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風景改變中 美學復興上路
不論是去(2019)年年底亮相的台鐵觀光列車,或是早幾年完成的「花東新車站運動」,修整翻新花東線沿線車站,您都會發現,伴著許多人通勤、離鄉、旅行的台鐵風景,正逐步改變中。
鐵道曾經是台灣島內居民旅運的重要工具,但隨著高鐵、飛機縮減地理的距離,鐵道不再是速度的首選,但遍布各鄉鎮的車站,是離人家鄉的風景、心靈的驛站;慢速亦是一個機會,邀您慢慢賞味途中的風景,與身旁每件事物相遇的緣分。
新城站:蓋一座宛如美術館的車站
出身台中的建築師姜樂靜,台鐵花東線上壯闊的新城站就是出自她的設計。新城站是花蓮北端重要的門戶,姜樂靜在競圖時用了「門」的意象,「是新城居民要離鄉或是回家的門,是旅客來花蓮的門,也是整個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門。」姜樂靜說。
花東的山水是大地的藝術,姜樂靜也想在其上蓋一座形如美術館的車站,參考立霧溪沖刷造成的V字形河床和太魯閣峽谷的意象,她大氣的用鋼構凹折出呼應背後中央山脈的門樓,天晴時,襯著藍天,新城站恢弘的門戶意象,就像是從地面翻起來的藝術品。
車站建築亦不時與在地的自然、人文相呼應。連通月台的地下道牆面以大理石拼貼,配合太魯閣峽谷造型排列;挑高的候車大廳,抬頭可見十字柱和菱形紋結構,除了帶來視覺上的韻律感,「我讓柱子有點變化,梁柱的菱形紋結構是借用原住民編織常見的菱形紋格,以此連結地方。漿砌的外牆裡,是來自立霧溪、已被沖刷得扁且圓的卵石,充滿在地語彙。」姜樂靜說。
參考自歐美對於車站空間的想像,姜樂靜認為車站具有「地標性、神聖性、重要性」,打造這一座如美術館的車站,她建議台鐵加重公共藝術的比重,因而有了已故水墨畫家馬白水晚年創作的「太魯閣之美」,再由藝術家轉譯為窯燒玻璃創作,成為長約27公尺的大幅巨作,懸吊在候車大廳,透過自然光歌詠太魯閣的晨昏四季。
還有懸掛在大廳上方,由太魯閣族編織藝術家林介文邀集原住民織女們合力完成的編織創作「織路」,將一件件舊毛衣拆解成線團,再重新編織,織出一條她們對家鄉的情感,之後包裹在鐵架上,形如子宮,作品呈現的生命力與創作力,讓人駐足讚嘆。這兩件公共藝術作品均獲得文化部的「藝術創作獎」與「環境融合獎」。
富里站:第二眼的綠建築
落地在宜蘭的建築師夫婦張匡逸和張正瑜,是富里車站的設計者。簡約的量體,淺鵝黃色的外牆,形似穀倉的造型,是富里的新景點。
欣賞富里車站,張正瑜建議要走上車站前的斜坡,欣賞遠方山巒斜下的稜線,層層疊疊,而富里車站也呼應著那道水平,橫向鋪排在大地上,成為地景的一部分。
「花東最引人入勝的其實是它的自然,所以我們總覺得你第一眼應要先看到在地的美麗風景,第二眼才注意到建築物存在。」也因此張正瑜總笑稱他們的設計是「第二眼建築」。
平日旅運量約400人次的富里站,只有遇假日、旺季偶有如織的旅人,但小鎮的車站猶如當地的門戶,在居民的心中,車站形如家鄉的記憶,如何在大環境裡不喧賓奪主,搶了好山好水的風采,是張氏建築師夫婦一直關注謹守的信念。
最初,建築師夫婦倆為車站定調的是「顏色」。「在我們的想像中,它應該呈現帶著黃色的大地感。」張正瑜說,是呼應在地的名物金針花和稻穗黃澄的季節顏色,因此建築外牆用了花崗銹石,天然的石材會呼吸,隨著天候有不同的深淺色澤,似與環境竊竊私語的互動對話一般,別有趣味。
「簡潔」是設計的第二個指標,因為深切了解偏鄉的勞動力不足與營造現況,張匡逸思考著如何減少小車站在營運支絀下的耗能與維護管理。選用RC構造,是對成本、安全與工法技術兼具的考量,外層覆掛乾式的石材,在RC與石材間留有18公分的空氣層,對應氣候產生隔熱功能,減省能源,並利用掀開、翻轉等方式創造建築立面豐富的表情,張匡逸解釋如此設計的用意。
鐵道曾經是台灣島內居民旅運的重要工具,但隨著高鐵、飛機縮減地理的距離,鐵道不再是速度的首選,但遍布各鄉鎮的車站,是離人家鄉的風景、心靈的驛站;慢速亦是一個機會,邀您慢慢賞味途中的風景,與身旁每件事物相遇的緣分。
打造一座如美術館的車站,新城站站體內展示「太魯閣之美」的窯燒玻璃創作和原住民藝術家林介文編織的「織路」。
新城站:蓋一座宛如美術館的車站
出身台中的建築師姜樂靜,台鐵花東線上壯闊的新城站就是出自她的設計。新城站是花蓮北端重要的門戶,姜樂靜在競圖時用了「門」的意象,「是新城居民要離鄉或是回家的門,是旅客來花蓮的門,也是整個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門。」姜樂靜說。
花東的山水是大地的藝術,姜樂靜也想在其上蓋一座形如美術館的車站,參考立霧溪沖刷造成的V字形河床和太魯閣峽谷的意象,她大氣的用鋼構凹折出呼應背後中央山脈的門樓,天晴時,襯著藍天,新城站恢弘的門戶意象,就像是從地面翻起來的藝術品。
車站建築亦不時與在地的自然、人文相呼應。連通月台的地下道牆面以大理石拼貼,配合太魯閣峽谷造型排列;挑高的候車大廳,抬頭可見十字柱和菱形紋結構,除了帶來視覺上的韻律感,「我讓柱子有點變化,梁柱的菱形紋結構是借用原住民編織常見的菱形紋格,以此連結地方。漿砌的外牆裡,是來自立霧溪、已被沖刷得扁且圓的卵石,充滿在地語彙。」姜樂靜說。
參考自歐美對於車站空間的想像,姜樂靜認為車站具有「地標性、神聖性、重要性」,打造這一座如美術館的車站,她建議台鐵加重公共藝術的比重,因而有了已故水墨畫家馬白水晚年創作的「太魯閣之美」,再由藝術家轉譯為窯燒玻璃創作,成為長約27公尺的大幅巨作,懸吊在候車大廳,透過自然光歌詠太魯閣的晨昏四季。
還有懸掛在大廳上方,由太魯閣族編織藝術家林介文邀集原住民織女們合力完成的編織創作「織路」,將一件件舊毛衣拆解成線團,再重新編織,織出一條她們對家鄉的情感,之後包裹在鐵架上,形如子宮,作品呈現的生命力與創作力,讓人駐足讚嘆。這兩件公共藝術作品均獲得文化部的「藝術創作獎」與「環境融合獎」。
雅致小巧的富里車站,真心獲得當地人的喜愛,也是富里的新景點。
富里站:第二眼的綠建築
落地在宜蘭的建築師夫婦張匡逸和張正瑜,是富里車站的設計者。簡約的量體,淺鵝黃色的外牆,形似穀倉的造型,是富里的新景點。
欣賞富里車站,張正瑜建議要走上車站前的斜坡,欣賞遠方山巒斜下的稜線,層層疊疊,而富里車站也呼應著那道水平,橫向鋪排在大地上,成為地景的一部分。
「花東最引人入勝的其實是它的自然,所以我們總覺得你第一眼應要先看到在地的美麗風景,第二眼才注意到建築物存在。」也因此張正瑜總笑稱他們的設計是「第二眼建築」。
平日旅運量約400人次的富里站,只有遇假日、旺季偶有如織的旅人,但小鎮的車站猶如當地的門戶,在居民的心中,車站形如家鄉的記憶,如何在大環境裡不喧賓奪主,搶了好山好水的風采,是張氏建築師夫婦一直關注謹守的信念。
最初,建築師夫婦倆為車站定調的是「顏色」。「在我們的想像中,它應該呈現帶著黃色的大地感。」張正瑜說,是呼應在地的名物金針花和稻穗黃澄的季節顏色,因此建築外牆用了花崗銹石,天然的石材會呼吸,隨著天候有不同的深淺色澤,似與環境竊竊私語的互動對話一般,別有趣味。
「簡潔」是設計的第二個指標,因為深切了解偏鄉的勞動力不足與營造現況,張匡逸思考著如何減少小車站在營運支絀下的耗能與維護管理。選用RC構造,是對成本、安全與工法技術兼具的考量,外層覆掛乾式的石材,在RC與石材間留有18公分的空氣層,對應氣候產生隔熱功能,減省能源,並利用掀開、翻轉等方式創造建築立面豐富的表情,張匡逸解釋如此設計的用意。