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艾曉明記憶和反記憶的鬥爭
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如果沒有紀錄片導演艾曉明的最新作品《夾邊溝祭事》,他們或許大多都不會記起今年是「反右運動」六十周年──但事實上,艾曉明的這部紀錄片,絕大多數中國人又看不到。它在二月二十五日首映的地點是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且由於題材的敏感性和艾曉明過往創作中對「維權」的深度介入,該片被中國大陸貼上了「禁片」標籤。
一場禁忌的苦難與傷痛
一九五七年四月中共發起「整風運動」,要群眾批判「官僚主義」等問題。民主派人士藉機批評了中共「黨天下」,於是毛澤東在五月發表文章,要求注意「右派在猖狂進攻」,開啟了「反右鬥爭」。相比文革,「反右」的荼毒遠甚,而對這段歷史的追索也更為艱難,禁忌色彩也更強。「反右運動」上承肅反與一九五○年代文藝界的「胡風反革命集團案」,下啟文革。
夾邊溝則是甘肅酒泉一個羈押右派分子的勞改農場,從一九五七年「反右」開始,甘肅省有三千多名「右派」、「反革命分子」被送到夾邊溝農場的鹽堿地戈壁灘上勞教,截至一九六○年底,倖存者只剩下數百人。大量的遇難者死於飢餓、虐待、甚至人吃人,夾邊溝也成為一處充滿苦難與死亡的傷痛之地。
二○○三年,作家楊顯惠出版《夾邊溝記事》,搜尋和採訪了近百名當事人才翻開歷史一角。這本書後來被譽為「中國的《古拉格群島》」,書中對飢餓與死亡觸目驚心的紀實文字,令許多中國大陸讀者將其視為二十世紀中國右派知識分子苦難史。
紀錄片《夾邊溝祭事》,既為「祭」,立場相當明確。艾曉明曾接受採訪表示,夾邊溝慘案數十年後,後人不但難以尋回遇難者遺骨,即便試圖在夾邊溝建碑紀念,也被地方政府砸碎──這在她看來是「天理不容」之事。
當歷史記憶依然被視為現實禁忌,更透過看不見的力量去阻止今人反思(乃至瞭解)極權對人性造成的傷害時,「抗爭」的意義也就從歷史走入了當下。「遺忘」本身就是對歷史的最大傷害,而紀錄片則是一種對抗遺忘的努力。艾曉明拍夾邊溝,就像過去她拍維權題材,她並不認為夾邊溝的故事止於歷史,她視之為「一個正在發生的、有關運動和抗爭的故事」。而她的拍攝工作則是在進行一場「記憶和反記憶的鬥爭」。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565期〉goo.gl/1zwkim
一場禁忌的苦難與傷痛
一九五七年四月中共發起「整風運動」,要群眾批判「官僚主義」等問題。民主派人士藉機批評了中共「黨天下」,於是毛澤東在五月發表文章,要求注意「右派在猖狂進攻」,開啟了「反右鬥爭」。相比文革,「反右」的荼毒遠甚,而對這段歷史的追索也更為艱難,禁忌色彩也更強。「反右運動」上承肅反與一九五○年代文藝界的「胡風反革命集團案」,下啟文革。
夾邊溝則是甘肅酒泉一個羈押右派分子的勞改農場,從一九五七年「反右」開始,甘肅省有三千多名「右派」、「反革命分子」被送到夾邊溝農場的鹽堿地戈壁灘上勞教,截至一九六○年底,倖存者只剩下數百人。大量的遇難者死於飢餓、虐待、甚至人吃人,夾邊溝也成為一處充滿苦難與死亡的傷痛之地。
二○○三年,作家楊顯惠出版《夾邊溝記事》,搜尋和採訪了近百名當事人才翻開歷史一角。這本書後來被譽為「中國的《古拉格群島》」,書中對飢餓與死亡觸目驚心的紀實文字,令許多中國大陸讀者將其視為二十世紀中國右派知識分子苦難史。
艾曉明指出夾邊溝「是關於中國的極權災難下群體滅絕的縮影」。 ◎翻攝自艾曉明工作室博客(攝影/胡杰)
當歷史記憶依然被視為現實禁忌,更透過看不見的力量去阻止今人反思(乃至瞭解)極權對人性造成的傷害時,「抗爭」的意義也就從歷史走入了當下。「遺忘」本身就是對歷史的最大傷害,而紀錄片則是一種對抗遺忘的努力。艾曉明拍夾邊溝,就像過去她拍維權題材,她並不認為夾邊溝的故事止於歷史,她視之為「一個正在發生的、有關運動和抗爭的故事」。而她的拍攝工作則是在進行一場「記憶和反記憶的鬥爭」。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565期〉goo.gl/1zwk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