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正的人」?
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恐怕很難從一部電影就獲得澄清,但是人性的矛盾、糾葛,卻能隨著故事情節中一一開展。於是,我們得以重新思索,所謂的文明,會不會只是勝利者的定義?
片名:《賽德克.巴萊》(上、下)
導演:魏德聖 出品年份: 2011
上映時間:2011年9月(果子電影有限公司、中環娛樂)
霧社事件,是台灣的一段重要歷史,也曾數次被拍攝成電視影集。帶動台灣電影票房起死回生奇蹟的推手魏德聖,以其熊熊熱情,將這段歷史以前所未有的電影製作方式,終於實現了這個曾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他秉持中立觀點,以「局外人」——非台灣原住民或日本人——的角度,重新詮釋那段悲壯、充滿堅強意志卻漸被淡忘的台灣歷史一隅。
《賽德克.巴萊》是台灣電影的一個新里程碑,並非因為它呈現前所未有的故事或拍攝技巧,而是它證明了台灣也可創造出一部能夠表現電影創作者的誠意,也能擁有足夠娛樂效果、吸引觀眾買票進場的作品。
完整版本釋放故事能量
《賽德克.巴萊》在國際影展上放映的是150分鐘的「濃縮版」,在入選正式競賽項目的威尼斯影展上放映後,《賽》並未獲得全面讚賞的好口碑,反而是參差不齊的偏低評價,這可能是因為被壓縮的片段節選,難免造成許多劇情的情緒無法連貫。
台灣分成上、下兩集上映,總長276分鐘的「完整版」。這種近來興起、分成兩集的製作方式,似乎是參考許多國際知名的大製作,例如史蒂芬.索德柏 (Steven Soderbergh) 的南美洲革命鬥士切.格瓦拉 (Che Guevara, 1928 - 1967) 傳記電影《切》(Che, 2008) 、「哈利波特」完結篇電影版《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2010/2011),和即將推出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2001/2002/2003)前傳《哈比人歷險記》(The Hobbit, 2012/2013),不僅提供更多表達故事細節和塑造角色的空間,也讓電影創作者的創作理念能更完整地呈現。
言歸正傳,雖然台灣觀眾可能無法觀賞濃縮版而作出比較,台灣放映的完整版,比起國際影展放映的版本多出兩小時以上,如此遠超出濃縮版的懸殊篇幅,鐵定更蘊含著導演想要表達的完整理念。
傑出電影人齊心創造
上集《太陽旗》一開場,就是一段驚心動魄的「出草」(獵人頭)場面,年少時的主角莫那.魯道(游大慶飾) 正在執行一項「成年儀式」,那就是獵殺敵族的成員,並將其人頭砍下,以作為個人榮耀的象徵品。已經被「現代文明」定型的人們,實在很難理解這種看來相當殘酷且無理的行為,但這種從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史上文明」、甚至可能是「史前文明」,肯定有它背後形成的原因及意義。最簡單並合理的解釋,就是在歷史一再重演的過程中,人類彼此競爭、衝突並自相殘殺的一面。可惜我們無法在《賽德克.巴萊》中,完全體會這種文明的價值觀,或許故事還可再說得更詳盡、人物可以再刻畫得更深入。
下集《彩虹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段落,莫過於原住民族落聯盟對日本殖民軍隊展開最終決戰的關鍵高潮,攝影、剪輯和音效的鐵三角完美組合,令人看到足以媲美《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諾曼第登陸的精采程度。在茂密樹林中傑出的高難度拍攝,和黑夜場景中到位的明暗拿捏,絕對要歸功於成就比起《海角七號》更上好幾層樓的台灣攝影師秦鼎昌;剪接師陳博文造就出一幕幕精采絕倫、毫無冷場的橋段;國寶音效師杜篤之的加持,讓《賽德克.巴萊》的聲音表現搶盡鋒頭,風聲、水聲、雨聲、歌聲等無數聲音的細膩呈現,並同時孕育出《賽》中令人激賞不已的聽覺饗宴。
英雄與獨裁者原是一體
《賽德克.巴萊》最值得推崇、卻被批評為立場不明的地方,就是導演兼編劇魏德聖在他努力了十二年的創作中,並不加入任何煽動族群意識、偏頗塑造並頌揚英雄的中立觀點。旅美台裔導演李安以全然客觀而中肯呈現美國南北戰爭的作品《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 1999) ,在推出時也曾遭受相同的誤解。
看似霧社事件英雄人物的莫那.魯道,在《賽》片中其實並不全然是一位英雄,甚至在某些段落中看來,即使他有著被日本殖民者欺壓的充分反抗理由,他反而更像是一個思想扭曲、甚至趨近病態的戰爭擁護者。青年時代的莫那.魯道是被自己的文明教育成一個殺手,他過人的矯健身手,讓他更沉醉於自己引以為傲的專長;對他而言,殺人不過是一個適者生存的競爭過程。進入壯年後的莫那.魯道 (林慶台飾),看似已被殖民者馴服,其實在數十年後還暗自計畫著革命,而決戰過後,並未戰亡的他早已為自己和族人決定命運,他身為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的立場,更像是個不折不扣的獨裁者。
(文未完)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1年第87期11月號】http://www.erenlai.com/
片名:《賽德克.巴萊》(上、下)
導演:魏德聖 出品年份: 2011
上映時間:2011年9月(果子電影有限公司、中環娛樂)
霧社事件,是台灣的一段重要歷史,也曾數次被拍攝成電視影集。帶動台灣電影票房起死回生奇蹟的推手魏德聖,以其熊熊熱情,將這段歷史以前所未有的電影製作方式,終於實現了這個曾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他秉持中立觀點,以「局外人」——非台灣原住民或日本人——的角度,重新詮釋那段悲壯、充滿堅強意志卻漸被淡忘的台灣歷史一隅。
《賽德克.巴萊》是台灣電影的一個新里程碑,並非因為它呈現前所未有的故事或拍攝技巧,而是它證明了台灣也可創造出一部能夠表現電影創作者的誠意,也能擁有足夠娛樂效果、吸引觀眾買票進場的作品。
完整版本釋放故事能量
《賽德克.巴萊》在國際影展上放映的是150分鐘的「濃縮版」,在入選正式競賽項目的威尼斯影展上放映後,《賽》並未獲得全面讚賞的好口碑,反而是參差不齊的偏低評價,這可能是因為被壓縮的片段節選,難免造成許多劇情的情緒無法連貫。
台灣分成上、下兩集上映,總長276分鐘的「完整版」。這種近來興起、分成兩集的製作方式,似乎是參考許多國際知名的大製作,例如史蒂芬.索德柏 (Steven Soderbergh) 的南美洲革命鬥士切.格瓦拉 (Che Guevara, 1928 - 1967) 傳記電影《切》(Che, 2008) 、「哈利波特」完結篇電影版《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2010/2011),和即將推出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2001/2002/2003)前傳《哈比人歷險記》(The Hobbit, 2012/2013),不僅提供更多表達故事細節和塑造角色的空間,也讓電影創作者的創作理念能更完整地呈現。
言歸正傳,雖然台灣觀眾可能無法觀賞濃縮版而作出比較,台灣放映的完整版,比起國際影展放映的版本多出兩小時以上,如此遠超出濃縮版的懸殊篇幅,鐵定更蘊含著導演想要表達的完整理念。
傑出電影人齊心創造
上集《太陽旗》一開場,就是一段驚心動魄的「出草」(獵人頭)場面,年少時的主角莫那.魯道(游大慶飾) 正在執行一項「成年儀式」,那就是獵殺敵族的成員,並將其人頭砍下,以作為個人榮耀的象徵品。已經被「現代文明」定型的人們,實在很難理解這種看來相當殘酷且無理的行為,但這種從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史上文明」、甚至可能是「史前文明」,肯定有它背後形成的原因及意義。最簡單並合理的解釋,就是在歷史一再重演的過程中,人類彼此競爭、衝突並自相殘殺的一面。可惜我們無法在《賽德克.巴萊》中,完全體會這種文明的價值觀,或許故事還可再說得更詳盡、人物可以再刻畫得更深入。
下集《彩虹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段落,莫過於原住民族落聯盟對日本殖民軍隊展開最終決戰的關鍵高潮,攝影、剪輯和音效的鐵三角完美組合,令人看到足以媲美《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諾曼第登陸的精采程度。在茂密樹林中傑出的高難度拍攝,和黑夜場景中到位的明暗拿捏,絕對要歸功於成就比起《海角七號》更上好幾層樓的台灣攝影師秦鼎昌;剪接師陳博文造就出一幕幕精采絕倫、毫無冷場的橋段;國寶音效師杜篤之的加持,讓《賽德克.巴萊》的聲音表現搶盡鋒頭,風聲、水聲、雨聲、歌聲等無數聲音的細膩呈現,並同時孕育出《賽》中令人激賞不已的聽覺饗宴。
英雄與獨裁者原是一體
《賽德克.巴萊》最值得推崇、卻被批評為立場不明的地方,就是導演兼編劇魏德聖在他努力了十二年的創作中,並不加入任何煽動族群意識、偏頗塑造並頌揚英雄的中立觀點。旅美台裔導演李安以全然客觀而中肯呈現美國南北戰爭的作品《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 1999) ,在推出時也曾遭受相同的誤解。
看似霧社事件英雄人物的莫那.魯道,在《賽》片中其實並不全然是一位英雄,甚至在某些段落中看來,即使他有著被日本殖民者欺壓的充分反抗理由,他反而更像是一個思想扭曲、甚至趨近病態的戰爭擁護者。青年時代的莫那.魯道是被自己的文明教育成一個殺手,他過人的矯健身手,讓他更沉醉於自己引以為傲的專長;對他而言,殺人不過是一個適者生存的競爭過程。進入壯年後的莫那.魯道 (林慶台飾),看似已被殖民者馴服,其實在數十年後還暗自計畫著革命,而決戰過後,並未戰亡的他早已為自己和族人決定命運,他身為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的立場,更像是個不折不扣的獨裁者。
(文未完)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1年第87期11月號】http://www.erenl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