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的是態度,釀的是深度—關於精釀的理性與感性
在台灣喝啤酒,拼酒是以往的傳統。近幾年精釀風潮漸起,世界各地的風格酒廠與釀酒師們的心血結晶,逐漸被人發掘。如果大廠猶如偶像,或許小廠的釀酒師猶如獨立創作者,努力在啤酒中發揮演繹各種靈感與文化。本次《Shopping Design》談啤酒不談拼酒,談精釀不談釀方,而是在這幾位文青精釀迷、釀酒師的對談中,聊聊精釀啤酒的文化、創意與魅力。
林柏勳
貓奴,喜愛精釀啤酒而投入產業,現任職金色三麥,曾前往阿富汗擔任英文志工。擅長電影評論、導演專訪、廣告文案,文章散見於網路及《廣告雜誌》,筆名素樸勛。
宋培弘
白天是科技業工程師,晚上是酒廠釀酒師,熱愛古典音樂,想釀出具音樂流動感的啤酒。台灣精釀啤酒廠「啤酒頭釀造」創辦人之一。
黃珮鈴
在眼花撩亂的啤酒類型中,以自己的方式捕捉風味,描寫啤酒的百變性格,成為躍然紙上的人物。現任職金色三麥品牌事業處「內容發展中心」。
蔡旭偉
桌面保持凌亂、做人感情用事,因電影做電影行銷,因寫作當廣告文案,因貪吃喝加入啤酒公司。現任職金色三麥品牌事業處「內容發展中心」。
SD:你們如何看待釀酒師這個職業?他們是否像獨立創作者?
宋培弘(以下簡稱宋):踏入釀酒師這工作,讓我了解到理想與現實的差別。你可以天馬行空創造口味,但進入市場販售,就得面對考驗。好像你的創作署名刊登後,大家會評估你的表現。曾看過一位獲得時報文學獎的作家的得獎序,他提到當初把文章交出去時,就像「放文出江湖,任行家殺剮」,釀酒師也是一樣。
林:談精釀,就必須要談到「文化」;在美國,精釀的興盛在於中小勢力的興起,例如獨立電影、音樂逐漸被重視。在日本,禮教的制約依舊存在,很多啤酒大牌稱道,但精釀則走「地酒」(ちビ—ル)概念:規模小不外銷,做好做精,不過水準不一;而「BB」(Baird Beer,譯為培雅督)就是款好酒,且注重精神面。在中國,很多精釀啤酒的創立,是為了表達對社會專制的不滿,前陣子到北京造訪一些酒廠,「高大師」就屬這類,他聲稱自由釀造,以多種酒花與配方創造風味,相較過去單一性質的燕京、雪花,這就是對單一化政策的反抗。台灣也是,例如「啤酒頭」,它已和過往「喝啤酒很fashion」的形象不同:以前啤酒找偶像推廣,但現在喝啤酒已成為凸顯自我的方式。當你喝啤酒的時候,可感受到文化符號在其中,你藉由喝啤酒認識地方風土、精神、滋味,也找到自己。
回到剛剛,我覺得好的釀酒師必須有過特別的生命歷程。過的太順遂,會無法體會人生滋味。中國有個「大躍酒廠」,釀酒師高泰山就是把自己的生命經歷放在創作裡的人。他很有個性又霸道,可能會對人說出「你這個喝起來是WTF(What The Fuck)的味道吧!」這樣的話,因此在中國精釀圈不太受歡迎,但他會把別人嘲笑他的點拿來做啤酒,轉化成另一種能量。
SD:有喝過另你難忘的精釀嗎?
黃:我的話是啤酒頭的「清明」!太有趣了,像是煙灰缸的味道,結果是艾草。
宋:因為想呈現白蛇傳裡面的感覺,艾草就類似雄黃,針對第三或第四世界(指好兄弟)的人們有些嚇阻作用。(眾人大笑)
黃:很像存留在喉嚨的煙味!
蔡:曾喝過一款名為「雙重火力(Double Trouble)」,來自紐西蘭Tuatara的酒款。由於內含多種酒花,苦度高達150(一般3、40就算高),雖然前味苦、厚重,入喉卻會回甘。我真心建議喝啤酒就要「真的喝」,就是單純去好好品嚐它箇中的味道。在品嚐不同酒的過程裡,我覺得各種味道的收獲,是珍貴的體驗!
黃:千萬不要先吃辣魷魚!不然之後無論喝任何啤酒都會有鐵鏽味!
林:出國在外我們也會帶些酒款回來嘗試,之前喝過香港的「門神啤酒」,它旗下酒款都以神為名,我們試過「玉皇大帝」和「齊天大聖」,味道喝起來很怪,應該是運送當中的溫度變化使其變質,所以啤酒的保存非常重要。
黃:還記得是種接近垃圾車的味道。
SD:如果把喜歡的人物比喻為啤酒,你們最想喝(釀)哪個人物的口味?
宋:爵士樂史上有個經典薩克斯風手叫做John Coltrane(柯川),柯川最知名的是他可以將所有音符展現地輕如紙片,技巧高明。但他早年卻是酗酒、嗑藥的荒唐人生,晚年竟受洗信主。我想以他做出一款喝起來有刺激繽紛的前味,後韻卻有種被神啟、感受光芒圍繞的酒。
林:我自私地想釀出Zooey Daschnel的味道,她是個有才華又有趣的女孩。如果以她釀酒,應該會選用水果為基調,就像Samuel Smith的有機杏桃酒,非常甜美可口,喝過之後很難忘記。我很喜歡看電影,可能我的酒都會是男演員或女演員系列。
黃:我很想嘗試看看BBC電視影集《Sherlock》裡主角Benedict Comberbatch的味道!他孤高且怪得迷人又性感,如果是啤酒應該會是lambic(布魯塞爾自然發酵啤酒)!
蔡:如果小說家瑪格麗特.愛特伍有出酒,我絕對會喝;全世界有才華的人非常多,但就是對她甘拜下風。她的題材包括女性議題以及科幻,晚年有末世三部曲,在談人類科技議題。她用不同方式組合出有趣的內容,包括小說、書信、新聞……而且她本人還會關注各類議題,例如參與拯救受到集權壓迫的作家的公益組織,以及丹麥拯救書本的圖書館計畫,是少見入世但又有深度的作家。我覺得她的味道會很像女皇爵,是有厚度和層次,又酸又甜的酸啤。
SD:有敬佩的釀酒師嗎?
宋:應該是美國的傳奇酒廠Russian River(簡稱RR,位於納帕河谷旁邊)。佩服的原因在於RR始終能抵擋金錢的誘惑;畢竟現在許多小酒廠都被大廠高價併購,但他們堅持按自己的方式與步調行進就好,擴張對品牌並非好事,頗有老時代嬉皮隨遇而安的作風。
蔡:我認識的釀酒師不多,但很欣賞丹麥的Mikkeller。他以各種不同有趣的口味、酒標設計,讓精釀啤酒和人們拉近距離。而且他與全世界諸多酒廠都有合作,品質卻非常穩定,讓人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精釀啤酒被Mikkeller詮釋出豐富表情,也反應這世代對精釀啤酒的定義:有趣、創意、討喜。
宋:他們真的厲害,而且與他合作的代工酒廠真的很專業!
林:我喜歡日本Baird Beer(BB)的釀酒師Brian。他的啤酒多搭配季節物產來釀造,想喝的話要在季節開始前就要預定。他釀啤酒很像是農業,會與當地小農契作生產物料,也自己種植酒花,這在亞洲不容易。BB的酒款可窺見他對日本文化的喜愛與在地精神詮釋,例如「修善寺」是來自當地世界遺產佛寺的名字,販售此款的收入會投入海洋保育之用,這是我欣賞他的地方。
林柏勳
貓奴,喜愛精釀啤酒而投入產業,現任職金色三麥,曾前往阿富汗擔任英文志工。擅長電影評論、導演專訪、廣告文案,文章散見於網路及《廣告雜誌》,筆名素樸勛。
宋培弘
白天是科技業工程師,晚上是酒廠釀酒師,熱愛古典音樂,想釀出具音樂流動感的啤酒。台灣精釀啤酒廠「啤酒頭釀造」創辦人之一。
黃珮鈴
在眼花撩亂的啤酒類型中,以自己的方式捕捉風味,描寫啤酒的百變性格,成為躍然紙上的人物。現任職金色三麥品牌事業處「內容發展中心」。
蔡旭偉
桌面保持凌亂、做人感情用事,因電影做電影行銷,因寫作當廣告文案,因貪吃喝加入啤酒公司。現任職金色三麥品牌事業處「內容發展中心」。
SD:你們如何看待釀酒師這個職業?他們是否像獨立創作者?
宋培弘(以下簡稱宋):踏入釀酒師這工作,讓我了解到理想與現實的差別。你可以天馬行空創造口味,但進入市場販售,就得面對考驗。好像你的創作署名刊登後,大家會評估你的表現。曾看過一位獲得時報文學獎的作家的得獎序,他提到當初把文章交出去時,就像「放文出江湖,任行家殺剮」,釀酒師也是一樣。
林:談精釀,就必須要談到「文化」;在美國,精釀的興盛在於中小勢力的興起,例如獨立電影、音樂逐漸被重視。在日本,禮教的制約依舊存在,很多啤酒大牌稱道,但精釀則走「地酒」(ちビ—ル)概念:規模小不外銷,做好做精,不過水準不一;而「BB」(Baird Beer,譯為培雅督)就是款好酒,且注重精神面。在中國,很多精釀啤酒的創立,是為了表達對社會專制的不滿,前陣子到北京造訪一些酒廠,「高大師」就屬這類,他聲稱自由釀造,以多種酒花與配方創造風味,相較過去單一性質的燕京、雪花,這就是對單一化政策的反抗。台灣也是,例如「啤酒頭」,它已和過往「喝啤酒很fashion」的形象不同:以前啤酒找偶像推廣,但現在喝啤酒已成為凸顯自我的方式。當你喝啤酒的時候,可感受到文化符號在其中,你藉由喝啤酒認識地方風土、精神、滋味,也找到自己。
回到剛剛,我覺得好的釀酒師必須有過特別的生命歷程。過的太順遂,會無法體會人生滋味。中國有個「大躍酒廠」,釀酒師高泰山就是把自己的生命經歷放在創作裡的人。他很有個性又霸道,可能會對人說出「你這個喝起來是WTF(What The Fuck)的味道吧!」這樣的話,因此在中國精釀圈不太受歡迎,但他會把別人嘲笑他的點拿來做啤酒,轉化成另一種能量。
SD:有喝過另你難忘的精釀嗎?
黃:我的話是啤酒頭的「清明」!太有趣了,像是煙灰缸的味道,結果是艾草。
宋:因為想呈現白蛇傳裡面的感覺,艾草就類似雄黃,針對第三或第四世界(指好兄弟)的人們有些嚇阻作用。(眾人大笑)
黃:很像存留在喉嚨的煙味!
蔡:曾喝過一款名為「雙重火力(Double Trouble)」,來自紐西蘭Tuatara的酒款。由於內含多種酒花,苦度高達150(一般3、40就算高),雖然前味苦、厚重,入喉卻會回甘。我真心建議喝啤酒就要「真的喝」,就是單純去好好品嚐它箇中的味道。在品嚐不同酒的過程裡,我覺得各種味道的收獲,是珍貴的體驗!
黃:千萬不要先吃辣魷魚!不然之後無論喝任何啤酒都會有鐵鏽味!
林:出國在外我們也會帶些酒款回來嘗試,之前喝過香港的「門神啤酒」,它旗下酒款都以神為名,我們試過「玉皇大帝」和「齊天大聖」,味道喝起來很怪,應該是運送當中的溫度變化使其變質,所以啤酒的保存非常重要。
黃:還記得是種接近垃圾車的味道。
SD:如果把喜歡的人物比喻為啤酒,你們最想喝(釀)哪個人物的口味?
宋:爵士樂史上有個經典薩克斯風手叫做John Coltrane(柯川),柯川最知名的是他可以將所有音符展現地輕如紙片,技巧高明。但他早年卻是酗酒、嗑藥的荒唐人生,晚年竟受洗信主。我想以他做出一款喝起來有刺激繽紛的前味,後韻卻有種被神啟、感受光芒圍繞的酒。
林:我自私地想釀出Zooey Daschnel的味道,她是個有才華又有趣的女孩。如果以她釀酒,應該會選用水果為基調,就像Samuel Smith的有機杏桃酒,非常甜美可口,喝過之後很難忘記。我很喜歡看電影,可能我的酒都會是男演員或女演員系列。
黃:我很想嘗試看看BBC電視影集《Sherlock》裡主角Benedict Comberbatch的味道!他孤高且怪得迷人又性感,如果是啤酒應該會是lambic(布魯塞爾自然發酵啤酒)!
蔡:如果小說家瑪格麗特.愛特伍有出酒,我絕對會喝;全世界有才華的人非常多,但就是對她甘拜下風。她的題材包括女性議題以及科幻,晚年有末世三部曲,在談人類科技議題。她用不同方式組合出有趣的內容,包括小說、書信、新聞……而且她本人還會關注各類議題,例如參與拯救受到集權壓迫的作家的公益組織,以及丹麥拯救書本的圖書館計畫,是少見入世但又有深度的作家。我覺得她的味道會很像女皇爵,是有厚度和層次,又酸又甜的酸啤。
SD:有敬佩的釀酒師嗎?
宋:應該是美國的傳奇酒廠Russian River(簡稱RR,位於納帕河谷旁邊)。佩服的原因在於RR始終能抵擋金錢的誘惑;畢竟現在許多小酒廠都被大廠高價併購,但他們堅持按自己的方式與步調行進就好,擴張對品牌並非好事,頗有老時代嬉皮隨遇而安的作風。
蔡:我認識的釀酒師不多,但很欣賞丹麥的Mikkeller。他以各種不同有趣的口味、酒標設計,讓精釀啤酒和人們拉近距離。而且他與全世界諸多酒廠都有合作,品質卻非常穩定,讓人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精釀啤酒被Mikkeller詮釋出豐富表情,也反應這世代對精釀啤酒的定義:有趣、創意、討喜。
宋:他們真的厲害,而且與他合作的代工酒廠真的很專業!
林:我喜歡日本Baird Beer(BB)的釀酒師Brian。他的啤酒多搭配季節物產來釀造,想喝的話要在季節開始前就要預定。他釀啤酒很像是農業,會與當地小農契作生產物料,也自己種植酒花,這在亞洲不容易。BB的酒款可窺見他對日本文化的喜愛與在地精神詮釋,例如「修善寺」是來自當地世界遺產佛寺的名字,販售此款的收入會投入海洋保育之用,這是我欣賞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