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迺毓:筷子和牙籤

八月底,第八屆全國教育會議落幕。我上網看了資料,在洋洋灑灑的字裡行間,試著找出一些曙光。然而,即使動員了很多時間和人力,花了800萬台幣,大家對這個16年才舉辦一次的教育會議的關心,是不是也只維持16小時?有些人反應冷漠,覺得「說歸說,做歸做」,不管他們談些什麼,問題依舊;一些社論則表達某種失望的情緒。往好處想,沒有期待就不會失望,失望總比絕望好。但失望也可能表示我們有不合宜的期望,那麼,我們的期望是什麼呢?

首先,教育會議的主要關注對象是誰?是老師?是家長?還是孩子?多數人的反應可能是──孩子!其實不然,參加的都是大人,怎麼可能只是為了孩子?正確答案應該是全體國民!

在終身學習的大架構之下,每個人都是學習者,都需要國家用心規劃經營,提供合適的學習機會,讓生活在這個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有學習的動機和管道。因為,大人搞定,小孩就沒大問題。

然而,本次教育會議主要的內容幾乎只談學校教育。教育部比任何其他單位都應該更先覺悟,教育並不等於學校教育,教育是要滿足每個人的需求,不管學習的目的是就業還是生活。教育工作者都心知肚明,如果寄望於學校來達成所有的學習目標,那是不可能的任務。

其次,家庭的問題有不少是內政部的業務,以「社會福利」的角度來幫助「弱勢家庭」;社福的工作愈多,表示家庭的問題愈多,這不是我們所樂見的。家庭教育要讓邊緣家庭在面對危機時,及時得到專業的指導,稍微改變觀念或習慣,就有可能成為健康家庭,也減少許多社福開銷。

各部會做好本身的職責,且能跨部會合作,才能贏得民心。例如,為了少子化的問題,內政部想方設法,從徵求口號,到「生老三發3,000元」,我們是看到了政府的努力,也感嘆政策之無能為力。生育率是人口問題,但無論是不想、不願、不敢或不能生育,卻是教育要先解決的問題。因此教育部門若能善用家庭教育法的規定,提供學習機會,讓民眾知道結婚不必靠運氣,而能在有預備的情況下,歡歡喜喜的談戀愛、結婚,且對養育和教育有基本的認識,就能渴望從養兒育女中享受人生最寶貴的親情。

少了家庭教育支持、學習興趣和動機缺缺的孩子,更需要老師想方設法的「逼」或「誘」他坐在教室內,讓孩子有所學習。99年教育部主管法定預算金額中,社會教育經費佔教育部總經費的1.71%,社會教育經費中編列推展家庭教育預算又僅佔社會教育經費的9.2%,也就是佔教育部總經費的0.16%,平均分給每戶家庭僅33.65元。學習需要一雙筷子,如此的經費分配很像用一根筷子(學校)和一根牙籤(家庭)進食,非常辛苦,不但吃不飽又吃相不雅,菜餚還掉了滿地。

孔夫子說「不教而殺謂之虐」,諸葛亮也曾提到「不教而戰,是謂棄之」。家庭問題愈來愈嚴重,豈是33.65元可以安慰人心的?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0年10月號
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385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