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淚
羅馬尼亞孤兒的境況,顯示幼年時期缺乏關愛會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創傷。
為了提升經濟,羅馬尼亞1960年代的領導人希奧塞古(Nicolae Ceausescu)在1966年錯誤地下令透過政府力量強制提升人口來增加「人口資本」。他禁止避孕及墮胎,並對不到五個小孩的家庭課徵「獨身稅」。國家也會派出醫生充當「月經警察」,定期在工作場所對正值生育年齡的婦女進行婦科檢查,看看她們是否有生育出足夠的小孩。結果當然是生育率直衝天際,但是因為許多家庭無力撫養孩童,便把小孩遺棄在大型的公立孤兒院。到了1989年,這項社會政策造成了超過17萬名孤兒。
1989年的羅馬尼亞革命廢黜了希奧塞古,繼任者在接下來的10年中透過許多方法試圖彌補傷害。希奧塞古遺留下來的「孤兒問題」非常嚴重,而且影響深遠。這個國家持續處於貧窮狀態,孩童遺棄率到2005年也一直居高不下。希奧塞古下台10年後,有些政府官員仍然表示國家比起家庭更能成功撫養孤兒,有些人則認為孤兒院中的孩童是「有缺陷的」(來自蘇聯對於殘疾人士教育法的一種觀點,稱之為「缺陷學」)。
即使在1989年的革命之後,羅馬尼亞人仍可自由把嬰兒交給公立孤兒院撫養。社會科學家一直認為,在孤兒院中度過童年會有負面影響。1940~1960年間,西方有一些小型、缺乏統計和對照組實驗的研究,比較了孤兒院和寄養家庭中的小孩,發現前者的生活情況完全比不上有親屬的小孩,即便這些親屬不是親生父母也一樣。但是這些研究所面臨的問題就是:能夠從孤兒院中被領養的小孩通常都是比較沒有缺陷的,而留下來的則相反。唯一去除這項變因的方法,就是隨機把孩童分置在孤兒院或寄養家庭中。
我們必須要了解孤兒院對孩童早期發展的影響,因為全世界都面臨到嚴重的孤兒問題(孤兒的定義是被遺棄或父母雙亡的孩童)。戰爭、疾病、貧窮以及一些政府政策,讓全世界的公立孤兒院中至少有800萬名孤兒。這些孩童通常都生活在管理嚴格且極端無情的環境中,平均每12~15名孩童才有一位成人照顧。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明白,這種匱乏環境在孩童人生前幾年中所造成的影響。
1999年,當我們聯絡到羅馬尼亞國家孩童保護部長塔巴卡魯(Cristian Tabacaru)時,他鼓勵我們針對孤兒院中的孩童進行研究,因為他需要研究資料來決定是否應該研發新的方式來照護當時羅馬尼亞孤兒院中的10萬名孩童。當時他遭到了一些政府官員的強大反對,他們在過去數十年來都認為,孤兒院比寄養家庭更能提供較好的環境。此外,有些政府組織的經費是部份取決於它們如何安排照護機構,這更使問題惡化。在這些挑戰下,塔巴卡魯認為,若有科學證據可以支持寄養家庭比公立孤兒院更好,那就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支持改革,這就是他邀請我們進行實驗的原因。
孤兒院中的童年
透過一些羅馬尼亞政府官員以及非官方組織「席拉羅馬尼亞」的協助,我們開始研究孤兒院生活是否會改變孩童的腦部發育和行為表現,以及寄養家庭是否能夠改善那些在殘缺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身上所出現的負面影響。2000年,與政府合作的「布加勒斯特早期介入計畫」成立,此計畫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研究成果能有助於改正先前政策所導致的惡果。希奧塞古的政策雖然留下不幸的結果,但卻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可以用先前實驗中所欠缺的嚴格科學方法,來檢視孤兒院生活如何影響嬰幼兒的腦神經和心理情緒發展。這是全世界第一項透過隨機對照組來比較孤兒院和寄養家庭中嬰兒生理與心智發展的實驗,之前的實驗都不曾這麼做過。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3年第136期6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為了提升經濟,羅馬尼亞1960年代的領導人希奧塞古(Nicolae Ceausescu)在1966年錯誤地下令透過政府力量強制提升人口來增加「人口資本」。他禁止避孕及墮胎,並對不到五個小孩的家庭課徵「獨身稅」。國家也會派出醫生充當「月經警察」,定期在工作場所對正值生育年齡的婦女進行婦科檢查,看看她們是否有生育出足夠的小孩。結果當然是生育率直衝天際,但是因為許多家庭無力撫養孩童,便把小孩遺棄在大型的公立孤兒院。到了1989年,這項社會政策造成了超過17萬名孤兒。
1989年的羅馬尼亞革命廢黜了希奧塞古,繼任者在接下來的10年中透過許多方法試圖彌補傷害。希奧塞古遺留下來的「孤兒問題」非常嚴重,而且影響深遠。這個國家持續處於貧窮狀態,孩童遺棄率到2005年也一直居高不下。希奧塞古下台10年後,有些政府官員仍然表示國家比起家庭更能成功撫養孤兒,有些人則認為孤兒院中的孩童是「有缺陷的」(來自蘇聯對於殘疾人士教育法的一種觀點,稱之為「缺陷學」)。
即使在1989年的革命之後,羅馬尼亞人仍可自由把嬰兒交給公立孤兒院撫養。社會科學家一直認為,在孤兒院中度過童年會有負面影響。1940~1960年間,西方有一些小型、缺乏統計和對照組實驗的研究,比較了孤兒院和寄養家庭中的小孩,發現前者的生活情況完全比不上有親屬的小孩,即便這些親屬不是親生父母也一樣。但是這些研究所面臨的問題就是:能夠從孤兒院中被領養的小孩通常都是比較沒有缺陷的,而留下來的則相反。唯一去除這項變因的方法,就是隨機把孩童分置在孤兒院或寄養家庭中。
我們必須要了解孤兒院對孩童早期發展的影響,因為全世界都面臨到嚴重的孤兒問題(孤兒的定義是被遺棄或父母雙亡的孩童)。戰爭、疾病、貧窮以及一些政府政策,讓全世界的公立孤兒院中至少有800萬名孤兒。這些孩童通常都生活在管理嚴格且極端無情的環境中,平均每12~15名孩童才有一位成人照顧。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明白,這種匱乏環境在孩童人生前幾年中所造成的影響。
1999年,當我們聯絡到羅馬尼亞國家孩童保護部長塔巴卡魯(Cristian Tabacaru)時,他鼓勵我們針對孤兒院中的孩童進行研究,因為他需要研究資料來決定是否應該研發新的方式來照護當時羅馬尼亞孤兒院中的10萬名孩童。當時他遭到了一些政府官員的強大反對,他們在過去數十年來都認為,孤兒院比寄養家庭更能提供較好的環境。此外,有些政府組織的經費是部份取決於它們如何安排照護機構,這更使問題惡化。在這些挑戰下,塔巴卡魯認為,若有科學證據可以支持寄養家庭比公立孤兒院更好,那就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支持改革,這就是他邀請我們進行實驗的原因。
孤兒院中的童年
透過一些羅馬尼亞政府官員以及非官方組織「席拉羅馬尼亞」的協助,我們開始研究孤兒院生活是否會改變孩童的腦部發育和行為表現,以及寄養家庭是否能夠改善那些在殘缺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身上所出現的負面影響。2000年,與政府合作的「布加勒斯特早期介入計畫」成立,此計畫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研究成果能有助於改正先前政策所導致的惡果。希奧塞古的政策雖然留下不幸的結果,但卻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可以用先前實驗中所欠缺的嚴格科學方法,來檢視孤兒院生活如何影響嬰幼兒的腦神經和心理情緒發展。這是全世界第一項透過隨機對照組來比較孤兒院和寄養家庭中嬰兒生理與心智發展的實驗,之前的實驗都不曾這麼做過。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3年第136期6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