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看清美中科技戰的本質

霸權有起有落。川普(Donald Trump)當選後,展現強烈孤立主義傾向,讓人懷疑美國這個世界警察,是不是準備把地盤拱手讓人?相對地,「大國崛起」,中國不再韜光養晦,軍事、經濟力量大肆向外投射;習近平去年一月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演說,彷彿是個世界霸主般宣稱要捍衛全球化。
美國霸權是在衰落中,但還沒準備讓出霸主地位,且一直對中國崛起戒慎警懼,最後終於對中國正面迎擊──不是武力相向,而是出手想掐死中國科技命脈,對準中國躍升為霸權的重要一環「中國製造二○二五」,這是二十一世紀版的大躍進式產業升級企圖。
這次美國向中國中興通訊開刀,遠非過去要求貿易伙伴平衡赤字的經貿制裁所能比擬。正如本期封面故事中,吳介民教授所言:「它的本質是政治問題,而不只是科技交易或商業摩擦。西方國家心知肚明,中國產業升級戰略最終目標在繞開目前由核心國家主控的全球價值鏈體系。美國此次技術禁運,就直接掐住了中國建構產業鏈的咽喉。」
有人認為,川普是商人性格,每項買賣只要談個好價錢就可以成交,所以美中這場科技產業的戰爭也不難妥協收場。這麼想很可能是錯的。這是場霸權保衛戰,不是一般的貿易戰爭;霸權保衛戰是你死我活,貿易戰爭卻可以用出超、入超衡量。
至於台灣,經濟長期跟隨西方建立的全球價值鏈發展,依賴西方核心技術與市場。當然,由於兩岸資通訊產業也有分工,中國受的制裁若擴大,台灣也會受傷。不過依台灣企業長期跟進西方的發展經驗,會很快在這個分工體系中抓住利基點。
如果中國贏了呢?那就是另一個霸權轉移的大敘事,各國的發展故事大多會改寫,當然包括台灣。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625期〉https://goo.gl/GPbb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