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背後的景深:《罪行》

《罪行》Verbrechen

費迪南.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著,薛文瑜譯

先覺出版社 2011年06月出版

一位刑事辯護律師述說被告的故事,並不足以為奇;但若非出自法庭辯護或維護被告利益,只是單純且深入地揭露與舖陳犯罪的原點,那麼故事本身的穿透力,反而激發我們對於「罪行」有更多的想像與省思。


罪犯?或是犯了罪的人?

長久以來,犯罪者往往以兩種樣貌被呈現,一是「極端化」,另一種則是「類型化」。前者「極端化」,在許多犯罪小說、影集或報導中,總是刻意強調與渲染犯罪者內在的邪惡與變態,將他們形塑為不同於我們的「異群」,並且具有可以區辨的本質──如同隱匿在光對影的那面。異化與區隔犯罪者或許讓一般人感到安心,相信「他們」不會出現在你、我所熟悉的周遭(除非是被害人主動或不慎接觸,或被挑選為犯罪目標),自己更不會是犯罪的那個人。

另一種則由犯罪者外在行為所該當的構成要件,歸類出各種犯罪類型,例如殺人犯、性侵害犯、竊盜犯及詐欺犯等等。一般人對同樣類型犯罪者往往有相同本質的想像,面對一位殺人犯時,心中會浮現出衝動、冷血或殘暴等想像,很少亦很難進一步思考,這個人是在什麼脈絡下做出這樣的事情。而對相同類型的犯罪者,法律亦通常給予相似的判斷與評價,其差異僅在於動機(通常是情、仇、財)與惡性重大程度有所不同。

不可諱言地,將犯罪者行為類別化,可提供刑事司法系統一個較為客觀普遍的操作準則;若過度強調犯罪者的個人脈絡與內在想法,將會嚴重妨礙實現公平正義的效能。因此一個人一旦犯了罪,往往就被掩蔽在「罪犯」的標籤之後,成為刑事司法系統處理的客體。





「他們」與我們並無二致

《罪行》一書則由不同於上述兩種樣貌的角度,重新詮釋犯罪者。作者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是長年致力在刑事辯護的律師,經手過各式各樣的刑事審判案件。迥異於一般法律人的冷靜與客觀,他對所接觸的當事人關心並感到興趣,並選擇回到人的觀點,寫出其親身接觸的十一個犯罪故事,每一個單元都是一個獨特的故事──即使那可能是犯罪者與作者主觀認為的真實,並非客觀的事實,但是透過作者與故事主角所認知的真實,帶出了犯罪背後的景深,看到活生生的人性,讓我們對罪行有不同的理解與思考。

書中許多情節是離奇、令人難解的,但當我們透過犯罪背後的故事,卻又有了一個可理解的脈絡,讓讀著能夠感同身受,甚至慢慢發現我們與犯罪者之間,竟沒有較為特別的差異。就如馮.席拉赫在接受專訪時所言:「很少人在早上起床時會說我今天要犯罪,人人都可能變成犯罪者,無論是出自於激情、自私、忿恨或者懷疑,……仔細看看他們,就會從他們身上看到我們自己,因為這些人和我們並無兩樣。」其實,光與影本就同存在我們身上,並非相對立。


犯罪過程如同故事

許多人在犯罪之前,完全不曾想過自己會成為犯罪者;而許多犯罪者在犯罪前所經歷的情境與想法,也曾經出現在你我身上。回到這種人性的基礎上,讓我們由關注他們為什麼犯案的同時,轉而也關注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得以不犯罪,因而更能貼近與瞭解一個人的犯罪原因與脈絡。

作者簡介

施志鴻

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諮商組碩士、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刑事司法組博士、輔仁大學學士後法律系,現任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系區隊長。興趣於如何將法律與心理學結合,作為法律實踐的參考。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1年第88期12月號】http://www.erenlai.com/


本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