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抽象藝術豪賭的人生 陳正雄自我突破之路
1999年、2001年,陳正雄分別以《窗》系列、《數位空間》系列獲得義大利佛羅倫斯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終生藝術成就獎」及「羅倫佐金質獎章」的肯定,是唯一連續兩屆獲此殊榮的亞洲藝術家。第二度獲獎時,義大利佛羅倫斯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總監史派克博士表示:「以抽象畫表達今日數位空間的意境,迄今尚未發現第二人,所以『再度』頒給陳君最高榮譽的『終生成就獎』及『偉大的羅倫佐』獎項。」
從年輕時接觸抽象藝術開始,逾一甲子的時光,陳正雄已晉升國際級藝術大師,抽象畫仍是他「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摯愛,突破創新仍是他不懈的人生課題。
按下電腦的啟動鈕,螢幕出現形如飄動的窗子,這是美國微軟公司Windows作業系統的開機畫面,也是全球使用者都熟悉的圖示,但唯有陳正雄從中得到靈感,再結合他旅遊俄羅斯所見的聖像畫構圖,讓中國的狂草與繪畫元素的色彩、線條在畫布上對話。開始《窗》系列的創作,那年陳正雄57歲。
觀察人類進入到以「0」與「1」這最簡單的數字元素所建構的虛擬空間,讓畫家的靈感再次被啟動,創作《數位空間》系列,他將畫布三分為上二下一的區塊,上二的兩個空間填入藍色與黃色,下方橫貫的長方體置入中國狂草的書法;曾為陳正雄立傳的旅法華裔作家祖慰解釋,藍色象徵海洋,黃色象徵陸地,兩者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量子空間,下方涵蓋文字與圖像訊息的狂草則是數位化生存空間。以如此簡要的抽象元素呈現我們所處的數位時代,這幅畫讓他再次攀登藝術的高峰,那年陳正雄66歲。
當許多藝術家年近耳順,自覺歷史定位已定案而歇筆時,陳正雄的筆刷還是繼續在畫布上揮灑,敏銳的感受時代的變遷,將對環境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把不可見的內在世界化為可見的視覺存在。「我不喜歡重複自己,這不是創作。」「50歲之後,我的巔峰期就開始了。從80年代末葉一直到現在,是我最精華的時期。」年過八旬的他,還矢志要超越那「已經成功的自己」,讓人不難聯想是他對藝術創作活跳跳的熱情,成就了畫家卓然不朽的藝術生命。
以生命為籌碼,為抽象藝術孤注一擲
回顧陳正雄的繪畫生涯,「守成」是他生命中不曾出現的字眼。高中時期,在大師李石樵門下學畫,陳正雄的畫就與大家長得不一樣。陳正雄說:「大概是天性,我喜歡自由一點,我是把對風景的感覺畫出來,也就是我以主觀的態度來描繪自然。」因此一樣畫風景,他的《池畔》、《花瓶》、《九份風光》就在具象中帶有抽象,而自成一格。
成名甚早,陳正雄在高中時期的作品即獲選國內重要美展,高中三年級,他早已準備去巴黎學畫,卻被父親勸阻。他記得父親說:「你如果能夠靠畫生活,那我不反對,但我怕你一輩子潦倒。」陳正雄因此改考入中興大學經濟系。英日文俱佳的他在這時期閱讀了大量西方抽象藝術的經典原著,如康丁斯基的《藝術的精神性》、英國藝評家伯特‧里德的《現代藝術簡史》等書,開啟了他對抽象藝術的認識。
抽象藝術的發展有其歷史演進過程,當時少有人像陳正雄能直接閱讀經典原著,因此社會大眾常誤以為「非具象即是抽象」。但陳正雄解釋,西方20世紀的現代主義運動,是冀望將藝術從宗教、文學、自然的附庸解放出來,其終極目標是要建立藝術的自主性,主張讓繪畫的基本元素——色彩、形象、線條——回復其原來的位置。因此當1905年野獸派的馬諦斯把色彩解放,1907年畢卡索以立體派將形象破解再重新組織,到1910年,康丁斯基的抽象畫就產生了。
陳正雄嚮往抽象畫中忠於自我內在的情感和自由精神,也讓他確認自己將以抽象藝術為終身的依歸,那年陳正雄方23歲。但想以專業畫家為職並非易事。大學畢業後,陳正雄順利在當時的美援機構謀得一職,業餘仍持續繪畫創作。
美援時期,有許多外籍人士駐留台灣,陳正雄受託為一位美軍少將畫下他在風雨中堅毅度過難關的一幕,陳正雄左右思量,決定將東方水墨畫的寫意運用到油畫中,這幅畫很受委託者喜愛,自此許多外籍人士都找上門來,連美國大使、巴西大使都登門來向他買畫。陳正雄描述,那時候許多駐台的美軍都喜歡到他的畫室買畫,當時美金與台幣的匯率約1:48,陳正雄一幅畫的行情約300~500美金,賣一張畫就等於他同學在銀行工作一年的薪水。
雖然賣畫的收入不錯,但主要仍靠外籍人士的支持,國內藝術經紀市場尚未發展,以繪畫為正職仍是人生的一場豪賭,但陳正雄像敢死隊一樣,毅然決然地辭了正職的工作,要以專業畫家的身分跨步向前,那年他32歲。
從年輕時接觸抽象藝術開始,逾一甲子的時光,陳正雄已晉升國際級藝術大師,抽象畫仍是他「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摯愛,突破創新仍是他不懈的人生課題。
按下電腦的啟動鈕,螢幕出現形如飄動的窗子,這是美國微軟公司Windows作業系統的開機畫面,也是全球使用者都熟悉的圖示,但唯有陳正雄從中得到靈感,再結合他旅遊俄羅斯所見的聖像畫構圖,讓中國的狂草與繪畫元素的色彩、線條在畫布上對話。開始《窗》系列的創作,那年陳正雄57歲。
觀察人類進入到以「0」與「1」這最簡單的數字元素所建構的虛擬空間,讓畫家的靈感再次被啟動,創作《數位空間》系列,他將畫布三分為上二下一的區塊,上二的兩個空間填入藍色與黃色,下方橫貫的長方體置入中國狂草的書法;曾為陳正雄立傳的旅法華裔作家祖慰解釋,藍色象徵海洋,黃色象徵陸地,兩者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量子空間,下方涵蓋文字與圖像訊息的狂草則是數位化生存空間。以如此簡要的抽象元素呈現我們所處的數位時代,這幅畫讓他再次攀登藝術的高峰,那年陳正雄66歲。
當許多藝術家年近耳順,自覺歷史定位已定案而歇筆時,陳正雄的筆刷還是繼續在畫布上揮灑,敏銳的感受時代的變遷,將對環境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把不可見的內在世界化為可見的視覺存在。「我不喜歡重複自己,這不是創作。」「50歲之後,我的巔峰期就開始了。從80年代末葉一直到現在,是我最精華的時期。」年過八旬的他,還矢志要超越那「已經成功的自己」,讓人不難聯想是他對藝術創作活跳跳的熱情,成就了畫家卓然不朽的藝術生命。
陳正雄分別以《窗》系列、《數位空間》系列獲得義大利佛羅倫斯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終生藝術成就獎」及「羅倫佐金質獎章」的肯定,是唯一連續兩屆獲此殊榮的亞洲藝術家。(莊坤儒攝)
以生命為籌碼,為抽象藝術孤注一擲
回顧陳正雄的繪畫生涯,「守成」是他生命中不曾出現的字眼。高中時期,在大師李石樵門下學畫,陳正雄的畫就與大家長得不一樣。陳正雄說:「大概是天性,我喜歡自由一點,我是把對風景的感覺畫出來,也就是我以主觀的態度來描繪自然。」因此一樣畫風景,他的《池畔》、《花瓶》、《九份風光》就在具象中帶有抽象,而自成一格。
成名甚早,陳正雄在高中時期的作品即獲選國內重要美展,高中三年級,他早已準備去巴黎學畫,卻被父親勸阻。他記得父親說:「你如果能夠靠畫生活,那我不反對,但我怕你一輩子潦倒。」陳正雄因此改考入中興大學經濟系。英日文俱佳的他在這時期閱讀了大量西方抽象藝術的經典原著,如康丁斯基的《藝術的精神性》、英國藝評家伯特‧里德的《現代藝術簡史》等書,開啟了他對抽象藝術的認識。
抽象藝術的發展有其歷史演進過程,當時少有人像陳正雄能直接閱讀經典原著,因此社會大眾常誤以為「非具象即是抽象」。但陳正雄解釋,西方20世紀的現代主義運動,是冀望將藝術從宗教、文學、自然的附庸解放出來,其終極目標是要建立藝術的自主性,主張讓繪畫的基本元素——色彩、形象、線條——回復其原來的位置。因此當1905年野獸派的馬諦斯把色彩解放,1907年畢卡索以立體派將形象破解再重新組織,到1910年,康丁斯基的抽象畫就產生了。
從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和俄羅斯的聖像畫得到靈感的《窗》系列,陳正雄的藝術生涯再創高峰。圖為《窗》系列十八。
陳正雄嚮往抽象畫中忠於自我內在的情感和自由精神,也讓他確認自己將以抽象藝術為終身的依歸,那年陳正雄方23歲。但想以專業畫家為職並非易事。大學畢業後,陳正雄順利在當時的美援機構謀得一職,業餘仍持續繪畫創作。
美援時期,有許多外籍人士駐留台灣,陳正雄受託為一位美軍少將畫下他在風雨中堅毅度過難關的一幕,陳正雄左右思量,決定將東方水墨畫的寫意運用到油畫中,這幅畫很受委託者喜愛,自此許多外籍人士都找上門來,連美國大使、巴西大使都登門來向他買畫。陳正雄描述,那時候許多駐台的美軍都喜歡到他的畫室買畫,當時美金與台幣的匯率約1:48,陳正雄一幅畫的行情約300~500美金,賣一張畫就等於他同學在銀行工作一年的薪水。
雖然賣畫的收入不錯,但主要仍靠外籍人士的支持,國內藝術經紀市場尚未發展,以繪畫為正職仍是人生的一場豪賭,但陳正雄像敢死隊一樣,毅然決然地辭了正職的工作,要以專業畫家的身分跨步向前,那年他32歲。
《數位空間》系列一。融合色彩與書法元素,以抽象畫 表達今日數位空間的意境,陳正雄在畫風上不斷開疆闢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