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體不死 知識付費強化體驗

主持/樂淘集團執行長 郭至楨

與談/飛馬旅聯席董事長暨創始人、飛馬資本創始執行合夥人 楊振宇

新加坡報業控股副執行長 陳康威

美的專業主義創始人 李蕾

現代人習慣於透過網路,免費取得海量資訊,但這樣的觀念正在突變。網紅、社群、自媒體等現象,正掀起全新的媒體知識革命!

遠見高峰會專題論壇「新媒體 從免費到付費之路」,討論新知識傳播時代下,崛起中的媒體型態。

樂淘集團執行長郭至楨直指,網路收費這條路很難走,但幫讀者找到有價值的內容,將是切入點。

飛馬旅聯席董事長楊振宇,被譽為中國最成功的天使投資人之一。他主張,內容依然重要,只是換個方式呈現。關鍵是知道讀者是誰、他們要什麼。

1999年加入新加坡行政服務的陳康威,現任新加坡報業控股副執行長。他指出,傳統媒體遭遇瓶頸,但新媒體也未必然等於成功。媒體不能只是抱怨消費者不埋單,更應該去思考如何借重網絡優點跟消費者互動,了解他們到底願意為了什麼掏錢。

2016年創辦微信公眾號「美的專業主義」的李蕾,曾任陝西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從傳統媒體成功轉型至新媒體經營者,她主張,人會為知識產生的價值付費,可能是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情感價值,以及體驗價值。

以下為論壇精采摘要:



郭至楨:深耕資料新聞溫度 找出媒體人的價值

不管傳統媒體或新媒體人都能體會,從免費到付費這條路有多難走。在人工智慧浪潮下,做媒體工作者要有四種能力,一是具備深度訪談、二是攝影紀實、三是社會人脈、四是資料新聞的思惟能力。

在大數據時代下,資料新聞變得異常重要,儼然媒體顯學。早在2001年,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就有設資料記者,利用大量新聞資料彙整分析,重新變成具有價值、可讀性的新報導。

這是在幫人工智慧鋪路嗎?但還是有人工智慧做不到的事。資料的重新分析,是透過媒體工作者重新詮釋,投入智慧和思惟判斷,讓過往事實變成新發展、有生命、有溫度的內容,這就有價值了。

現在網路免費的東西多到不知道怎麼看,甚至多到不知道它的真假。免費的東西人人想要,但如果是破碎、片段、難以閱讀,甚至隱藏高度資訊風險,這還是你要閱讀的嗎?

你我都是閱聽大眾,如果不想做一群只是被人工智慧餵養新聞的閱聽人,就必須正視知識有價。

「知識有價」風潮目前在中國一片紅火,有許多自媒體、知識社群平台。但就是可行的商業模式了嗎?能成為媒體轉型的出口嗎?尚未能定論。

楊振宇:隨時學習、專做小眾 闖出一片天

過去十幾年傳統媒體人的焦慮分為兩種人,一種至今還在焦慮,一種選擇接受挑戰做嘗試。

新媒體蓬勃發展有兩個原因,一是過去網路大量的垃圾訊息浪費我們太多時間。二是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作用,尤其培訓、學習、傳統出版的功能,讓現代讀者透過移動互聯網可以隨時隨地學習。

大陸的成功例子,例如我投資的「一條」,他的創始人原先也是傳統媒體總編輯。原先是針對白領生活方式的媒體,改為專門做每天一條短視頻,內容還是生活方式,第一個月粉絲數量超過100萬,不到一年就有1000萬,現在有2000多萬名粉絲。他實際上還是做內容,只是換一種方式呈現。

獲利除了廣告,也做電商。電商在大陸非常激烈,除了京東、阿里巴巴,其他電商生存艱難。但他知道背後讀者是誰、要什麼,今年開始做電商,現在每月銷售近一億人民幣,毛利率保持三成。他不找大眾商品,專找他的讀者喜愛的小眾產品。

方便大家運用碎片化時間學習,也變成新媒體的內容,像是教理財。也跑出許多過去沒有的課程,像是聲優課。

陳康威:培養消費習慣 付費閱讀優質內容

網路付費的這座利潤山,在大陸逐漸看到曙光,已有人願意為優質內容付費,但對新加坡傳媒而言,還在山谷下,在找上山的路。困境一是新加坡市場小,人口400、500萬。第二,新加坡的網上付費、小額支付系統發展落後於大陸。小額支付催生新商業模式形成,以前從沒想過有人可以從房間直播就能賺錢。

我們集團中有四成是數位訂戶,是付費來看內容。但單純數位訂戶、沒有訂紙本的不到5%。我們的互聯網粉絲,早報一個月獨立訪戶有700、800萬,海峽英文報紙可能有800到1000萬,遠遠超過新加坡人口,但他們都是看免費的內容。一旦收費,這些數字可能全部消失。

新加坡年輕人都覺得網路上的東西不應該付費。他們願意花7000元台幣去買五月天演唱會門票,但不會花300元台幣訂一年的聯合早報。不能說我精神上支持媒體數位化,卻不願行動支持。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白費可得的好內容。

新加坡最近有幾家純數位網站陸續倒閉,例如中間立場,堅持不做軟文、商業和電商,過去一個月有6萬粉絲看內容。當開始收費,每月只有200位捐款,一個月籌不到6萬台幣,做不下去倒閉。陸續還有其他兩、三家,剩下的也開始做軟文和電商。

要說媒體人自己的心態不能老是怪是讀者和受眾。媒體要去想如何跟網路經濟的消費者互動,了解他們要的內容是什麼。我喜歡講主流媒體,而不是傳統媒體。主流媒體是永遠不會死的,社會還是需要主流媒體。

我家是三代同堂,父親86歲,我和太太是40多歲,小女兒15歲。得讓我父親那一代的讀者數位化,讓年輕小朋友知道網路上很多是假的,從小培養尊重知識產權。老人家怕失智、年輕人不要變笨,還是需要知識以及可以閱讀的好內容。

李蕾:聯結核心能力 找出知識背後的價值

媒體的優勢就是平台。你所在的平台就是你的海拔和看到的世界。我的同業曾講過一句話,每天帶隻土狗登上CCTV,一個月後牠就成為中華名犬。

然而,時代不同了。傳統的媒體大船不像以前那麼華麗、堅固和無堅不催。它所能影響的可能是我媽那代。我家電視機已經13個月沒打開過。感受到那股過氣感,我想還能做什麼抵抗,便決定辭職。

2016年離開上海很大的傳媒集團,開了自己的公司、美的專業主義。以前在電視台覺得自己挺好的,但辭職後天天在家想怎麼賺錢。我以前根本不知道誰在付我的工資。我必須知道背後的個體。

一位閨密說我聲音挺好聽的,我才發現居然有人願意學聲音。這兩天一直研究台灣人聲調特色是慢跟低。看過紅樓夢劉姥姥和賈母就知道,愈有權威和安全感的人,說話速度愈慢,因為他不擔心別人不聽他講話。聲音是身分的代表,是教養的體現。

剛開始每月我在上海開30人的小課班,上課一整天,有學生從外地飛來上課。後來運用網路開課;之後楊振宇先生投資。我說不要做聲音課,這不能賺錢,覺得應該做醫美,結果當然很失敗。2017年4月又開始做線上聲音課,現在有6、7萬學員訂閱這課,雖不是大數字,但我看到可能性。

我的心得,第一是找到核心能力去跟這時代連結。第二是知識不值得付費,但大家會為知識產生的價值付費。價值是什麼?一是解決方案,二是情感價值,五月天演唱會門票就是滿足你的情感價值。第三是體驗價值。

做為媒體人,我認為變化不是不能接受的事。從前在電視台工作,公司門口有間報亭,當時賣最好的報紙就是《南方周末》,晚一天就買不到了,報亭的人都特別幫我留一份。現在報亭已經不見了。

很多東西在我們眼前誕生、又消失。所有新鮮的、有生命力、能指向未來的,都是有能力幹掉過去的自己。

感受到媒體變革不應覺得遺憾,因為媒體本就應該跑在時代前面,起碼應該多跑半步吧。所有變化都是努力結果,現在不知道好壞,別急著判斷,先跟著往前走。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趨勢特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5S7h4Y】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趨勢特刊:https://goo.gl/kJzb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