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獵一族
重點提要
■數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密切辯論人類的狩獵行為究竟如何開始、何時開始以及在人類演化過程中扮演何種重要的角色。
■近來針對人類的解剖構造、石器工具和動物骨頭的分析,有助於填補生存策略的細節,了解改變獵物的過程。
■證據指出,狩獵行為出現的時間遠比一些學者想像的還要早,而且對後來的人類演化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
約莫27萬9000年前,在衣索比亞裂谷中央一座可以俯瞰廣大湖泊的山脊上,有一群獵人找來一些略帶綠色的黑色火山玻璃,把這些易碎物磨出鋒利的邊緣,仔細製作成尖銳的小型尖器,再固定在矛桿上,製作成標槍之類的工具。以今日標準來看,這項工程聽起來或許只是一種普通程度的技藝,但在當時完全是一種創新的手法。由此開始,人類譜系的一些成員有了可以自行支配的武器,讓他們能更有效率地從遠處殺死獵物,不再受限於簡單的木製長矛。這種發展不只讓我們的祖先可獵得較多種類的動物,也使獵人能與大型的危險獵物保持一段安全距離,也許像是在湖邊出沒的河馬等,大幅提升在狩獵過程中全身而退的機率。
以創新技術而言,當時這種裝有尖石的擲矛可說是人類最高成就,但比起使用它所提高的狩獵收獲,更值得注意的事實是這種看似簡單的裝置能化為概念、製造並使用,可能是經過成千上萬個世代的演化並逐漸拼湊性狀,最後才幫助我們祖先獵取肉類。
在現今充滿超級市場和速食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就忘了人類其實是天生的獵人。我們看起來確實很不像,不但動作緩慢、手無縛雞之力,而且缺少其他食肉動物用來對付獵物的致命尖牙和利爪。相較於其他食肉動物(從鱷魚到獵豹),人類很明顯確實非常不適合打獵,但我們卻是地球上最危險的掠食者,而且早在交通工具(可以讓我們接近目標)和槍枝(能用來殺死獵物)出現之前,就贏得這樣的稱號了。
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歷程,原本以素食為主的人類祖先(像是著名的阿法南猿「露西」)變成很擅長殺死獵物的靈長類。事實上,許多特徵使我們有別於現存的最近親,也就是大猿,包括我們可以長距離奔跑乃至特大號的腦部,至少某種程度上提升了對狩獵的適應力。近來的一些發現照亮了轉變過程中一些原本晦暗不明的階段,也為其他事實提供證據,包括我們有投擲力的手臂何時演化出來,以及最早開始狩獵大型獵物的證據。有了這些新見解,研究人員現在得到最清楚的圖像,可以知道一些性狀的出現如何增進我們的狩獵本領,也因此使我們成為人類。
肉食策略得勝!
要了解狩獵在我們演化歷程中扮演的角色有多重要,就必須回溯到大約300萬年前,當時的早期人族(與我們的親緣關係較近,而與黑猩猩和巴諾布猿等人類現存最近親的關係較遠)走到一個十字路口。當時氣候正在改變,在整個非洲大陸,我們祖先長久以來可以取得果實和樹葉的森林與林地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開放草原則很難找到這些食物,人族若不能適應就會死亡。有些人族,像是粗壯南猿,似乎為了面對這樣的環境變化而演化出大型的下顎和牙齒,可以磨碎青草和其他粗糙的植物。而我們人屬的譜系則採取非常不一樣的策略,開始吃較大量的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我們的祖先有很長一段時間受到這兩種策略的助益,但最後到了大約100萬年前,粗壯南猿滅絕了。
科學家可能從未真正弄懂粗壯南猿為何滅絕,也許是環境狀況再度改變時,他們變得太過特化,以致無法替換工具,以及有效開發出其他飲食來源,也可能是他們競爭不過人屬。然而最明顯的原因是,人屬譜系能把動物變成食物,因此獲得制勝關鍵,有助於滋養壯大成為全世界的優勢物種。
我們人族祖先的解剖構造也出現好幾種變化,促使他們能夠對付莽原上的競爭者,包括長久佔有優勢、很難對付的劍齒虎和其他大型食肉動物。其中有一組重要的特徵可以彌補我們奔跑速度太慢的缺點,儘管時至今日,我們人類利用兩足運動的形式,與四足動物相較依然是很差勁的短跑選手,但我們相當善於長跑,現存的靈長動物都無法達到類似程度的跑步能力。美國哈佛大學的利伯曼(Daniel Lieberman)和猶他大學的布蘭伯(Dennis Bramble)曾經指出,演化出這種能力有助於人族狩獵,讓他們能夠追逐獵物,直到獵物速度變慢,或精疲力竭而倒下。根據保存在化石中的相關性狀,例如下肢關節變大和腳趾較短等能夠增進跑步表現的特徵,在在顯示人屬最早約於200萬年前就發展出長跑能力。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科學人》第147期(2014年5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