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立大學排名鬆動 技職、私校衝出黑馬

《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自2016年執行以來,今年邁入第四年,特別呈現四年來變化,來檢視台灣高教圈的變遷。為了讓評鑑更周延,《遠見》持續精進,細指標從去年34項增至35項,也從以往五大面向,增加第六大構面「財務體質」。

綜觀2019年的榜單,台大、台師大、北醫、台科大分占綜合、文法商、醫科、技職等四大榜第一名,同時北醫也居私校冠軍。從校際排名可窺見公私立大學版圖鬆動,2016年納入評比的所有公立學校,排名平均是34名,私立為61名;2019年公私立平均名次,分別為36名及58名,差距明顯拉近。

從2019《遠見》最佳大學排行榜,還可以看出台灣高教的哪些變革?高教問題有沒有解方?聽聽校長們怎麼說。

《遠見雜誌》自2016年率全台之先,發布第一份、亦是唯一的「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今年邁入第四年。

為了更周延、精準地體檢各大學的競爭優勢,《遠見》每年都不吝諮詢各大學意見,進行指標優化,今年持續精進。

首先,去年原有34項細項指標,今年局部微調,增為35項。其次,有鑑於財務已經是校務發展的關鍵,所以在既有的五大構面:「社會影響」「學術成就」「教學表現」「國際化程度」及「推廣及產學收入」中,增列第六大構面:「財務體質」。

本調查四年來均將學生人數3000人以下或助理教授以上教師150人以下的小校排除。今年共97間學校納入評比。

若先從這97所學校整體資料規模來看,可以窺見四年來台灣整個高教圈的微變。



趨勢1〉大學瘦身成效初顯 學生平均經費成長

首先,大學生源的確減少了。

每年列入評比的各校平均學生數,已經從2016年(指排行榜公布年度,而非調查資料年度,以下同)的1萬1035人,減少427人,今年只剩1萬608人。

但可喜的是,學生變少、加上部分學校整併及退場,反而讓學生享有的資源變多。以生師比來說,2016年每位老師平均教授23.53名學生,2019年已降至23.04名。

各校平均總經費也從2016年的20.82億元,增額至22.59億元,四年來平均增加1.77億元。因此,相較四年前,各校每位學生每年平均教育資源可分得19萬2379元,2019年已經增至21萬5323元。

趨勢2〉公私立、普大、醫科排名 出現版圖鬆動

再檢視校際排名,則可窺見公私立大學版圖的鬆動。

以往由於國家教育資源偏向國立大學,導致公私立的競爭力有極大差距,但近年在私校努力、多元爭取經費下,略為扭轉。

在《遠見》排名中,2016年納入評比的所有公立學校,排名平均是34名,私立則為61名,相差27個名次;然而,2019年納入評比的公私立平均名次,分別為36名及58名,兩者差距22名,拉近5名。

再看前50大榜單,2016年公私立各為29間及21間,但2018年後情勢翻轉,私校超越國立,到了今年,私立大學更已達27間,公立僅24間(2019年前50大有三所大學同名次,共51間入榜)。

不過,若以代表頂尖大學的前20名榜單,國立仍占絕對優勢,四年來的入榜間數,仍維持在公立13間,私立7間。

在分析前50名強的學校,全台11間醫科大學,2016年7間入榜,今年略減為6間,而44間人文社科學校的入榜數,反而從17間增為19間,至於43所綜合大學則都維持26~27間入榜。

台灣的高教資源亦有區域不均的問題,四年來似乎沒扭轉,反而東西部差距更加大。今年西部學校大致名次微升,無論在50大榜或20大榜的入榜間數均略增,但東部院校卻從2016平均名次41名,大降10名至51名,2016年還有一間進入前20強的頂大榜,如今掛零。

趨勢3〉綜合大學:台成清交格局不變 南部科大出頭天

接著分析眾所矚目的五大類榜單。

今年綜合大學榜中,前四強仍維持台成清交的格局,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清華首度超越成大,今年成大則扳回一城,再度奪回亞軍。

而傳統的中字輩大學,由於不被教育部列為頂大,資源分配明顯不如前四強。但中央、中山這兩所一萬人左右學生數的中型學校,卻發揮了精兵效益,四年來以鴨子划水之姿,名次逐步上揚,今年分居5、6名。

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及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在受訪時都強調學校在國際化的成就。果然,中央的國際合著論文比為39.6%,在這項細指標排全台第一。中山則以國際教師比見長,占總教師數6%,位居該指標殿軍。

今年進入綜合榜前20大的科大中,顯示南部科大出頭天。

其中,由高應大、第一科大和高海大合併的高科大,學生數已近2.8萬人,不但為全台規模最大的技職院校,學生數僅次於台大。

受惠於合併,今年高科大首度納入排名,就進入綜合大學類第12名。若與合併前的高應大比較,較去年進步8名,併校成果不容小覷。

屏科大在去年首度躋身綜合類前20強後,今年站穩第19名。致力於服務社會的屏科大,果然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補助件數以五件的成績,奪得該項指標的全台第2。

此外,長庚大學及雲科大則分別由醫科及文法商類科轉型至綜合大學,排名分居第9和第16名。

趨勢4〉文法商大學:台師大、政大、淡江居前三

在文法商榜,台師大和政大分占前兩名。上任近一年的政大校長郭明政,非常在意該校在中文學術表現,果然政大在「專任教師平均中文論文數」,以2.38篇,拿到全台榜眼。

至於2012年起,由東吳陸續邀請文化、世新、淡江、銘傳、輔仁、實踐、大同、北醫、中原、逢甲、靜宜等12所私大組成的「優久大學聯盟」,則以交流、合作方式,共同面對高教環境。

結盟數年之後,能量迸發,在文法商20強中的11所私立學校中,優久聯盟占了七所,且大多名列前茅。

例如,淡大擠進文法商組前3名,擊敗許多國立大學,該校目前擁有41名外籍專任教師,及本國學生出國交流數達1038人次,都是全台第2名,令人激賞。

至於同是優久聯盟的實踐,四年來則進步10名,與進步6名的銘傳,皆為首次進入文法商類組前10大。

而靜宜大學也較2016年前進6名,校長唐傳義近年在社會影響力方面著力甚深,2016年靜宜在該面向僅排名第52名,今年已進步到35名。

文法商20強中進步最顯著的則是長榮大學,四年來由第31名進步至第16名,校長李泳龍表示,長榮有全國第一的護理系智慧情境模擬教室,領先全國各相關專業學系。東南亞學程境外學習100%同學在國外進修一個學期,航管系陸海空運就業率達100%。

趨勢5〉醫科大學:北醫雙料冠軍、中醫大竄起

在台灣學術圈中,醫學院向來為王道,各大學莫不積極設立醫學院或醫院,以增強競爭力。包括合併「婚期」已近的交大,將娶進陽明來實現醫學夢;義大已成功爭取到醫學公費生名額;輔大順利將附設醫院開張。

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元智大學吳志揚都已表態爭取設立醫學院,至於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則不排除重啟與高醫聯姻的想法……,無不希冀藉由成立醫學院或醫院,以優化學校的學術成就、教學資源和經費。

綜觀全台11所醫科大學可以發現,醫大的表現,的確與「是否設立附設醫院」及「體系性質」相關。

以位居後段班的五所學校來說,皆為技專體系,另外北護大、中華醫科大皆無附設醫院、中臺則僅有獸醫院。不過,有趣的是,在醫科類榜中,公立大學並未占到便宜。今年北醫、中醫大更超越唯一的國立醫大——陽明,尤其北醫今年奪得醫科榜及私大榜雙料冠軍。該校「生師比」,每位老師僅教授9.53名學生,全台最優。

趨勢6〉技職大學:排名大洗牌 四張新面孔擠進20強

近年來技專院校調整體質最為積極,因此在《遠見》的科大榜中,洗牌狀況尤其明顯,今年除了併校後的高科大,首度超越雲科大,位列技職第三,而屏科大則由去年的技職第7名,進步至第5名。

北商大、致理、勤益及北護大則為第一次進入20強,而南臺及弘光則是首次進入前10大。

其中弘光科大,在產學影響力以99.1的積分位居全台第3,校長黃月桂表示,該校的推廣教育中心每年都會承辦勞動部、僑委會、客委會的海內外推廣課程,如辦理加勒比海友邦青年職訓計畫,開設觀光餐飲服務班,將台灣軟實力推展至友邦。

另外,位於桃園的龍華科大則是技專院校的黑馬。2016年在眾科大中排名22名,四年來大幅進步11名。向來強調接地氣的龍華,先前與華視結盟,一起培育電競人才,校長葛自祥表示,學校早在1999年就成立多媒體與遊戲發展科學系,結合專業師資,從遊戲開發設計到遊戲賽事,深耕發展。

趨勢7〉私立大學:醫科獨大 銘傳、實踐明顯進步

最後則為私校榜。在20大私校中,除了醫科大學獨領風騷,明志及南臺是唯二入榜的科大。南臺科大校長盧燈茂表示,南臺十分強調學生在校際競賽的表現,果然「在學學生參與競賽、論文出版成效」指標,以2233件,勇奪全台第4。

另外,銘傳、實踐近年來進步速度驚人,均由技職專科學校轉型而來,如今轉骨有成,在技職基因加持下,進步明顯。

四年來,實踐由原本私校24名,進步9名到第15名,校長陳振貴指出,他將致力打造實踐為國際級學校,本次該校即以32.9%的國際合著論文比及5.91%的國際教師比,居全台第7及第5名。

至於銘傳也由2016年私校第18名,進步到第11名,尤其該校在國際排名的表現不俗,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進入亞洲大學排名301強,其中台灣僅有35所大學上榜,尤以國際化程度表現亮眼,特別是外籍交換學生獲得88.6分,排名第34,最為突出。

每年《遠見》最佳大學排行榜,希望藉由多元及逐年優化的指標,給予台灣高教圈共同努力的方向。

【2019年《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調查說明】

一、調查統籌單位:遠見研究調查。

二、調查指標:本調查以六大面向進行大學評比,分別為5項社會影響(20%)、9項學術成就(25%)、4項教學表現(10%)、7項國際化程度(20%)、7項推廣及產學收入(20%),3項財務體質(5%),2019年的評比總共涵蓋35項細項指標。

三、統計方法:指標統計方法係將每一細項之各校原始數據以T分配進行標準化,再依各細項之權重計算後加總,並進行排名。

四、涵蓋學校:助理教授以上教師數不到150人或該校學生數不足3000人的學校,因規模過小不列入排名。

五、學校分類標準說明:依教育部領域學門分類為「醫科」(醫藥衛生及社會福利)、「文法商」(包含教育、藝術及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學及圖書資訊、商管及法律、服務等領域)、「綜合型」。若該校「醫科」學門科系數占比最高,則歸為「醫科類」;若該校「文法商」學門科系數占全校60%以上,則歸為「文法商類」;若該校各類學門科系數皆無超過60%者,則皆歸為「綜合類」。

六、資料來源: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網站、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簡稱TCI-HSS,資料擷取時間至2019/4/29。)、中央研究院、高等教育司、科技部等。論文資料來源基於Scopus引文索引資料庫及SciVal研究分析指標為數據來源,資料涵蓋範圍為出版論文2014~2018年,資料擷取時間至2019/4/29。專利資料來源以LexisNexis PatentSight®全球專利評價系統、LexisNexis TotalPatent One®全球專利檢索資料庫、中華民國專利資訊檢索系統所提供。

七、資料涵蓋期間:2019的調查數據以2018年統計數字為主,部分項目為求考量指標遞延發酵效果,納入五年數據評估(2014~2018)。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7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bit.ly/2XDdMO】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7月號:http://bit.ly/2Ltrz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