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尼可斯畢業了

麥克尼可斯(Mike Nichols)在2014年11月19日辭世,享年83歲。他是出生在柏林的猶太人,因為納粹政策的關係,與家人移民美國。他常被視為1960年代「新好萊塢電影」的初期代表人物之一,而他最具知名的作品便是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畢業生】(The Graduate,1967)。

【畢業生】的劇情是描述一個大學畢業生既無法認同父母為他規畫的人生,也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茫然,在鄰居羅賓遜太太(安妮班克勞馥飾)的誘惑下,與之發生關係,後來卻又愛上她的女兒(凱薩琳蘿絲飾)。最後他唯一確定而勇敢去執行的,竟是在羅賓遜太太的女兒婚禮上,公然搶親。

這段男主角和「母女」分別發生關係的情節,曾讓【畢業生】因「亂倫」及「妨害風化」之名而被台灣禁演長達二十年,開禁後又想塗改片中人的稱謂(從母女變成姊妹)而貽笑大方。本片的情慾關係或許大膽,但更重要的卻是導演麥克尼可斯透過達斯霍夫曼飾演的男主角,所傳達的反叛與迷惑,幾乎是詹姆斯狄恩【養子不教誰之過】的延續,只不過尼可斯更專注於形式技法的更新,以及直指作為「準知識份子」的男主角的無知與脆弱。

記得高中時代(1987)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我被震撼得久久不能自已,還一連看了好多遍;但時隔三年再看,卻驚覺麥克尼可斯的場面調度雖然炫目精彩,但也有文過於質的毛病。仔細檢視,他對技巧的玩弄確實有超越內涵的問題,而這種傾向,在他被好萊塢完全吸納後的創作,更能看出。不過達斯汀霍夫曼的表演依然歷久彌新,其平凡的相貌,一點都不合乎既往好萊塢明星規範,但遠較一般演員潛藏更久的霍夫曼(主演本片時他已經三十歲了),卻能細膩地表現出主角怯懦焦慮的氣質與極其人性的一面,最後跑到教堂「搶婚」的一場戲,更象徵了他終於迸發的自省與反撲。這麼一部非傳統的電影讓達斯汀霍夫曼非傳統的演員魅力大放異彩,也為相繼崛起的傑克尼柯遜、芭芭拉史翠珊這些顛覆傳統意義的「新明星」,打開通往銀幕之路。

所以,即使【畢業生】某些內涵上的瑕疵終在時間淘煉下顯現,但它作為一個特定時代的里程碑意義,依舊難以抹殺。1999年,它在美國電影協會(AFI)票選美國影史百大電影高居第7名,遠遠超過同期引發暴力美學爭議的【我倆沒有明天】(第27名)、反映嬉皮文化的【逍遙騎士】(第88名),有點出乎我意料,但幾部都是那個難得帶有叛逆精神的美國電影的時代印記。

其實,麥克尼可斯在舞台成名,比電影還早。他曾以「裸足佳偶」(Barefoot in the Park)、「Luv and The Odd Couple」連獲1964、65年百老匯東尼獎的最佳導演。這也讓他進入影壇,執導了讓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二度榮登奧斯卡影后的【靈慾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也獲得奧斯卡提名最佳導演,而同年他在東尼獎則是以音樂劇「The Apple Tree」被提名,可算是紅透半邊天的青年才俊,也在第二年就以【畢業生】順利拿下奧斯卡,威風不可一世。

七0年代初期,麥克尼可斯拍的【第22條軍規】(Catch-22,1970),【獵愛的人】(Carnal Knowledge,1971)在奧斯卡雖不若往日風光,但都獲得影評高度重視。誰知接下來就乏善可陳,好成績幾乎都留在劇場。直到八0年代才又以【絲克伍事件】(Silkwood,1983)、【上班女郎】(Working Girl,1988)凱旋。梅莉史翠普顯然很喜歡他,除了【絲克伍事件】,還跟他合作了【心火】(Heartburn,1986)、【來自邊緣的明信片】(Postcards from the Edge,1990)、以及卡司驚人的電視電影【美國天使】(Angels in America,2000),他也成了少數在舞台、電視、電影都獲得最佳導演榮銜的藝術家。而改編舞台劇也自然成為他的強項之一,羅賓威廉斯、金哈克曼、奈森連恩主演的【鳥籠】(The Birdcage,1996)、茱莉亞羅勃茲、娜塔莉波曼、裘德洛及克里夫歐文主演的【偷情】(Closer,2004)都是例子。

麥克尼可斯對我而言,是青春時期剛接觸美國電影的啟蒙者之一。儘管隨著時間流逝,在我心目中的重要性,雖已不復往日,但突然聽到他離世的消息,還是有點震撼、難過。
就當他從人間畢業了吧!

影迷藏寶圖
麥克尼可斯導演的【畢業生】、【第22條軍規】、【來自邊緣的明信片】、【鳥籠】、【美國天使】、【偷情】等片,在台灣都找得到DVD。
--詳世界電影 www.facebook.com/worldscreen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