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公正 提出數據/SGS把關健康食品 檢驗一絲不苟

健康食品從製作到市售的過程中,需要經由相當嚴格又複雜的實驗過程,才有資格獲得「小綠人」。目前台灣企業最希望將產品交付檢驗的機構,就是SGS!一旦獲得SGS的認可,產品等於是黃袍加身。不過,SGS究竟如何把關健康食品?通過檢驗就等於拿到認證嗎?

成立於19世紀末的SGS,為國際上檢驗、鑑定、測試、驗證機構領域中的領導者,以第三者的身分起家。在台發展已近60年,同樣秉持「公正獨立」的精神,業務囊括各行各業,其中的「生命科學服務」,則是提供生技產業等相關體系完善的檢驗、測試、技術諮詢服務,而「健康食品」的檢驗即是生命科學服務的範疇。


檢驗≠認證 健檢合格不代表健康

針對健康食品的檢驗與認證,SGS綜合化學實驗室部經理文元民提醒,「不能混為一談!」她解釋,檢驗只是為特定樣品做出數據報告,就只能代表送驗的樣品,不能代表全體產品。因此,如果想要得到認證,還需要歷經一連串繁複的過程,包含抽驗規劃、產品流程確認及實驗設計,檢驗的數量要夠多,才足以代表整體的結果,必須確保所有流程及結果證據,都符合申請認證要求,才會頒發小綠人。

SGS綜合化學實驗室部經理文元民強調,對於健康食品只做到提供「試驗」報告,不包含申請認證。

文元民強調,SGS對於健康食品只做到提供「試驗」報告,不包含申請認證。至於要取得健字號的認證,她指出,廠商在向政府申請認證之前,應先完成相關的實驗,除了安全規範、營養標示等,健康食品與一般食品最明顯的差異,則是健康食品必須提出「產品安定性」結果、進行「功效性試驗」證實報告。

SGS綜合化學實驗室行銷專員單為光補充,目前健康食品最常見的功效就是保護腸胃、降血脂、護肝,而SGS則是提供功效性試驗、安全性試驗、安定性試驗等服務,目前除了檢驗基本的衛生安全性之外,逐漸朝著檢驗功效性成分是否真的存在、含量是否足夠等方向進行。

文元民認為消費者和廠商必須了解,受測樣品通過SGS檢驗之後,只代表該樣品符合所選的檢驗項目,但部分廠商卻可能有意或無意地認為產品同時通過認證,甚至在廣告上大肆宣稱,但是事實上並不能畫上等號。另一方面,有些廠商可能會含糊宣稱產品檢驗合格,通過多少種類的功效檢驗,但是細查其中,卻會發現它可能只通過不含微生物、重金屬等的安全檢驗項目,其他項目卻沒有檢驗,讓大部分的消費者因此可能產生誤解。

文元民比喻,就像我們人做最基本的健康檢查,即使健檢的項目都安全過關,並不能代表真正健康,因為一般健檢只做了自願性選擇最基本的項目,其他未檢測的項目,當然還是有可能不合格。因此健康食品先撇開是否具功效性,基本上一定要符合衛生署食品衛生法的要求,如營養標示、衛生安全的規範等。

就文元民的個人觀察,某些廠商希望能達到產品區隔,便會主動進行法規並沒有要求的檢驗項目,而是出於「自願性」主動多做其它並非必須通過的實驗,例如法規並非要求健康食品必須檢附不含西藥、農藥殘留等檢驗,但是產商為了號稱產品天然、有機、不傷身,便會主動要求SGS檢驗因應產品訴求的項目,例如很多功效性、特殊成分的檢驗,只要提出申請,SGS也會提供相關服務。

SGS為民眾健康嚴謹把關,被客戶視為優良品管,圖為平時埋頭工作的實驗室同仁們,難得卸下口罩合影。


求好心切之餘 品質前後要一致

「不過,事實上很多產品本身已經銷售不錯,但是廠商會有求好心切的心態,想要證明有拿到健字號的能力,於是增添功效性成分在產品中。」文元民表示,廠商希望自家的產品能套上更多光環並非壞事,但她也偶會遇到廠商在SGS檢驗的數據,卻和政府在市面上抽驗的數據有出入。

對SGS而言,只為送驗的樣品負責,但是SGS確實無法掌控廠商是否有刻意挑選最穩定、最高規格的樣品去送驗。另一方面,政府的做法則是檢驗產品市售是否確實使用其當初符合規格產品進行販賣,因此,SGS和政府的檢驗面向確實有所差別。

文元民呼籲廠商,產品製程本來就應該嚴格做好品質管制,而不是為了要拿到小綠人,送檢時耍小聰明,一旦取得健字號,市售產品卻採用省成本但品質不佳的作法,這樣對消費者和後續政府稽查時,都會帶來連鎖的副作用,如果造成社會疑慮及恐慌,SGS當然更不樂見。


做好份內工作 客戶的最佳品管

SGS曾與「消基會」以及「消保會」合作過,文元民指出,SGS曾免費提供消基會實驗室進行檢測,由於之後消基會為了保持公正性,便與SGS中止合作;其實SGS也是第三者的角色,任何企業都是SGS的客戶,必須保持中立立場,所以SGS就是做好實驗、呈現專業與高品質的數據。

由於專業分工,許多廠商沒有資金設立專業實驗室,因此會借助SGS公正實驗室的服務,視為他們的品管,不但監控原料也監控產品,而且因為是專職的人進行實驗、同樣的實驗環境,自然也讓實驗變數降到最少。SGS希望能為每一項送驗的產品交出最準確的數據,在SGS鉅細靡遺的精神下,絕對會無私並踏實地為民眾的健康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