條件?要如何點火,引燃全球的創投資金投入?為了解台灣發展生物科技的優勢潛力,《創新發現誌(ideas)》特別邀請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李鍾熙、成功大學生物科技中心主任楊惠郎及亞洲第一家私營臍帶血銀行-訊聯生技公司董事長蔡政憲,進行紙上圓桌論壇,共同為台灣發展生技產業獻策。李鍾熙提出生技產業「接力賽」 的概念,強調台灣要站穩第二棒的關鍵地位;找到好題目─石斑魚水產養殖的楊惠郎則認為,要找一個具有前瞻性及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題目,才是台灣生技業的機會;蔡政憲也提出警語:千萬不要做歐美國家有百年歷史的強項,找尋大家起步相同的新興產業,台灣一樣具競爭優勢。

以下是論壇的內容摘要:

《創新發現誌(ideas)》問(以下簡稱「問」)︰政府大力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其中,規劃生技產業在2012年產值能倍增至2,600億元,10年後要成為兆元產業。您認為,目標的達成,必須要有哪一些配套措施﹖而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可以扮演的角色為何?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李鍾熙答(以下簡稱「李」)︰一種新藥的開發,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因此,整個發展過程可視為是一場接力賽,大致可分為四棒,要一棒接著一棒接續著發展。其中,第一棒是發現(discovery),包括國內外學術界在實驗室裡的發現;第二棒是將基礎研究轉為可在人身上使用的產品,即轉譯研究的領域;第三棒是臨床實驗,包括毒理(toxicology)、有效性及更多人體廣泛實驗;第四棒則是產品的生產、銷售。

在金融風暴之後,歐美國家仍在療傷止痛,台灣在發展第二棒加值服務增加了許多機會,應多著力於專利佈局、製程,以及市場競爭者等分析,同時,掌握相關法令規範。此外,也要進行前臨床實驗,作小規模試產。

台灣要發展生技產業,第二棒加值能增加產業成功的機會,同時,由政府成立風險基金,分攤企業初期的風險;國內應趁金融風暴之後,歐、美經濟還未完全復原,積極整合相關單位,在全球生技產業的價值體系中,建立一席地位。

成功大學生物科技中心主任楊惠郎答(以下簡稱「楊」):10年前我在美國發展生物醫藥,全球的生物科技發展第一波為基因工程及蛋白質醫藥;第二波為基因改造生物;第三波轉為農業生技。

美國的生物技術發展,市場財力、物力及市場條件齊備,台灣除了市場小外,缺乏產業鏈及國際行銷能力。美國製藥廠一年幾千個Ph.D,台灣要找自已的利基,不能走大國科技,要走精緻小國的路線,如挪威的養殖魚業、瑞士的鐘錶業,都有自己的利基。

我在10年前從美國返國之後,經過評估之後,決定進入水產養殖;產業科技第一個要找對題目,好的題目具備市場成長、國際競爭力等條件。台灣需要的是產業、而非產品,選擇水產養殖為題,一、台灣漁業有基礎、有產業環境;二、有國際競爭力。生技題目多如牛毛,找對題目最難,一旦題目找到了,接下來就是執行的問題了。

要找一個有前瞻性的產業題目,走下坡的產業就不要做,題目不要太多,同時,要具國際競爭力,集中全力不要讓資源分散。還要注意發展的不是一個產品,而是具價值鏈帶動效益的產業。

訊聯生技公司董事長蔡政憲答(以下簡稱「蔡」):台灣在中南美洲的農技團有很好的技術與人才,並在當地深耕,技術為當地創造營收、促進就業、提升經濟。農業生技業是值得做的事,雖然不是聚光燈,但卻是最適合發展的項目。台灣以農立國,農林漁牧基礎強,靠生物科技、基因工程、組織培養,都有不錯的發展。台灣沒有很大的腹地,要拋開美國角度來思考,要走踏實的路、不見得是高科技。

要注意的是,不要做歐美國家有百年歷史的強項,應避開歐美的強大基礎,找尋起步相同的新興產業,如幹細胞治療、基因工程,同時,不要預期資本市場會寬容的給上10年的時間,挑題目要從簡單的做起,一步一腳印,踏實地做。

問:台灣具備ICT產業的充沛能量及豐沛的資金來源。各位認為,發展生技產業,台灣具備哪些優勢?哪些弱勢?如何強化優勢推動台灣的生技業取得全球關鍵性的地位?

李:台灣的困難在於市場太小,透過第二棒加值方式,將授權金當作收入,台灣的優勢在於:我們具有厚實的光電、電子基礎,醫療器材的能量冠於全球,醫療水準高、服務好,可以透過軟體系統服務結合硬體,帶動醫療器材、藥物保健等產業鏈的發展。

雖然台灣的市場不大,但中國大陸受到一胎化政策影響,醫療服務的需求大增,可以思考如何透過兩岸ECFA的簽署,為台灣生技醫療帶來更大的商機。

楊:以水產養殖而言,世界上的魚類有240種,分為冷水及暖水魚類,冷水魚包括鮭、鱒魚等,都已進入科技化養殖,以挪威而言,全球有高達6成的鮭魚來自挪威養殖,暖水魚則分布在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台灣等海域,比起其他國家,台灣的養殖技術先進,足以傲視其他東南亞國家。

台灣曾是草蝦王國,但受到病毒侵襲,年產8萬噸的草蝦在短短3年內,化為烏有。原本石斑魚在基因上有「腦神經壞死病毒」,魚苗育成率相當低,經過成大生技育成中心10年的研究,對魚苗施以疫苗餵食,透過健康魚苗的生產系統,帶動石斑養殖業的科技化。

蔡:在行政院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中,生物科技實際上已涵括了四項,包括醫療照護、精緻農業(農業生技)、綠色能源(生質燃料)、觀光醫療等,可發展的產業包括農業生技、新興生物科技、中草藥及醫療器材等。台灣有好的醫療人才與技術、成熟的健康管理產業,都是生技產業發展的良好基礎。

政府鼓勵生技產業IPO,讓海外投資人認為台灣生技市場已成氣候,10年前台灣曾經歷生技產業的泡沫化,10年後,生物技術更精進,唯一的問題是人才嚴重斷層、法令仍待進一步鬆綁。若IPO市場更為活絡,國內外資金投入,也鼓勵更多持有好技術的人投入此一產業,預估未來3-5年生技產業將更為活絡,生技企業的公司治理將再升級,形成良性循環。

問: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有哪些國家的作法值得參考與借鏡?

楊:以北歐國家挪威而言,挪威自1970年代開始導入科技化養魚技術,現階段鮭魚一年產量高達120萬噸,全球有6成鮭魚產量來自挪威,利用疫苗帶動冷水魚養殖的科技化,使挪威水產養殖業得以提升品質、降低成本。

蔡︰過去的成功經驗並不代表未來也會成功,以日本為例,生物科技研究曾經舉世聞名,有很多大藥廠、化妝品廠,現在卻陷入失落的10年,仍未翻身。

政府投入相當多資源在學界,必須以企業、技術產品為標的,推動跨領域的整合計畫,在法令面鬆綁,如英國、德法、義大利及北歐等國家,初期對於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的法令限制沒有那麼嚴格,讓業者不斷試驗,再如日、韓,前期法令較鬆,後期臨床實驗嚴格,讓產業能有更自由、活潑的發展空間。

問:請描繪未來3-5年台灣生技產業市場發展的面貌?要達到此一境界,必須要有哪些具體作法﹖

李:未來20年有二大趨勢非常重要,一是綠能,一是生醫,資通訊(ICT)都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能源環境是嚴重的問題,誰有好的技術發明,就對全球社會有所貢獻。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生活水準愈來愈受到重視,生物醫藥需要跨領域的整合,亞洲新興市場成長愈來愈快速,需求量也愈來愈大,如何利用ICT導入生物科技,以服務更多的人,是台灣很大的機會所在。

台灣市場小、國際化程度不足,藉助大陸市場是一個好機會。中短程發展醫療器材、醫療照護結合雲端運算,在台灣已形成好的model,如何快速、有效地複製到其他地區與國家,醫療系統透過ICT讓服務進入國際。

美國NIH(美國最大的研究機構,類似國家衛生部的組織),近10年來投入生物科技相關的研發經費相當多,但是,國際間新藥的產品卻沒有增加,中間有Gap,在新藥的發展歷程中,愈往後面的階段,需要投入的資金愈多、風險也愈高,因此,願意投入的資金也愈少,這個空缺需要填補,台灣若投入第二棒,將可以找到最好的機會。從選題、育成到創投,由法人機構建構專業團隊及成立風險基金,提早卡位。

楊:政府要減少產業投資風險,從試量產及人才培訓做起,人才由學界培養之後,透過產學合作方式提供人才給企業使用。發展生物科技產業,必須在既有基礎下導入ICT應用;以高經濟價值的石斑魚,從傳統養殖導入科技養殖,育成率達百分之百,是成功的例子,值得參考。找題目一定要透過產業指標及領域專家去找,才是最務實的作法。

蔡:「頭永遠要浮在水面上」,這是英業達集團創辦人溫世仁的名言,生技產業風險高,需有扎實的商業模式,訊聯從儲存臍帶血(banking)業務做起,建立穩定營收、布建銷售通路,再不斷升級,挑戰高難度疾病的治療。並將價值鏈串聯到下游,轉型為細胞治療公司。雖然腳步要踏實,但眼光仍要放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