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領域遇上好奇心靈──專訪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



接到來自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的獲獎通知電話,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隔了三天才告訴副院長王汎森自己得到「沃爾夫獎」(Wolf Prize)化學獎的消息,免得同事們從媒體上才知道。

過去沃爾夫化學獎的37位得主中,已有11位拿到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有「諾貝爾獎前哨站」之稱。11年前翁啟惠回台灣時,他在全世界化學領域論文中,被引用率排名已達23,也是前30名中唯一的華人,11年後,翁啟惠的醣分子研究,已有大部份是在台灣進行,難怪前中研院院長、也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得知後,堅持要召開翁啟惠榮獲沃爾夫化學獎的記者會。

因為,許多台灣學者得到國際獎項時,通常是在國外進行主要研究,但翁啟惠回台後研究成果還是受到關注,對台灣學術環境更是一種肯定,說明台灣水準和世界接軌,是翁啟惠對台灣的第一項貢獻。

儘管學術獎項連續不斷,翁啟惠還是比較習慣冷調處理。就像醣分子已被科學家發現100年的時間,翁啟惠讓醣分子終於能在實驗室裡快速合成,但翁啟惠知道,仍有太多的「無知」待探索,但就是這種「無知」,讓台灣有機會參與一個「全新研究」發展,現在中研院的「基因體研究中心」在全球日漸壯大的生化科學中佔有一席之地,這是翁啟惠對台灣的第二個貢獻。

發展生技產業,從法案著手

基因研究,全球生物技術產業達到高峰,但是11年前翁啟惠剛回台灣時,全球生醫產業規模有8000億美元,台灣的46億美元,僅佔0.6%,而且大多是低階醫材產業,為了改變這個百分比,翁啟惠不只透過基因體研究中心確立研究主體方向、育成機制,更從法案下手,2007年「生技新藥發展條例」立法,三年內竟有40家生技公司投入市場,翁啟惠的遠景是,當全球生技達到每年2兆美元產值時,台灣能達到5%,即是1000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3.5兆元,屆時生技將是台灣最大產業!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科學人》第148期(2014年6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期其他文章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